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26卷  第5期

封面
封面
2020, 26(5): .
摘要 (136) PDF (1454KB)(23)
摘要:
目录
目录
2020, 26(5): .
摘要 (165) PDF (319KB)(22)
摘要:
主编致辞
主编致辞
2020, 26(5): .
摘要 (181) HTML (114) PDF (629KB)(18)
摘要:
封二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
2020, 26(5): 封二-封二.
摘要 (172) HTML (97) PDF (8438KB)(17)
摘要:
封三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2020, 26(5): 封三-封三.
摘要 (186) HTML (128) PDF (19474KB)(19)
摘要:
构造体系与构造地质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前陆逆冲带复合结构与生长
颜丹平, 孙铭, 巩凌霄, 周美夫, 邱亮, 李书兵, 张森, 古术航, 木红旭
2020, 26(5): 615-633.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5.054
摘要 (835) HTML (283) PDF (46747KB)(55) [施引文献] (14)
摘要: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北东向龙门山逆冲带,研究已经证明是中生代与新生代前陆复合扩展和生长的结果。然而,2008年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余震和滑坡等的单向和分段迁移现象,对龙门山复合逆冲带的结构认识提出了挑战。文章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龙门山复合生长下构建的特殊结构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构造解析。结果表明,以中生代与新生代两期前陆逆冲带复合生长为基础,龙门山复合逆冲带具有特殊的、主要由前陆逆冲楔叠加后形成的复合结构,而且这种复合逆冲楔具有分级和时序特征;中生代前陆逆冲楔是以逆冲断层-褶皱为特征,并分别组合形成碧口厚皮逆冲推覆体、唐王寨薄皮逆冲推覆体和龙王庙逆冲推覆体,总体从晚三叠世以前开始,至~1...
中国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构造重建及关键问题讨论
计文化, 李荣社, 陈奋宁, 杨博
2020, 26(5): 634-655.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5.055
摘要 (702) HTML (342) PDF (17284KB)(57) [施引文献] (16)
摘要:
中国西北是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共同作用的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洋-陆演化过程,诸陆(地)块于三叠纪基本拼贴就位,奠定了中生代以来陆内盆山演化的基础。但对于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盆最终关闭的时限、位置,以及秦祁昆古生代造山带属于特提斯构造域还是古亚洲构造域等重大区域地质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文章在最新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变形等的综合分析,将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的构造单元厘定为3个洋板块、4个弧盆系和2个陆(地)块群等9个二级、46个三级和112个四级构造单元,力图刻画消失的大洋盆地的残留组成和诸陆(地)块的边缘增生结构。结合古地磁、...
矿田构造与成矿研究
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及其幔枝构造成矿控矿——以胶西北郭家店幔枝构造为例
牛树银, 孙爱群, 陈超, 张福祥, 张建珍, 王丰翔
2020, 26(5): 656-672.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5.056
摘要 (424) HTML (105) PDF (21882KB)(33) [施引文献] (9)
摘要:
文章简要介绍了幔枝构造成矿理论,探讨了幔枝构造的特征、单元划分、断裂构造体系以及成矿控矿作用。在燕山运动晚期,华北东部地区进入了以伸展构造为主的地幔热柱演化阶段,在胶西北地区形成了莱阳地幔亚热柱及其外围郭家店、栖蓬、牟乳等幔枝构造。其中,郭家店幔枝构造于燕山运动晚期发生强烈的构造活动,总体形成了以焦家断裂为主的拆离带和与其相交的以三山岛断裂为反向铲状断裂的构造体系,同时控制着玲珑、焦家、三山岛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在众多成矿控矿因素中,区域性断裂构造是重要的主导性因素,既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又为成矿储矿提供了有利空间。深源含矿流体可通过地幔热柱→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有利构造...
能源地质
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分布的基本特征与动力机制及发展方向
庞雄奇, 林会喜, 郑定业, 李慧莉, 邹华耀, 庞宏, 胡涛, 国芳馨, 李宏雨
2020, 26(5): 673-695.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5.057
摘要 (1962) HTML (164) PDF (35380KB)(202) [施引文献] (42)
摘要:
随着油气资源对外依赖度加大,中国的油气勘探已经拓展到深层和超深层领域,并相继在中西部盆地发现了塔河、普光、安岳、靖边、顺北等一批大型油气田,展示出广阔的勘探前景。中国已探明的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与全球的有很大差异,经典的油气地质理论指导这类油气田勘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需要完善和发展。通过调研和比较全球已探明的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藏地质特征,发现它们的油气来源条件、油气藏形成条件、成藏动力、演化过程特征等类同;同时,发现碳酸盐岩和砂岩油气藏的矿物组成、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深变化特征、孔渗结构特征、储层物性下限、油气藏类型等有着很大不同。中国深层和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与全球的相比较具...
鄂西地区震旦系—寒武系页岩气成藏模式
翟刚毅, 王玉芳, 刘国恒, 陆永潮, 何生, 周志, 李娟, 张云枭
2020, 26(5): 696-713.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5.058
摘要 (594) HTML (421) PDF (28612KB)(41) [施引文献] (29)
摘要:
通过对鄂西震旦系陡山沱组和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气勘查大量实际资料总结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对鄂西地区震旦系和寒武系"岩相控炭、成岩控烃、构造控藏"的页岩气成藏理论认识。震旦系陡山沱组和寒武系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沉积受控于鄂西裂陷海槽,富有机质页岩甜点层段主要形成于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水位体系域。黄陵古隆起周缘震旦纪—三叠纪长期浅埋,为生油提供了充足时间,三叠纪短暂快速深埋,为页岩气生成的主峰期。古隆起刚性基底、区域性泥页岩盖层以及后期逆冲推覆构造,为页岩气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建立了鄂西震旦—寒武系"深水海槽控炭、古隆起浅埋控烃、古隆起+逆冲断裂控藏"的页岩气成藏模式。
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
黄土高原滑坡灾害形成动力学机制
彭建兵, 王启耀, 庄建琦, 冷艳秋, 范仲杰, 王少凯
2020, 26(5): 714-730.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5.059
摘要 (1792) HTML (310) PDF (36991KB)(185) [施引文献] (111)
摘要:
滑坡灾害是威胁黄土高原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城镇与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的重大地质问题。针对黄土高原滑坡灾害形成的动力学机制问题,在大量的调查统计、试验与理论分析基础上,总结得出区域构造应力是黄土高原滑坡高发的主要驱动力,它是滑坡分区分带群发的控制因素,是黄土滑坡的"第一元凶";边坡构造应力既造就了结构面,又不断地改造和松动着结构面,持续地肢解着边坡的完整性,它是单体滑坡形成的主要驱动力,是黄土滑坡的"第二元凶";黄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土,具有极强的水敏性,在土体应力驱动下极易灾变,黄土的这种易灾特性是土体灾变的内在原因,是黄土滑坡的"第三元凶";大量的滑坡发生都与水有关,地表水大量渗入黄土浅表部,会...
基础地质
大洋地幔橄榄岩-铬铁矿中的金刚石和深地幔再循环
杨经绥
2020, 26(5): 731-741.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5.060
摘要 (364) HTML (173) PDF (16796KB)(32) [施引文献] (10)
摘要:
全球多地蛇绿岩型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中发现微粒金刚石,并在中国西藏南部和俄罗斯乌拉尔北部的蛇绿岩铬铁矿中发现原位产出的金刚石,认为是地球上金刚石的一种新的产出类型,不同于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和超高压变质型金刚石。它们与呈斯石英假象的柯石英、高压相的铬铁矿和青松矿等高压矿物以及碳硅石和单质矿物等强还原矿物伴生,指示蛇绿岩中的这些矿物组合形成于深度150~300 km或者更深的地幔。金刚石具有很轻的C同位素组成(δ13C-18‰~-28‰),并出现多种含Mn矿物和壳源成分包裹体。研究认为它们曾是早期深俯冲的地壳物质,达到>300 km深部地幔或地幔过渡带后,经历了熔融并产生新的流体,后者在上升过程...
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地幔置换作用的内外原因
郑建平
2020, 26(5): 742-758.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5.061
摘要 (590) HTML (244) PDF (17762KB)(59) [施引文献] (8)
摘要:
克拉通大陆通常有古老、巨厚且难熔的岩石圈地幔。这种地幔高度亏损玄武质组分,有密度低、刚性程度高的特点,能长期漂浮于软流圈之上而稳定存在。中国东部大陆主要由华北和华南两个古老地块在古生代—早中生代沿中央造山带拼合形成,在晚中生代时强烈活化,表现为构造变形、盆地形成、岩浆活动、巨量成矿等,其深部原因是什么?在分析东部大陆形成过程和岩石圈地幔属性基础上发现:块体初始规模小且发育薄弱带,后期容易受改造;特别是显生宙以来中国大陆受周边多个构造域夹持,板块俯冲作用会引起软流圈物质扰动和上涌并沿薄弱带侵蚀和改造上覆岩石圈,使之发生有效减薄、明显再富集和最终地幔置换。改造和置换后的岩石圈地幔富含玄武质组分,有...
扬子板块西缘新元古代典型中酸性岩浆事件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赖绍聪, 朱毓
2020, 26(5): 759-790.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5.062
摘要 (624) HTML (730) PDF (54799KB)(97) [施引文献] (24)
摘要:
华南板块发育有巨量新元古代岩浆岩,因而是研究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演化期间华南板块地幔属性、地壳演化和壳幔相互作用最理想的场所。虽然在扬子西缘新元古代镁铁质和酸性岩浆作用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在系统研究中酸性花岗岩类所代表的不同深部动力学意义的方面还较为薄弱。文章基于团队近期对于扬子板块西缘新元古代典型花岗岩类的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不同深度层次的岩浆作用。最新研究支持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受控于俯冲构造背景,除发生俯冲流体和板片熔体交代地幔作用外,最新识别的ca.850~835 Ma高Mg#闪长岩指示俯冲沉积物熔体也参与了地幔交代作用。Ca.840~835 Ma过铝质花岗岩的发现说明扬子西...
学科进展综述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科技创新与应用
熊盛青
2020, 26(5): 791-818.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5.063
摘要 (725) HTML (787) PDF (31558KB)(127) [施引文献] (48)
摘要:
简要回顾了中国航空物探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21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国内航空物探的主要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并对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为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十一五"以来,中国的航空物探技术,尤其是航磁多参量、矢量测量、航空重力测量和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航空物探技术创新过程中,航空物探资料的综合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加强,在基础地质、固体矿产勘查与评价、能源勘查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地下水资源调查、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调查等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满足国家资源勘查和环境评价对航空探测技术的需求,未来中国航空物探测量系统的分辨率、稳定性和实用性将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