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22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矿产地质
“三位一体”找矿模型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以陕西省汉阴县坝王沟金矿为例
贾凤仪, 赵永辉, 杨本昭
2016, 22(2): 185-198.
摘要 (698) HTML (310) PDF (17855KB)(49)
摘要:
采用研究成矿地质作用确定成矿地质体、研究成矿构造分析矿体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成矿流体确定找矿方向的"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对陕西汉阴坝王沟金矿进行找矿预测,认为矿区成矿地质体以大型脆-韧性剪切带变形构造为主;成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带转换带、叠加带;成矿结构面主要为S-C面理;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变砂岩或硅质岩。利用找矿预测研究成果,在坝王沟金矿预测了有利成矿地段并提出勘查工作部署建议,找矿成果取得较大突破,表明"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方法对开展矿产勘查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陕西旬阳砂硐沟汞锑矿含矿构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赵新科, 曹林杰, 申玉科, 李伟松, 马云峰, 刘亚莉, 王晓虎, 孙健, 刘利民
2016, 22(2): 199-211.
摘要 (398) HTML (387) PDF (14028KB)(33)
摘要:
陕西旬阳砂硐沟汞锑矿富集区汞锑含矿体受褶皱构造(背斜)和断裂构造的联合控制。通过对控(含)矿构造、富矿空间的构造次序以及结构面组合特征等的详细研究,对初步建立的"背斜+一刀"的成矿模式进行了完善。成矿流体、稀土分析等综合研究显示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地壳深部。已有的勘查工程及找矿成果表明,本矿集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陕西略阳柳树坪金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研究
陈剑祥, 袁攀, 王长春, 魏东, 田夕安, 刘阳
2016, 22(2): 212-222.
摘要 (228) HTML (81) PDF (13102KB)(21)
摘要:
陕西略阳柳树坪金锌矿床是"勉-略-宁"三角地带碳酸盐岩型矿床,通过野外调查与地质资料分析,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主要控矿地质因素、成矿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柳树坪矿区成矿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多重因素有关,其中震旦系断头崖组、九道拐组碳酸盐岩富含金、铅、锌等金属矿产,是该矿床的主要矿源层;印支—燕山期形成的沿九道拐向斜南北翼发育的构造破碎带基本控制了区内矿体的空间展布;同时燕山期中酸性浅成小岩体对金、锌、铅等元素活化、富集作用较强,为重要的控矿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柳树坪矿床为沉积层控-构造热液改造型金锌矿床,具有较好的金、锌等多金属矿产资源潜力。
成矿预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刘林, 芮会超
2016, 22(2): 223-231.
摘要 (330) HTML (90) PDF (974KB)(35)
摘要:
在对成矿预测学起源、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概括、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相关的成矿预测理论、常用的成矿预测方法和矿体定位预测研究,并从四方面论述了成矿预测学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成矿预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小秦岭金矿田Q240控矿构造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
韩舫, 白和, 王和平, 文月贵, 张欢欢, 韩鑫
2016, 22(2): 232-244.
摘要 (331) HTML (120) PDF (28189KB)(27)
摘要:
对小秦岭金矿田Q240号矿脉进行构造与矿化蚀变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脉体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改造。构造带早期以左行脆韧性剪切变形为主,发育北西走向石英脉,其构造线理倾伏向南西,石英脉中矿化特征以黄铁矿为主,呈条带状分布;而后期右行脆韧性剪切变形则形成北东东走向的黄铁矿石英脉。对3个矿体平面上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矿体被多期构造-热液活动叠加,主成矿构造应该与北东走向的左行剪切变形相关,并在后期遭受了右行走滑变形改造,以北东东走向的缓倾结构面为容矿空间。结合应力环境和控矿规律以及矿体侧伏特征,依据构造蚀变特征,认为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均有似等距规律。据此,在Q240矿脉深部圈定出3处成矿靶区。
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控矿要素研究及找矿方向建议
高雅宁, 杨兴科, 杨龙伟, 韩珂
2016, 22(2): 245-255.
摘要 (271) HTML (194) PDF (17562KB)(28)
摘要:
选取南秦岭汉阴北部金矿田内黄龙、长沟和金斗坡典型矿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填图、剖面实测、综合编图等工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查明了金矿田的控矿要素,并指出了有利的找矿勘探方向。综合研究表明,汉阴北部金矿田的矿化严格受控于志留系梅子垭组的不同岩性段;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了矿床的空间分布,次级断层控制矿体产出的具体部位;S2面理对金矿化有显著的制约作用;促使石榴子石和黑云母变斑晶发育的热变质作用能够引起原始岩层中金元素发生活化,且热变质作用的晚期为退变质期,退变质期的适宜温度有利于金元素富集成矿。矿田内的金矿勘探应重点选在脆-韧性剪切带内,尤其针对不同岩性的接触面、次级断层面附近、石榴子石与黑云母变斑晶密集发育区周缘等区域,矿体追索方向应依照S2面理的空间优势展布方向。
渭河盆地天然气类型、成因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刘林, 芮会超, 陈宝赟
2016, 22(2): 256-268.
摘要 (268) HTML (329) PDF (24576KB)(32)
摘要:
根据渭河盆地地热井、油气调查井、氦气调查井气样分析成果,结合近年来地质、物探新成果分析,发现渭河盆地各类钻井中普遍存在含氦天然气,且这些天然气,按甲烷和氦气含量可分为富氦天然气和贫氦天然气两类。位于渭河盆地边部的地热井、区域地质和物化探成果均佐证了渭河盆地基底存在上古生界,未见隐伏的花岗岩体。区域构造演化佐证了渭河盆地周边断裂的形成与区域断裂同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是区域演化的一部分,其主沉降期是新生代。因此,前人对渭河盆地形成的最早时间为始新世以及不存在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基底以及氦气的主要气源岩是分布于基底的富铀花岗岩体和秦岭造山带富铀花岗岩体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探究。对比邻区鄂尔多斯盆地,发现渭河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可作为烃源岩,伽马异常层可作为氦源层,这为重新评价渭河盆地的氦气资源地质前景提供了依据。
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综合找矿预测方法研究——以陕西小秦岭金矿田Q173号矿脉为例
张欢欢, 白和, 王和平, 文月贵, 韩舫, 杨优望, 牟培吉
2016, 22(2): 269-284.
摘要 (507) HTML (148) PDF (34657KB)(62)
摘要:
运用构造-蚀变-构造叠加晕综合方法对陕西小秦岭金矿田Q173号矿脉进行了找矿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Q173号矿脉控矿断裂主要经历了3次构造运动。成矿早期为压扭性右行剪切变形;成矿期首先经历了右行逆冲为主的脆性张扭性构造变形,之后又有一组北东向张扭性构造的复合叠加,形成了多金属矿化石英脉;成矿后期构造活动不明显,主要为一些正断层,未见明显矿化富集叠加。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认为矿体向西侧伏。围岩蚀变研究表明,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组合为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深部"构造叠加晕"异常特征指示有盲矿体存在。根据综合找矿预测方法研究成果,提出了Q173号矿脉西段侧伏区在1070 m标高以下尚有成矿富集地段的存在,可供工程进一步验证。
双王含金角砾岩带形成机制分析及进一步找矿靶区预测
闵全收, 朱德鹏, 郭君, 芦正艳
2016, 22(2): 285-293.
摘要 (204) HTML (68) PDF (1503KB)(9)
摘要:
基于前人的地质资料,结合矿床实际地质情况,对陕西省太白双王金矿床含金角砾岩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推演,认为双王含金角砾岩是构造与热液隐爆作用相结合的产物。另外对双王金矿床不同期次角砾岩的含金性、不同标型黄铁矿的含金性及双王金矿床金矿化富集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对双王金矿下一步勘查靶区进行了预测。
白秧坪铅锌多金属矿集区东矿带成矿地球化学作用与成矿年龄
王晓虎, 宋玉财, 张洪瑞, 刘英超, 潘小菲, 郭涛
2016, 22(2): 294-309.
摘要 (259) HTML (97) PDF (14614KB)(13)
摘要:
通过成矿期方解石的C、O、Sr和含硫矿物的S、Pb同位素,成矿期方解石Sm-Nd测年研究,探讨白秧坪矿集区东矿带矿床成因。测试结果表明,白秧坪矿集区东矿带方解石δ13CPDB值变化范围-4.0‰~2.3‰,平均值-0.2‰,δ18OPDB值范围-27.2‰~20.4‰,平均值-14.1‰,δ18OSMOW值范围2.9‰~24.4‰,平均值16.4‰;方解石Sr同位素值变化范围0.707669~0.710115,平均值0.709320;硫化物δ34SV-CDT值分布范围-20.2‰~1.3‰,平均值约-8.8‰,天青石δ34SV-CDT值分布范围为17.1‰~19.4‰,平均值约18.0‰;Pb同位素测试结果中,206Pb/204Pb的变化范围为18.553~18.857,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501~15.826,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8.54~39.456;成矿阶段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29.5±1.7 Ma。对测试结果的研究表明,白秧坪矿集区东矿带碳质的来源较为均一,矿石中热液方解石碳质源自地层中碳酸盐岩溶解,成矿流体来自地层水和大气降水,属于盆地卤水流体系统;成矿物质硫来自海水硫酸盐的还原作用,成矿早期以有机质还原硫为主,成矿后期以生物还原硫为主;金属成矿物质来自沉积地层和盆地基底;测定白秧坪矿集区东矿带铅锌成矿年龄为29.5±1.7 Ma,与地质年龄限定的较为吻合。
云南巍山笔架山锑矿床辉锑矿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及其矿床成因意义
肖昌浩, 李龚健, 刘欢, 梁坤
2016, 22(2): 310-324.
摘要 (205) HTML (617) PDF (16247KB)(13)
摘要:
以笔架山锑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矿床精细解剖基础上,利用辉锑矿金属矿物ICP-MS分析,指示成矿流体来源和性质。研究结果显示,辉锑矿轻稀土强烈富集,分馏程度高,Tb、Dy、Eu呈显著的正异常,显著的正异常稀土配分模式,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的稀土配分模式具有相似性。此外,辉锑矿矿物以其强Sr和Ba正异常的微量元素特征,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中高含量Sr和Ba的特征一致。辉锑矿矿物的Y/Ho比值变化较大,其比值随辉锑矿的氧化程度增大和产出海波高度增高而逐渐增大。对比不同流体系统的Y/Ho比值发现氧化程度较大和海拔较高的辉锑矿Y/Ho比值与现代海水的Y/Ho比值接近,氧化程度较低的辉锑矿Y/Ho比值与莲花山岩体Y/Ho比值接近,指示成矿流体可能是岩浆与大气降水不同程度的混和。H-O同位素研究显示出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Pb同位素显示壳、幔源多源铅的特征。S同位素表明辉锑矿的S主要为生物与岩浆热液来源硫的混合。综合研究认为,该矿床是一个受层间构造破碎带控制的位于岩浆远端的低温热液矿床。
江西新余良山钼矿氢-氧-硫-铅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伍俊杰, 陈正乐, 付蕾, 潘家永, 韩凤彬, 沈滔
2016, 22(2): 325-337.
摘要 (256) HTML (116) PDF (11821KB)(11)
摘要: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江西新余良山钼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系统测试了矿床中石英脉型钼矿石样品的氢、氧、硫和铅同位素组成,进而探讨钼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以及成矿物质来源。良山钼矿床δD值变化范围-61‰~ -57.9‰,平均值-59.1‰;δ18OV-SMOW值变化于7.1‰~10.5‰,平均值9.2‰,流体的δ18OH2O值变化于-3.32‰~-0.52‰,平均值-1.52‰,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流体特征。硫化物的δ34SV-CDT值为-1.8‰~2.6‰,极差4.4‰,平均值1.12‰,其中黄铁矿δ34SV-CDT值为-1.8‰~2.6‰,辉钼矿δ34SV-CDT值为0.8‰~2.3‰,硫同位素表现为较小的正值特征,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组成特点。良山钼矿石中的矿石铅同位素206Pb/204Pb值为17.555~19.474,207Pb/204Pb值15.486~15.768,208Pb/204Pb值37.942~39.943,μ值9.35~9.7,ω值37.06~38.31,Th/U值3.8~3.96,矿石铅为混合铅,表明成矿物质为混合来源。良山钼矿床应为岩浆热液型-石英脉型钼矿床,是中生代华南板块板内构造演化区域金属成矿作用大爆发的产物。
西藏波龙斑岩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
霍艳, 李丹
2016, 22(2): 338-345.
摘要 (134) HTML (103) PDF (1431KB)(9)
摘要:
应用英国Linkam THNSG600型冷热台测试和前人的经验公式,对西藏波龙斑岩铜金矿床在岩浆晚期、磁铁矿-辉钼矿阶段、黄铜矿-黄铁矿阶段和硬石膏-黄铁矿阶段等4个成矿阶段利于主成矿元素Cu迁移的流体包裹体的一般特征及物理化学条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以含石盐和硫化物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为主,为高温(232~549 ℃)、低压(1.40×105~234.41×105 Pa)、高盐度(NaCl质量分数28.65%~52.16%)、中—高密度(1.0683~1.1598 g/cm3)的流体;随着成矿进程的发展,各阶段流体逸度和活度均逐渐降低,pH值和Eh值逐渐升高,铜主要以Cu(H2S)(HS)2-形式存在,说明Cu在高温酸性流体中易成矿。
渤中凹陷断裂成因类型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王冠民, 熊周海, 张健, 周东红, 林国松
2016, 22(2): 346-356.
摘要 (206) HTML (99) PDF (8252KB)(15)
摘要:
在对渤中凹陷进行大量精细地震解释基础上,按照断层的发育过程,将渤中凹陷古近系—新近系的断裂划分为消亡型、继承型、继承-改造型和新生型。结合目前所发现的油气藏分布特点,确定不同类型断裂对油气的运移和成藏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消亡型断裂是由早期伸展作用而成的正断层,古近纪发育,新近纪停止活动,与该型断裂有关的油气藏很少;继承型断裂是从古近纪到新近纪持续受伸展作用形成的正断裂,因长期活动,该型断裂以垂向输导油气为主,以油气成藏为辅;继承-改造型断裂在古近纪受控于伸展作用,而在新近纪受控于剪切作用,该型断裂不但有利于油气的输导和运移,而且利于油气的成藏;新生型断裂在新近纪时期受强烈的剪切作用所形成,其与继承型或继承-改造型断裂相伴生时较有利于成藏。
技术应用
基于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复杂断块油藏低级序断层预测——以南堡凹陷M区为例
商琳, 刘晓涵, 吴海涛, 马晓丽, 邹娟
2016, 22(2): 357-365.
摘要 (228) HTML (105) PDF (13716KB)(13)
摘要:
针对低级序断层地震资料的多解性,通过构造解析,在确定低级序断层发育时期和构造背景的基础上,对南堡凹陷M区馆陶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以岩石破裂准则为依据,用最小主应力解释了低级序断层的优势发育地区,用平面剪应力解释了低级序断层的优势走向,用剖面剪应力解释了低级序断层的优势视倾向,预测了低级序断层的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M区三级断层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和分期性特点;在区域性南北向拉张和火山喷发造成的局部拱升的共同作用下,研究区中部为东一段低级序断层发育的优势区,发育近北西走向和近北东走向两组低级序断层,东部主要发育一组近北东走向的低级序断层,西部主要发育一组近北西走向低级序断层,断层视倾向以北倾为主。
SPOT-6与无人机航测技术在第四纪地质及活动构造填图中的应用——以内蒙古1:50000呼勒斯太苏木等四幅填图试点为例
叶梦旎, 张绪教, 叶培盛, 傅连珍, 吴泽群, 贾丽云, 何祥丽
2016, 22(2): 366-378.
摘要 (231) HTML (109) PDF (30931KB)(15)
摘要:
选择SPOT-6数据,对内蒙古呼勒斯太苏木等四幅图的SPOT-6遥感影像进行正射校正、配准及信息的数字增强处理后,根据不同地质体影像特征、野外实地调查,初步建立了填图区第四纪地层及新构造活动的解译标志,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研究区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范围、地貌特征及分区、活动构造运动等进行了调查验证;利用2015年飞行的无人机航测数据,对区内新构造、活动构造进行了识别及活动性质的初步判断。研究结果表明,高精度遥感技术及无人机技术在平原区第四纪地质填图中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快速识别第四纪沉积成因类型与相对时序及准确厘定区域主要活动断裂空间位置与活动特征,从而有效提升填图工作效率,并弥补地表调查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