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26卷  第6期

封面
封面
2020, 26(6): .
摘要 (205) PDF (1429KB)(24)
摘要:
目录
目录
2020, 26(6): .
摘要 (177) PDF (419KB)(26)
摘要:
责任主编致读者
油气页岩气地质勘探
2020, 26(6): 1-2.
摘要 (208) HTML (134) PDF (544KB)(20)
摘要:
封二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2020, 26(6): 封二-封二.
摘要 (157) PDF (9025KB)(21)
摘要:
封三
2021年《地质力学学报》订阅启事
2020, 26(6): 封三-封三.
摘要 (231) PDF (13347KB)(16)
摘要:
构造变形对页岩气储层的影响
川东-武陵构造带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构造变形特征及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
李春麟, 李小诗, 王宗秀, 梁明亮, 张凯逊, 谭元隆, 陶涛, 高莉
2020, 26(6): 819-829.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6.064
摘要 (707) HTML (316) PDF (57206KB)(43)
摘要:
川东-武陵构造带下古生界发育的两套海相页岩层系(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不仅是区域内重要的滑脱层,也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通过野外详细的构造解析及室内显微观察,从宏观露头—显微尺度分析了页岩的变形特征,认为页岩至少存在两期构造变形:早期顺层向北西或南东的逆冲和晚期的切层断层作用。页岩的变形强度随着与断裂带距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远离断裂带的地区页岩变形主要表现为近直立的微裂隙,属脆性域;靠近断裂带,页岩的变形特征逐渐表现为脆-韧性过渡,开始发育糜棱化构造;在断裂带内部,页岩强烈面理化,发育大量的糜棱化构造,属韧性域。通过氩离子抛光和扫描电镜技术,分析了变形页岩内...
剪切作用对页岩有机质孔发育特征和吸附能力的影响
俞雨溪, 王宗秀, 冯兴强, 张凯逊, 张林炎
2020, 26(6): 830-839.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6.065
摘要 (526) HTML (168) PDF (17226KB)(24)
摘要:
有机质孔是高成熟页岩储层中吸附气和游离气赋存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滑脱构造广泛发育。为了认识剪切作用对页岩有机质孔微观结构和吸附能力的影响,以张家界三岔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例,通过大量扫描电镜图像观测统计,对比分析了滑脱带页岩、邻近滑脱带页岩和远离滑脱带页岩有机质孔的发育特征,同时对这三类样品进行了甲烷等温吸附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内孔发育在有机质内部,孔径一般<20 nm;位于有机质与矿物接触边缘的复合孔孔径整体大于有机质内孔,主要发育在滑脱带页岩中包裹有矿物碎片的有机质中。受剪切作用影响,这两类有机质孔均沿一定优势方向发生形变,形态更趋于狭长...
构造变形对海相页岩储层渗透率演化的影响
梁明亮, 王宗秀, 李春麟, 李会军, 张林炎, 冯兴强, 张凯逊
2020, 26(6): 840-851.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6.066
摘要 (377) HTML (92) PDF (23498KB)(36)
摘要:
与北美不同,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层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页岩储层物性受构造变形作用的影响较大。为了研究构造变形对南方海相页岩储层渗透率的影响特征和机理,以雪峰山西侧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气体脉冲衰减法、压汞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不同变形页岩样品的渗透率、孔隙结构及孔隙形貌特征进行了测试分析,探讨构造变形页岩的渗透率演化特征及其对孔隙结构演化的响应机理。测试结果显示,强烈构造变形页岩的渗透性较原生页岩和弱变形页岩的渗透性显著提高,强变形页岩样品的渗透率在0.2 mD和2.69 mD之间,比未变形和弱变形页岩样品的渗透率(在1.5×10-4 mD和1.7×10-3 mD之间)高三个数...
页岩气专项问题研究
下扬子页岩气地质调查新进展及突破难点思考
郑红军, 周道容, 殷启春, 熊强青, 王中鹏, 方朝刚, 滕龙, 邵威, 王元俊
2020, 26(6): 852-871.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6.067
摘要 (1067) HTML (398) PDF (34984KB)(59)
摘要:
围绕长江经济带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对页岩气突破的重大需求,在充分整合长江下游地区以往地质和物探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1:25万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在苏皖南沿江坳陷带、江西萍乐-浙江钱塘坳陷带、南华北地区"两带一区"实施了10口页岩气调查井,基本查明了主要工作区古生界二叠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富有机质泥页岩成藏地质条件,有9口井分别在三叠、二叠、志留、寒武系4套层系获得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煤层气、页岩油、裂缝性砂岩油、裂缝性灰岩油"三气三油"的重要新发现,深化了二叠系和志留系成藏地质认识,探索了三叠系、奥陶系和寒武系含油气性,开辟了新区新层系,揭示了下扬子及南华北中—古生界油气页岩气资源勘查潜...
皖南地区二叠系孤峰组页岩中高密度含甲烷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董敏, 王宗秀, 董会, 张林炎, 宋微, 郭迎春, 李小诗, 冯兴强, 马立成, 季长军
2020, 26(6): 872-880.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6.068
摘要 (345) HTML (131) PDF (8505KB)(20)
摘要:
对皖南地区泾县昌桥剖面的二叠系孤峰组硅质页岩裂缝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热力学温度测定及拉曼光谱图谱解析,观测到了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利用甲烷包裹体的拉曼散射峰v1位移2910.6~2911.2 cm-1,计算得到甲烷包裹体密度为0.2295~0.2618 g/cm3,具有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特征。含甲烷组分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216.8~242.3℃。由于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与甲烷包裹体是共生的,通过状态方程热力学计算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在共生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最小温度216.8℃的捕获压力为76~95 MPa。对甲烷流体包裹体密度和捕获压力的计算,揭示了区域内二叠系...
海相页岩缝网可压性靶窗空间分布预测——以川南长宁区块为例
沈骋, 赵金洲, 谢军, 范宇, 宋毅
2020, 26(6): 881-891.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6.069
摘要 (646) HTML (275) PDF (15438KB)(22)
摘要:
靶窗的确定对海相页岩气储层增产改造具有重要意义。以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巴西圆盘实验和压裂施工统计,分析矿物颗粒粒径和断裂韧性、地应力对裂缝在水力压裂时能否快速穿透、稳定扩展、充分转向等方面的影响。针对现有方法未充分考虑储层压裂品质的情况,简化计算流程,分别采用声波、密度、伽马和矿物含量等建立脆延性指标,采用优化后的应力与应力差耦合模型建立应力差异指标,形成基于储层缝网可压性理论、根据测井解释曲线形态判别的靶窗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脆延性指标和应力差异指标曲线呈现叠合度较高的Ⅰ类双"波谷"的层位最有利于开发,其次为Ⅱ类连续交错叠置的层位,最后为...
油气成藏条件与资源潜力
塔河油田碎屑岩油气运聚模拟及潜力区优选
冯兴强, 宋海明
2020, 26(6): 892-900.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6.070
摘要 (388) HTML (157) PDF (22569KB)(20)
摘要:
为了系统研究塔河油田碎屑岩油气运聚过程,针对研究区目的层的地质特征,文章采用流径和逾渗综合方法进行油气运聚模拟分析。该方法基于断裂-砂体输导格架来开展油气运聚模拟,首先通过断层的分级、分期研究,结合实际资料形成了断层开启性判别标准,进而建立断层输导格架模型;综合使用压实曲线和孔渗关系,利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砂体输导格架模型。在断裂-砂体输导格架基础上开展了油气运聚模拟,模拟结果与现有的油气藏吻合较好,表明流径与逾渗综合法是一种模拟研究区目的层油气运聚过程的有效方法。同时,利用模拟结果,明确了主要目的层的潜力区域,对研究区碎屑岩的勘探部署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
北极地区盆地分类与油气资源分布规律
张凯逊, 韩淑琴, 孟秋含, 胡靖靖, 颜春凤
2020, 26(6): 901-910.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6.071
摘要 (795) HTML (543) PDF (12043KB)(49)
摘要: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大,且油气勘探开发尚处于初期,是未来国内外油气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文中综合运用全球领先信息服务公司埃信华迈(IHS)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最新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对北极地区的盆地类型和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地区至少发育35个沉积盆地,具体划分为裂谷盆地(5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16个)、克拉通盆地(5个)、前陆盆地(5个)和大洋盆地(4个)。裂谷盆地是北极地区油气最富集的盆地类型,发现油气探明和控制可采储量(简称2P储量)441.12×108 t油当量,占北极地区油气总储量的74.6%,其次为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北极地区大...
川西坳陷北部断褶带中二叠统异常流体压力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刘雯, 邱楠生, 马寅生, 徐秋晨
2020, 26(6): 911-922.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6.072
摘要 (657) HTML (295) PDF (6071KB)(16)
摘要:
含油气盆地中温压场的研究是探明油气成藏机理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古压力的恢复对研究油气的运移、聚集甚至储层的成岩、烃类的生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以现今地层压力为约束,应用盆地模拟法恢复了川西北断褶带中二叠统的压力演化过程,并利用构造挤压应力模型定量分析超压主控因素。恢复结果显示,川西北中二叠统则发育两期超压,特别是侏罗纪—早白垩世末,受构造挤压应力作用超压快速累积,且不同构造单元受挤压应力的影响差别较大。近造山带发育弱超压,晚白垩世之后恢复至常压;远离造山带的褶皱带和前渊带则发育超压—强超压,且受侧向挤压应力的影响,构造抬升后仍然保持超压—强超压的状态。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古岩溶缝洞单元测井响应
彭博, 张浩, 杨晟颢, 王帅, 杨元元, 施辉, 胡俊杰, 方欣欣
2020, 26(6): 923-931.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6.073
摘要 (307) HTML (137) PDF (12944KB)(14)
摘要: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多发育致密化储层,后期成岩改造尤为重要。目前在盆地东部多口钻井中发现石炭系存在孔洞、溶缝以及溶蚀残丘等不同尺度的岩溶改造迹象,且个别钻井在该段有明显气测异常。因此,岩溶缝洞特征、缝洞测井响应是该区石炭系储层的基础问题。鉴于此,以柴东钻井资料为基础,岩石学-测井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开展古岩溶缝洞单元测井响应研究。研究表明,石炭系岩溶缝洞可划分为风化壳型岩溶和沿构造断裂有关的岩溶缝洞两种类型。岩溶多见于克鲁克1~2段、扎布萨尕秀组以及怀头他拉与上覆层界限处。缝洞横向可对比,往往自然电位负异常,自然伽马中低值(20.5~35.0 API),声波时差异常增高,中子(13.9%)、密度(...
油气基础地质问题
乌兰花凹陷原油特征及成因
冯伟平, 王飞宇, 王宗秀, 师玉雷, 江涛, 王予帆, 周洪峰
2020, 26(6): 932-940.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6.074
摘要 (648) HTML (184) PDF (6409KB)(14)
摘要:
乌兰花凹陷是二连盆地南部新发现的富油凹陷,对乌兰花凹陷原油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揭示其特征及来源。原油物理性质显示,乌兰花凹陷原油比重(API gravity)介于20.2°~40.0°之间,主体为正常原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表明,不同构造带之间原油特征存在差异,可以划分为两类原油。一类以土牧尔构造带原油为主,具有低姥值比(Pr/Ph)和C21/C23三环萜烷,相对较高的伽马蜡烷/C31藿烷和规则甾烷/C30藿烷的特征,原油主要为烃源岩在成熟阶段早期的产物,主要以藻类来源为主。另一类原油包括赛乌苏和红井构造带原油,具有高姥值比(Pr/Ph)和C21/C23三环萜烷,相对较...
不同类型烃源岩排烃模式对比及差异性探究
胡锦杰, 唐友军, 何大祥, 傅宁, 李美俊
2020, 26(6): 941-951.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6.075
摘要 (739) HTML (270) PDF (6436KB)(59)
摘要:
烃源岩的排烃是准确预测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必须涉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得到不同有机质类型烃源岩的排烃效率、排烃机理,选取不同有机质类型烃源岩进行了黄金管模拟实验,总结了不同类型烃源岩在各演化阶段产物的变化特征与排烃效率。结果表明,烃源岩类型对总生成油与残留油中轻重烃的比例影响较大,但是对排出油中轻重烃的比例影响较低,排出油中均表现为在未熟—成熟阶段以重烃为主,在高熟—过熟阶段以轻烃为主。烃源岩的类型对生排油量的影响明显,烃源岩的类型越好,生排油量越高。Ⅰ型烃源岩的生排油量最高,Ⅲ型烃源岩最低。烃源岩类型越好,排油效率越高。Ⅲ型烃源岩排油效率低,与其生成气态烃较多、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含量较高有...
云南禄劝地区泥盆系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马中良, 谭静强, 赵晗, 郑家锡, 赵中熙
2020, 26(6): 952-960.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6.076
摘要 (352) HTML (86) PDF (8866KB)(26)
摘要:
随着四川盆地海相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成功,新区、新层系的油气勘探逐渐提上议程。云南地区泥盆系泥页岩在局部地区广泛分布,有机质丰度较高,但钻井工作很少,研究较为薄弱,油气富集情况不明。通过野外调查,在云南禄劝地区中泥盆统华宁组发现了液态油苗。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油苗与中泥盆统华宁组三段的泥灰岩亲缘关系较好;中泥盆统华宁组三段的泥灰岩整体沉积于强还原—还原环境,生烃母质主要为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也有来自高等植物的贡献,已处于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油气生成能力,生烃能力与Ⅱ1型烃源岩相当;康滇古陆西缘泥盆系泥灰岩有过生油气过程,生成的原油以饱和烃和芳香烃为主,且保存条件好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
柴达木盆地东部扎布萨尕秀组的时代归属讨论
马立成, 江万, 肖宙轩, 李宗星, 彭博, 胡俊杰, 董敏
2020, 26(6): 961-972.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0.26.06.077
摘要 (416) HTML (152) PDF (21586KB)(24)
摘要: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是中国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调查研究的热点,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出露较全,但多数学者认为柴东地区不存在二叠系。针对扎布萨尕秀组归属于石炭纪还是二叠纪的争议,采集扎布萨尕秀组的砂岩碎屑锆石开展了U-Pb LA-ICP-MS同位素测年,获得40个和谐年龄分布在2488±34 Ma至288±3 Ma之间,最年轻的一组碎屑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288.0±2.0 Ma(MSWD=0.112,n=21)。这意味着该扎布萨尕秀组中的砂岩沉积于288 Ma之后,晚于国际石炭—二叠纪界限(299 Ma)。依据野外调查和已有研究成果,扎布萨尕秀组中赋存丰富的虫筳科化石,其中膨胀型虫筳属Pseudosc...
总目录
总目录
2020, 26(6): 973-976.
摘要 (80) PDF (1805KB)(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