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7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晚更新世末期东海北部古冬季风盛衰变更的地质记录
赵松龄, 于洪军, 李官保, 于丽丽
2001, 7(4): 289-295.
摘要 (203) PDF (235KB)(8)
摘要:
末次冰期最盛时期,干、冷气候盛行,渤海、黄海的大部分地区出现沙漠化,形成众多的沙丘。随着干冷气候的减弱,长江三角洲一带出现硬粘土沉积。冰消期的到来,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不再是干冷的气流,而是湿度逐渐增大的冷湿气流,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以致全新世海侵前夕往往形成薄层泥炭沉积。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冬季风发生、发展和衰退过程与沙漠、硬粘土和泥炭层形成过程相对应。
华南玻璃陨石的原生层位及其事件地层学意义
朱照宇, 周厚云, 乔玉楼, 张海祥, 梁俊平
2001, 7(4): 296-302.
摘要 (246) PDF (251KB)(16)
摘要:
华南大玻璃陨石分布于广西、广东和海南。根据广东西部和海南岛实测的两类含玻璃陨石的地层剖面——第四系北海组与湛江组界线附近的连续剖面和与湛江组顶部剥蚀面相当的原始台地剖面。玻璃陨石从产状来看可分为埋藏的原生撒落型、暴露的原生撒落型和次生搬运型等几类,赋存的原生层位是北海组中-下部的组内剥蚀面,而不是北海组与湛江组的界面;发现了玻璃陨石及其层位附近的某些元素异常以及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早期存在的环境事件与灾变,指出将华南玻璃陨石事件与华北黄土和南海深海盆沉积中的微玻璃陨石进行准确地层对比的必要性,并从玻璃陨石的研究中引入事件地层学及其与全球变化关联研究的新思路。谨以此文深切悼念我国第四纪地质及第四纪冰川地质的优秀科学家吴锡浩先生。
冰消期以来宣化盆地的植被与环境
孙黎明, 许清海, 阳小兰, 梁文栋, 孙昭宸
2001, 7(4): 303-308.
摘要 (247) PDF (220KB)(10)
摘要:
在河北省宣化盆地黄家堡附近,作者通过对具有放射性碳测年支持的孢粉剖面的研究,揭示了该区14000a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在14000aBP~9000aBP间,宣化盆地是以油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草原景观,海拔较高的山上还有云杉、冷杉组成的暗针叶林生长,推测当时的气候条件温凉湿润;至9000aBP~2400aBP间,宣化盆地的古植被演变成以蒿为主的草原景观,在水分、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生长着由柳、榆、栎、桦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推测当时的气候温和湿润;2400aBP以后,宣化盆地的植被演变成以藜科为主的荒漠化草原景观,气候以凉干为特征。
河南邙岭塬黄土地层
王书兵, 蒋复初, 吴锡浩, 田国强, 赵志中, 刘萪, 王志明
2001, 7(4): 309-314.
摘要 (193) PDF (166KB)(10)
摘要:
通过河南邙岭塬北缘中部,孟津扣马黄土剖面野外观测及室内磁化率研究,剖面共发育11层(S1~11)以上黄土-古土壤序列,各层古土壤清晰;但第二层(S2)的磁化率值相对较低,而且与第三层(S3)间所夹黄土层非常薄,显示异常特征。古地磁测试结果揭示,B/M界限在深度38.9m处,位于L8的底部。松山负极性时晚期,记录了两段正极性。
太白山芳香寺剖面孢粉记录的古气候重建
张俊牌, 童敏, 王书兵, 童国榜
2001, 7(4): 315-320.
摘要 (249) PDF (184KB)(9)
摘要:
本文利用秦岭太白山表土孢粉建立的孢粉-气候模型,对芳香寺剖面孢粉数据进行了气候重建,取得了近千年的气候序列(包括年均温、1月均温、7月均温及年降水量).认为小冰期开始于1200aAD,结束于1920aAD,其中冰盛期为1350aAD~1700aAD.这与史料、古湖泊、树轮、冰川研究的结果基本相近。本区的气候变化与太白山南坡佛爷池地区气候的变化基本一致。由于本区位置较低,且位于北坡,所以气温数值较高,波动幅度大,降温幅值较大及年降水量稍大。本区升温时年较差增大,降温时相反,标志着7月均温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从而显示夏季风的兴衰不容忽视。
中国西部MIS12冰期研究
周尚哲, 易朝路, 施雅风, 业渝光
2001, 7(4): 321-327.
摘要 (228) PDF (273KB)(8)
摘要:
祁连山摆浪河上游和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是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地方。我们运用ESR技术对第四纪冰碛进行测年研究,摆浪河上游最老的中梁赣冰碛为462.9ka BP;乌鲁木齐河源最老的上槽谷高望峰冰碛为477.1ka BP和459.7ka BP,从而确认了中国西部山地冰川对全球化深海氧同位素12阶段(MIS12)冰期的响应。
当今中国大陆地壳移动的动力
孙泰玉
2001, 7(4): 328-334.
摘要 (147) PDF (216KB)(11)
摘要:
地幔圈形状周期性变化使地壳产生势能(位能)力导致地壳运动。当地幔圈由圆相对变扁,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区地壳向低纬度区对挤;当地幔圈由扁相对变圆,恢复等位面平衡,南、北半球低纬度区的地壳区分别向高纬度区挤压。当今中国大陆地壳移动的动力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幔还在继续进行恢复等位面平衡产生的。
中国及其西南邻区新生代NW向扭动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和形成机制
丘元禧
2001, 7(4): 335-345.
摘要 (230) PDF (321KB)(14)
摘要:
NW向扭动构造体系广泛发育于中国西部并向中国东部延伸,且呈多字型特征,但在中国东部规模等级较小,断续相循,成生活动时期很新(晚白垩世末至早第三纪以来),由NW向褶皱、NWW向压扭性走滑、NNW向扭压性走滑和NEE向张扭性走滑组成。偏共轭剪切形成之NWW向扭动构造向中西部延伸并复合叠加在西域系(古河西系)之上。它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会聚在中国大陆板内碰撞效应的产物,与中国东部和中国西部已经厘定的其他构造体系有着完全不同的应力活动方式。
AE法岩石应力测量中试机晃动量问题
丁原辰, 汪西海, 何培元
2001, 7(4): 346-350.
摘要 (228) PDF (158KB)(6)
摘要:
声发射法岩石记忆应力测量中,定区测试的对称干扰信号来自试样端面的摩擦。通过测量试样加压过程中试台晃量及其变化,可了解试样端面摩擦引起AE干扰信号的相应大小及其变化。实测结果显示试样加压的初始阶段,试台晃量及相应干扰信号皆最为显著。结合当前测试水平,笔者给出了克服对称干扰信号的方法和见解。
粤东白云嶂火山喷发盆地碱性火山岩的发现及划分
张宗胜, 洪裕荣, 许汉森
2001, 7(4): 351-358.
摘要 (296) PDF (236KB)(7)
摘要:
东莞-惠东地区白云嶂火山盆地中侏罗-早白垩世火山岩广泛发育,在其上部新发现一套碱性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碱长流纹质-粗面质火山碎屑岩,根据其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龄及与上下层位的接触关系,将其命名为白云嶂组。其层位位于晚侏罗-早白垩世南山村组之上、早白垩世官草湖组之下,其时代为晚侏罗-早白垩世。
大兴安岭呼中火山岩区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初探
赵书跃, 孙广瑞, 赵杰, 李凯, 朱春燕
2001, 7(4): 359-367.
摘要 (216) PDF (280KB)(9)
摘要: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段呼中火山岩区,在中-晚侏罗世时期,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W266°~316°,早白垩世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E12°~50°,显示侏罗纪与白垩纪应力场的应力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但都处于拉张环境下。中-晚侏罗世由于NNE-SSW向的拉伸应力场的作用,在本区北部发生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上黑龙江断陷盆地如NWW向展布的劲涛-蒙克山中基性火山喷发带,派生的NEE向张扭性应力使前中生代基底构造重新活动,形成大面积火山喷发。而早白垩世在NE-SW向拉伸应力场作用下,"额尔古纳地块"东部形成拗陷带,火山基底构造为NE-NNE向。
21世纪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及解决办法
胡以铿, 彭聪
2001, 7(4): 368-370.
摘要 (166) PDF (94KB)(5)
摘要:
本文指出了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把搞好水利建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为解决我国的水利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要运用科学的系统工程作好总体规划,逐步在我国建成水利网络,做到合理利用并防止水源污染,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水的滋润。
论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的双重属性与发展态势
刘惠敏, 张业成, 高庆华
2001, 7(4): 371-376,334.
摘要 (186) PDF (198KB)(5)
摘要:
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都有双重属性。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是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形成与变化的双重原因。近年来,一方面自然变异加剧和人类过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地质灾害严重;另一方面严重的地质灾害又会对土地资源进一步造成破坏,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自然变异是不以人类的意愿为转移的,那么,顺应自然规律,约束并规范人类社会活动范围、消除不良行为是减轻地质灾害、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最佳策略。
MOIMS在WebGIS中的应用
王津, 邵兆刚, 雷伟志
2001, 7(4): 377-382.
摘要 (227) PDF (211KB)(6)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GIS和WebGIS的基本概念,概述了WebGIS实现的几种方案及各自特点,并结合"地应力和地质灾害网上数据库查询系统"专题分析了ESRI的MapObjects 2.0(简称MO)和Internet Map Server for MapObjects 2.0(简称MOIMS)的功能、组成和工作原理,探讨了如何用MOIMS技术建立WebGIS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