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第3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华南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厘定及意义
赵剑畏, 王治顺, 朱大岗
1997, 3(1): 1-9.
摘要 (269) PDF (370KB)(10)
摘要:
华南山字型的前弧展布于中国大陆南缘和越南北部,南抵西沙纬向带北侧。西翼反射弧出现于念青唐古拉-伯舒拉岭及其南侧,东翼反射弧位于南黄海地区,沿弧形带以中、新生代岩浆岩和构造动力变质带的弧形展布为显著特色。它的脊柱在川、黔、滇、桂毗邻地区,以近SN向褶皱带为主体。华南山字型是印支期发生发展,燕山期成型和定型,喜马拉雅期仍有较强活动的构造体系。该体系的确定,对研究华南地质构造格架与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它是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间的纽带.
秦岭造山带构造-成矿旋回与演化
王平安, 陈毓川
1997, 3(1): 10-20.
摘要 (277) PDF (402KB)(23)
摘要:
构造与成矿活动是否具有旋回性是地质界长期争论的一个命题。本文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和方法,论述了秦岭造山带构造-成矿活动,划分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古元古代晚期、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6个构造-成矿旋回,探讨了每个旋回的矿床成矿系列特征和成矿演化历史。指出该造山带的成矿作用既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也有间断性和旋回性;中、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和中、新生代两个时期是秦岭造山带中两个主要的成矿高峰期;构造-成矿作用可分为开裂、拼合及相对稳定三个阶段;成矿作用早期以幔源岩浆侵入及海相火山活动为主,晚期以壳幔混源-壳源的陆相中酸性岩浆侵入及火山活动为主;与火成活动及开裂作用有关的成矿活动在南、北两个成矿域之间具有振荡性演化的特征.
试论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和裂解
钱维宏
1997, 3(1): 21-29.
摘要 (504) PDF (361KB)(25)
摘要:
本文探讨了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和裂解的问题。首先,考虑地球的形成存在过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的阶段。在天文演化阶段,冈瓦纳古陆形成于南极;在地质演化阶段,南半球表层液核流体获得向东北的速度,同时导致了冈瓦纳古陆的分裂和漂移。漂移大陆块的北边缘到达表层液核流体辐合带的位置,这一辐合带沿地中海、青藏高原南边缘、斐济、加勒比海、地中海一线。大陆块到达低纬后又经过了东西方向的漂移,并且形成了洋中脊.
冀东地区构造演化与金矿分布规律
赵寅震, 姜喜荣
1997, 3(1): 30-37.
摘要 (244) PDF (369KB)(15)
摘要:
作者研究了冀东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成生联系,建立了构造体系。根据构造运动时期的鉴定,研究了构造演化过程,探讨了矿化与构造之间的关系。根据同成矿构造体系展布特点,分析了金矿的分布规律和富集部位,并对典型矿区进行了同成矿应力场的模拟实验,预测了隐状矿体。部分靶区经过工程验证,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韧性剪切带向剪破裂的转化与成岩成矿作用
王义强, 孙丰月, 吕古贤
1997, 3(1): 38-44.
摘要 (131) PDF (308KB)(13)
摘要:
岩石应力-应变实验表明,在中等载荷(等于或大于岩石蠕变极限)作用下,岩石蠕变最终可导致破裂;三轴差应力实验后的试件中,多见极小的韧性剪切带中存在剪破裂;研究发现,糜棱岩并不一定有利于后来断层的叠加,然而二者共存一处的现象却十分普遍;牵引褶皱和剪切断层的应变速率差别极大,只能先牵后断。由此可见,韧性剪切带在同一构造层次情况下,可在变形较强的部位产生剪破裂;此时温度较高和压力骤降,导致部分熔融和流体卸载,这一转化过程产生的温度、压力和流体浓度等梯度变化,促使流体(物质)运移与富集导致成岩成矿。这一认识对解释动力成岩成矿、断层双层结构模式等诸多问题有重要意义。
北京西山膨缩石香肠流变性质构造研究初探
曾佐勋, 付永涛, 李艳霞
1997, 3(1): 45-49.
摘要 (234) PDF (217KB)(9)
摘要:
本文探索了利用膨缩石香肠构造定量估测古岩石流变参数的方法,获得北京西山云母大理岩中的方解石石英脉的应力指数在3.06-7.69之间,与云母大理岩的粘度比在8.74-20.27之间;板岩中的石英脉的应力指数在2.57-4.75之间,与板岩的粘度比在94.8-175.8之间;白云岩中硅质条带的应力指数在2.25-3.93之间,与白云岩的粘度比在2.38-4.26之间.
昆仑山口羌塘组磁性地层与新构造运动
钱方, 张金起
1997, 3(1): 50-56.
摘要 (222) PDF (295KB)(11)
摘要:
格尔木昆仑山口羌塘组厚596m,磁性地层年代为2.90-0.65MaBP,不整合在羌塘组上的望昆冰碛层年龄约为0.65-0.6MaBP,其下惊仙冰期年龄约为3.0MaBP。羌塘组中新发现的三趾马化石年龄为2.08MaBP,三趾马生存高度为海拔1000-2000m,古纬度为32.56°,计算出东昆仑地区第四纪以来上升速率为2.3-3.1mm/a,向北水平移动速率143mm/a,西大滩左行走滑断层滑动速率为10mm/a。
实验岩石裂隙微观形态初探
朱大岗
1997, 3(1): 57-62.
摘要 (179) PDF (235KB)(9)
摘要:
通过对石灰岩、砂岩试件施以短期拉伸、压缩和三点弯曲梁实验所形成的裂隙微观形态研究表明,圆柱状试件在拉伸条件下产生的张裂纹较密集,形成追踪状、锯齿状形态,断裂之间交角一般小于90°;在单轴压缩情况下则以剪破裂为主,且裂纹平直,延伸较远;而三点弯曲梁试件中形成的两组裂纹交角一般大于90°,且裂纹壁面较光滑。此外,加载短期应力所形成的破裂纹中均无充填物.
非等轴颗粒付林图解
徐兴旺, 马天林, 孙立倩, 尚玲
1997, 3(1): 63-70.
摘要 (192) PDF (306KB)(11)
摘要:
非等轴颗粒付林图解由直线a=1、b=1、a=b和曲线a2b=1、ab2=1分割成10个微区,并对应于不同的exeyez组合和应变类型。这些直线和曲线分别对应于特殊的exeyez组合和岩石应变类型。岩石的应变类型有18种。函数a.b的表征方程有4种类型,并分别表征直线a=1/k1b=1/k2所分割的4个区间。a,b表征方程的确定取决于岩石总的变形行为。此图解可用于非等轴颗粒标志体应变测量和应变类型的确定和图示,文章给出了应用实例.
含油气盆地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
谭成轩, 王连捷, 孙宝珊, 徐守礼, 胡道功
1997, 3(1): 71-80.
摘要 (264) PDF (398KB)(24)
摘要:
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系统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也是实现石油地质研究定量化的途径之一。该系统包括盆地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和油气运移聚集史数值模拟,而含油气盆地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是排烃史和油气运移聚集史研究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并且刚刚起步。本文运用SuperSAP有限元程序,通过辽河油田张强凹陷现今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对含油气盆地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探索。该项研究对排烃史和油气运移聚集史定量化研究,油田合理注采开发,避免或解决油井套损,寻找残余油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辽河科尔康油田断裂分形特征与油气关系
周新桂, 孙宝珊, 刘金红
1997, 3(1): 81-87.
摘要 (451) PDF (297KB)(10)
摘要:
本文运用分形理论对张强凹陷科尔康油田沙海组下段顶(T1)、九佛堂组顶(T2)和义县组顶(T3)3个反射层断裂系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标尺范围(8-0.5cm)内断裂系统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不同的研究对象具有不同的分维值(D),而分维值的大小体现了断裂系展布的复杂性。断裂的规模、数目及在相同标尺下的面密度直接影响数盒子数法计算的分维值,不同子区域断裂系统的分维值D与其断裂所占断裂总数的百分比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储集类型的子区域对比表明,东区沙海组下段顶(T1)分维值高于西区,而西区义县组顶(T3)分维值高于东区。与油田已知油气分布特征对比后,发现并证实油田内子区域分维值大,油田丰度(含油面积或流体产能)就大。含油气盆地这种内在对应关系,为研究油气聚集和分布规律、评价和预测油气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煤和瓦斯突出与地应力之关系
汪西海
1997, 3(1): 88-94.
摘要 (305) PDF (266KB)(9)
摘要:
本文以声发射粗估法地应力测量,研究谢二煤矿煤和瓦斯突出与地应力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煤与瓦斯突出与地应力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凡煤与瓦斯突出地带均属地应力超常地带,而安全地带的地应力值则正常或偏低.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旋扭构造体系与油气聚集
刘泽容, 李亚辉
1997, 3(1): 95-96,49.
摘要 (124) PDF (120KB)(7)
摘要:
作者综合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新华夏系第一、二沉降带中的十多个盆地进行了整体解剖和综合研究,揭示了各盆地的构造演化史、盆地充填史、埋藏史、油气生成和运聚史,建立了构造岩相模式,进行了油气藏预测;同时还对第二沉降带中岩性油藏、断块油藏和火山油藏等20多种油藏进行了动静相结合的研究和描述,建立了三维油藏地质模型,预测了剩余油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