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8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区域性南北向构造带和全球性经向构造体系
丘元禧
2002, 8(1): 1-14.
摘要 (167) PDF (450KB)(10)
摘要:
文中简述了我国及其邻区区域性规模的南北向构造带的现位展布及其表现形式,讨论了它们可能的成因类型和构造性质,分析了全球经向构造体系和区域性南北向构造带的成生联系。
华北北部中新生代构造体制的转换过程
马寅生, 崔盛芹, 赵越, 曾庆利, 吴满路
2002, 8(1): 15-25.
摘要 (308) PDF (361KB)(23)
摘要:
华北北部位于古亚洲和太平洋两大全球性构造域的交叠部位,其中新生代断裂演化、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和盆地演化的地质事实显示华北北部中新生代存在5个挤压作用时期。自老至新为:①中三叠世末挤压期(老虎沟组或杏石口组前挤压期,峰值年龄 ≥ 215Ma);②早侏罗世末挤压期(海房沟组或九龙山组前挤压期,峰值年龄 ≥ 178Ma);③晚侏罗世末挤压期(义县组或东岭台组前挤压期,峰值年龄 ≥ 135Ma);④晚白垩世末挤压期(古近系前挤压期,峰值年龄65Ma);⑤古近纪末挤压期(新近纪前挤压期,峰值年龄25Ma).5个挤压期在时间上相对较短,并为6个时间较长,构造运动相对和缓或伸展的成盆沉积期一一隔开。6个成盆沉积期包括: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其中,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具有明显的伸展作用特征。也就是说,华北北部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在前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克拉通内(陆内或板内)成盆沉积与挤压变形的交替演化过程,在这一构造演化过程中,挤压作用和伸展作用均占有重要位置,总体来讲,挤压作用由强变弱,伸展作用由弱变强。伸展作用持续的时间长,挤压作用持续时间则相对较短。挤压作用和伸展作用交替出现,挤压构造和伸展构造间互发育。华北北部中新生代这种构造体制的转换过程,记录了从古亚洲洋构造域汇聚构造体制向太平洋构造域俯冲构造体制转换的大陆动力学过程。
内蒙古东南部中生代构造应力场的多次转换及动力机制探讨
方曙, 鞠文信, 张亚盾
2002, 8(1): 26-34.
摘要 (186) PDF (273KB)(9)
摘要:
通过对内蒙古东南部中生代地质构造特征的综合研究,将该区域内中生代构造应力事件划分了8个阶段。构造应力场的压、张应力交替变化,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反映出地壳存在着弹性运动。地壳的发展历史就是在弹性运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平衡,在调整平衡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建造和构造。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地应力变化。
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性质与演化
童亨茂
2002, 8(1): 35-42.
摘要 (182) PDF (259KB)(11)
摘要:
与走滑有关的盆地一般比较复杂,其形成和演化主要取决于边界断裂的性质和活动演化历史。本文主要运用构造解析方法,综合地质、三维地震、遥感、重力和钻井资料,对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性质和演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伊通地堑两边界断裂的性质和对盆地形成和演化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西北缘边界断裂是一走滑性质的断裂,始新世和渐新世分别表现为右旋张扭和右旋压扭作用,并对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起控制作用;东南缘边界断裂不同断段落性质存在差异,在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协调沉降的作用。新近纪都经受了WNW-ESE方向的挤压作用。
西藏班戈-切里错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的时代确定及意义
陈玉禄, 江元生
2002, 8(1): 43-49.
摘要 (150) PDF (210KB)(7)
摘要:
对班戈-切里错地区广泛分布的去申拉组中酸性火山岩详细研究认为,去申拉组中酸性火山岩角度不整合于沙木罗组(J3-K1s)之上,被竟柱山组(K2-3j)角度不整合覆盖,同时获126Ma(Rb-Sr)同位素年龄值,证实去申拉组火山岩时代为早白垩世(K1),为同造山期火山岩。去申拉组火山岩的时代确定,并将其从东巧蛇绿岩中分离出来,为蛇绿岩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为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中段早白垩世造山事件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重大工程选区工程活断裂调查要点及评价刍议
吴云生, 易明初
2002, 8(1): 50-56.
摘要 (146) PDF (208KB)(14)
摘要:
本文从重大工程选区活动断裂中专门划分出"工程活断裂",并重点提出了活动年龄、地震活动和现代活动速率等三大主要确定标准,以及野外调查基本要求,从而对相关工程做出综合评价。
华北陆块北缘东段夹皮沟金矿带的剪切脉系
刘红涛, 柯学进, 王安平, 安春田, 张万金
2002, 8(1): 57-70.
摘要 (292) PDF (556KB)(11)
摘要:
吉林夹皮沟金矿带中所发育的含金脉系,无一例外地赋存于规模不等、方向不同的剪切带之中。研究表明,由于区内NW向主剪切带的长时期右行走滑,诱发两侧岩块(尤其是东侧上盘的夹皮沟花岗-绿岩地体)中形成大量的次一级剪切褶皱群和剪切脉系,并产生强烈的渐进应变。区域右行走滑控制脉系的基本形态和构造方位,渐进应变则制约脉系内部的构造细节;据此可以对夹皮沟金矿带内次一级剪切脉系的几何方位和发育规律进行鉴别。属于R和D的含矿剪切裂隙在两维的延展上较为稳定;而T属于水平单剪体制下形成的张性裂隙,如果它生成后没有进一步叠加剪切应变的话,理论上其三维延展要比R和D差一些。研究不同力学性质的含矿裂隙的发育规律,在找矿勘探和成矿预测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新疆阿尔金山拉配泉铜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析
陈正乐, 陈宣华, 王小凤, 陈柏林, 杨风, 李学智, 杨懿
2002, 8(1): 71-78.
摘要 (308) PDF (264KB)(23)
摘要:
拉配泉铜矿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实施过程中新发现的矿化区。本文主要介绍了该铜矿化区的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矿区矿化、控矿构造特征,及其矿区元素组合分析,表明了该区的铜矿化是在区域早期的海底火山喷发、块状硫化物的原始堆积基础上受后期阿尔金北缘断裂和拉配泉断裂带活动而富集成矿的。
基于应变梯度理论的韧性剪切带理论研究
王学滨, 潘一山, 马瑾
2002, 8(1): 79-86.
摘要 (236) PDF (250KB)(10)
摘要:
地质领域中存在的大量事实都可以归为应变局部化范畴,韧性剪切带是剪切应变局部化带。本文首次应用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对韧性剪切带进行了理论分析。获得了韧性剪切带内部局部剪应变(率)分布规律,剪切带错动总位移及剪切带法向位移的理论表达式,以及韧性剪切带内部体积应变(率)和孔隙率分布规律。剪应变局部化导致了体积应变和孔隙率局部化。随着应变软化的加剧,剪应变、体积应变和孔隙率局部化加剧;随着应力率绝对值的增加,剪应变率、体积应变率集中程度增强。
河北省阳原盆地井儿洼钻孔磁化率、粒度反映的环境意义
迟振卿, 闵隆瑞, 王志明, 李凯清
2002, 8(1): 87-96.
摘要 (153) PDF (293KB)(7)
摘要:
根据河北省阳原盆地井儿洼钻孔岩芯湖相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划分出大约0.2Ma以来,井儿洼地区经历了湖沼-浅湖-滨浅湖-滨湖的演化过程,其中至少存在8个高-低水位变化旋回。湖泊不同的演化阶段应用不同的粒级颗粒含量来作为环境指标。在滨湖环境下,50~100μm,>50μm及中值粒径具有良好的环境指示意义;浅湖环境中,<5μm或2~50μm的细颗粒是较好的指标。不同的沉积相中,磁化率的强度与分粒级颗粒含量的相关性不同:滨-浅湖相中磁化率强度与粗粒沉积物呈正相关;湖滨沼泽相中磁化率强度与细粒含量呈正相关;咸化滨湖中磁化率与粒度基本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