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实验岩石裂隙微观形态初探

朱大岗

刘嵘, 马见青, 李庆春, 等, 2016. 重磁电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河套盆地深部结构. 地质力学学报, 22 (4): 943-954.
引用本文: 朱大岗, 1997. 实验岩石裂隙微观形态初探. 地质力学学报, 3 (1): 57-62.
LIU Rong, MA Jian-qing, LI Qing-chun, et al., 2016. GRAVITY, MAGNETIC AND ELECTRIC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DEEP STRUCTURES IN HETAO BASIN.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22 (4): 943-954.
Citation: Zhu Dagang, 1997. MICROMORPHOLOGY OF EXPERIMENTAL ROCK CRACKS.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3 (1): 57-62.

实验岩石裂隙微观形态初探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朱大岗,男,1951年生,副研究员,197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矿物岩石学专业。现从事显微构造和矿田构造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11号地质力学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81。

MICROMORPHOLOGY OF EXPERIMENTAL ROCK CRACKS

  • 摘要: 通过对石灰岩、砂岩试件施以短期拉伸、压缩和三点弯曲梁实验所形成的裂隙微观形态研究表明,圆柱状试件在拉伸条件下产生的张裂纹较密集,形成追踪状、锯齿状形态,断裂之间交角一般小于90°;在单轴压缩情况下则以剪破裂为主,且裂纹平直,延伸较远;而三点弯曲梁试件中形成的两组裂纹交角一般大于90°,且裂纹壁面较光滑。此外,加载短期应力所形成的破裂纹中均无充填物.

     

  • 河套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的北缘, 夹于阴山造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 为一个近东西向的狭长型新生代断陷盆地[1](见图 1)。前人研究认为, 在阴山造山带造山过程中, 主要是以结晶基底为受力边界层, 并控制着上覆沉积盖层的构造变形[2~3]。河套盆地及其邻近地域的构造类型众多且复杂多样, 既存在稳定的克拉通与油气沉积盆地, 又包括活动的造山带。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与油、气、煤等能源在该区蕴藏丰富[4~6]。因此厘定该盆地的沉积建造和结晶基底的起伏结构, 对于研究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资源的分布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我国近年来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与华北克拉通地域的深部壳、幔结构与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开展了大量的地质与地球物理工作[7~11], 并取得了大量有意义的成果, 但针对河套盆地地域的研究却不多见。

    图  1  河套盆地及邻区构造纲要图
    Figure  1.  Structure outline of Hetao Basin and adjacent area

    河套盆地西界为狼山山前断裂, 东界为和林格尔断陷, 北界为色尔腾山、乌位山和大青山山前断裂, 南界为鄂尔多斯北缘断裂, 盆地总体走向近东西, 长约400 km, 宽40~80 km, 是鄂尔多斯块体周缘规模最大、垂直差异活动最强烈的断陷带[12]。由于受到北侧蒙古古生代板块的南向挤压、南侧鄂尔多斯陆块和山西陆块的阻挡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稳定陆块的左旋运动[13~14], 导致在该断陷盆地的周边时有地震发生。基于已有对鄂尔多斯陆块北缘主要活动断裂分布和晚第四纪强震复发特征的研究, 推测河套盆地为未来最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区之一[4]

    对河套断陷带南北边界断裂——鄂尔多斯北界断裂、色尔腾山前断裂的性质, 河套盆地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厚度及沉积相变化, 河套沉积基底构造的探测, 是本次地球物理工作的重点, 同时开展第四纪含水层分布规律的探测, 目的是为区调填图地层单元的建立、关键地质问题的解决提供地球物理解释。本文利用河套盆地南北向的重磁电综合剖面研究了该区的结晶基底起伏及断裂分布, 为进一步深化研究该区的构造特征提供有力依据。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呼勒斯太苏木(K48E017024)、塔尔湖镇(K48E018024)、复兴城(K48E019024)、吉尔嘎朗图乡(K48E020024)4幅1:50000图幅内, 工作区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07°45'—108°00', 北纬40°40'—41°20', 总面积1510 km2(见图 2)。

    图  2  河套盆地研究区概况图
    Figure  2.  DEM of the Hetao Basin and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本次勘查目的层主要为河套盆地第四系及其基底地层。一般情况下, 如果不考虑地下水矿化度以及地下温度的影响, 潜水面以下第四系不同堆积物中, 粗砂、砂砾石电阻率相对为高值, 中、细砂电阻率稍低, 黏土的电阻率最低, 电性(收集)特征变化见表 1

    表  1  河套盆地第四系不同堆积物电阻率统计
    Table  1.  Resistivity statistics of different Quaternary deposits in the Hetao Basin
    岩性电阻率/(Ω·m)
    粗砂、砂砾石>50
    中砂30~40
    细砂20~30
    黏土<2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勘查区内, 地下水矿化度差异较大, 是影响电阻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结合在同类地区勘查的经验, 测区电阻率随地层岩性和地下水矿化度(收集)变化特征见表 2

    表  2  河套盆地潜水面以下第四系不同堆积物电阻率及地下水矿化度特征
    Table  2.  Characteristics of resistivity of Quaternary deposits below water table and groundwater salinity in the Hetao Basin
    地层岩性电阻率/(Ω·m)地下水矿化度/(g·L-1)
    粗砂、砂砾石>15<3
    中粗砂10~152~3
    中细砂7~103~5
    细砂、黏土<7>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前人对阴山造山带地区采集标本并测定了磁化率[15], 可作为测区岩石磁性参数变化的依据(见表 3)。

    表  3  鄂尔多斯—阴山一带岩石磁化率参数[15]
    Table  3.  Rock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parameters in the Erdos-Yinshan area
    时代阴山造山带鄂尔多斯盆地
    岩性磁化率/(10-5SI)岩性磁化率/(10-5SI)
    太古代片麻岩、混合烟及变粒岩30~10000片麻岩及变粒岩、基性火山岩1800~5000
    下元古代大理岩、板岩及石英砂岩10~50花岗岩、混合岩、大理岩20
    中上元古代板岩10~40浅变质岩1~9
    石英粉砂岩20~3000
    古生代凝灰岩10~30碳酸盐岩、陆相碎屑岩<20
    砂岩40~100
    中生代砾岩、泥岩、砂岩200~500粗碎屑岩1~9
    基性火山岩1500~3000泥岩、粉砂岩10~30
    新生代黏土岩50风积沙土50
    含砾细沙、泥岩200~8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收集了内蒙古地区主要岩石密度(样本34个, 大小30 mm×60 mm), 其中板岩密度2.9 g/cm3, 闪长岩密度在2.7 g/cm3以上; 砂岩密度在2.6 g/cm3左右, 部分粉砂岩密度达到了2.87 g/cm3;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密度与砂岩的相近, 在2.6~2.7 g/cm3之间变化。

    河套盆地地区新第三系和第四系密度2.0~2.1 g/cm3, 侏罗—白垩纪地层密度2.40~2.66 g/cm3, 乌拉山群高磁性基底密度2.30~2.55 g/cm3, 基底和其上覆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密度界面[16]。在老地层出露或基底埋藏较浅的地区, 产生高重力异常; 相反地, 老地层埋藏深的地方, 出现局部重力低异常。

    综上分析, 通过高精度重力、磁法测量可以揭示测区内深部基底构造特征及断裂构造分布情况; 利用超高密度电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可对河套地区的地下含水层、浅层第四纪冲洪积物厚度和分层等进行探测和研究。

    1:25000高精度重力剖面近南北贯穿工作区, 点距100 m, 剖面长度91.5 km; 1:10000高精度磁法剖面近南北贯穿工作区, 与重力剖面重合, 点距40 m, 剖面长度110 km; 测线分布详情见图 2。超高密度电法剖面每个排列64根电极, 电极距10 m, 分31个排列布设在重磁剖面的局部地段, 累计长度19.45 km。

    南北穿过测区的实测布格重力异常剖面见图 3, 幅值变化约100×10-5 m/s2, 中部相对平缓, 南侧异常值上升, 北侧出现较强的梯度变化带, 说明这里山前断裂发育, 且为沉积基底的最厚处。

    图  3  100-110-120测线实测布格重力异常(Δg)与区域重力对比剖面
    Figure  3.  The measured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Δg) compared with regional gravity anomaly in line 100-110-120

    河套盆地地形起伏变化于1000~1150 m之间, 地势极为平缓; 在河套盆地北部的阴山造山带地域地形高程又逐渐提升。根据经典的地壳均衡假说, 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势一般呈现反相关的"镜像"关系, 即地势越高, 布格重力异常值越低。但在河套盆地, 其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势的分布却呈现一种近似"同步变化"的特征, 这是由于盆地内部巨厚低密度沉积物质填充所致。进入测区后布格重力值开始缓慢下降, 并且在41°09'(测点55 km)左右降至最低值, 然后在约41°16'(测点80 km)左右开始迅速提升, 直至出测区都维持高布格异常值。

    图 4所示的130线布格重力异常也显示类似的特征, 在约10 km的水平距离内, 异常变化达80×10-5 m/s2, 说明山前断裂产状较陡。

    图  4  130测线实测布格重力异常(Δg)剖面图
    Figure  4.  Measured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profile of profite 130

    根据收集的资料, 河套盆地内新生界主要以风积砂土为主, 磁性极弱。盆地结晶基底为强磁性, 与上覆沉积地层之间有明显的磁性差异, 是区内磁场出现正异常区或异常带的主要原因。

    图 5是近南北贯穿测区的1:10000实测磁异常与1:200000航磁异常剖面对比图[17~18], 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但实测异常局部变化更明显, 精度更高。由于河套盆地大部分都被较厚的新生代沉积地层覆盖[19~20], 沉积层弱磁性对磁异常贡献则很小, 磁异常主要来自于结晶基底的岩石。

    图  5  100-110-120测线实测磁异常(ΔT)与航磁异常对比剖面图
    Figure  5.  Measured magnetic anomalies (ΔT) and aeromagnetic anomaly profile of profile 100-110-120

    超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过程中使用多通道数据采集方式, 充分利用已经布好的电极, 除供电电极以外其他电极均可以进行数据采集, 在此过程中缩短了因为进行单一数据采集而消耗的时间, 并且增大了数据采集量, 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21]。超高密度电法一次数据采集量很大, 保证了数据处理的可靠性。45-44号排列位于测区中部, 为北东方位, 起点坐标(107°51'E, 41°05'N)。在610~920 m段反演显示明显的低-高-低三层结构; 在550~570 m间, 推测有断层存在, 两侧电阻率有明显变化; 地层分布呈水平层状(见图 6)。整条断面电阻率低于100 Ω·m, 剖面南侧0~550 m测点之间电阻率低于40 Ω·m。L100线断面位于测区南部黄河沿岸, 排列为北北西方位, 起点坐标(107°12'E, 40°47'N), 断面长1821 m。525~1100 m间电阻率最低, 电阻率低于5 Ω·m(见图 7)。南、北两端地电分布呈现高-低-高的结构特征, 但电阻率差异并不明显。推测地层呈水平层状, 富含地下水且有一定矿化度。110线断面位于测区中部西侧, 排列为北东方位, 起点坐标(107°45'E, 41°01'N)。0~570 m间电阻率断面呈现高-低二层结构, 浅地表电阻率稍高, 为25~38 Ω·m, 下伏地层含水量大, 电阻率10~20 Ω·m; 570~940 m间电阻率断面表现为低-高二层结构, 浅地表电阻率较低, 电阻率低于5 Ω·m, 地层含水量大, 下伏地层电阻率8~10 Ω·m, 上下两层电阻率差异不大(见图 8)。

    图  6  排列45-44超高密度反演断面
    Figure  6.  Ultra high density inversion section in arrangement of 45-44
    图  7  100断面33-36排列超高密度反演断面
    Figure  7.  Super high density inversion in section 33-36 of the 100 cross section
    图  8  110断面37-100排列超高密度反演断面
    Figure  8.  Super high density inversion section in arrangement 37-100 of 110 section

    三条反演断面电阻率均很低, 这主要与地层含水率高有关, 且有一定的矿化度。电性分层明显, 说明盆地地层近似水平。

    110线AMT测深点位于测区中部黄河以北附近, 110号点AMT电阻率反演结果如图 9所示。电阻率模型表现为高、低互层, 地表电阻率较低, 随深度加大逐渐升高; 在1000 m深度范围内电阻率分层明显, 电阻率值低于10 Ω·m。由XY和YX两个模式观测结果反演电阻率分布可以看出, 测点下方电阻率分布表现出较好的横向各向同性, 电阻率很低, 说明沉积环境稳定。

    图  9  110线110号点AMT电阻率反演图
    Figure  9.  AMT resistivity inversion model from point 110 in line 110

    采用中国地质调查局RGIS2012软件进行2.5D重磁联合反演, 得到重磁反演拟合曲线(见图 10), 并结合了该区DEM图与天然地震, 得到该区综合结构模型(见图 11)。

    图  10  重磁反演拟合曲线
    Figure  10.  Fitting curves of gravity and magnetic inversion
    图  11  河套覆盖区深部模型
    1—鄂尔多斯台坳斜坡; ②—基底隆升; ③—乌加河凹陷; F1—F4—河套新断层; F5—狼山南缘断层(色尔腾山前断裂)
    Figure  11.  The deep model of the covered area in Hetao Basin
    4.1.1   推断基底界面特征及断裂
    4.1.1.1   由布格重力异常推断基底界面特征

    重力异常控制因素比较复杂, 它受基底和盖层乃至深部莫霍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河套盆地沉积盖层广泛发育, 层内密度横向差别不大, 层间密度差异明显的主要是盖层与下伏基底, 加之剖面长度有限, 因而将剖面上的重力异常变化主要归结为结晶基底的起伏, 兼有沉积盖层不同类岩性界面的局部影响。

    由反演结果看, 测区南端基底变化不大, 沉积厚度在2.5~4.2 km之间, 沉积厚度自南向北增大, 基底界面有明显的起伏变化, 最大厚度沿山前断裂分布, 达6 km。巨厚的低密度沉积建造使之在地表观测到明显的低布格重力异常, 这也是造成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形高程呈特异的同步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晶基底在色尔腾山前断裂处已出露, 野外地质调查可见明显的基底露头。高密度基底沿色尔腾山前断裂升至地表导致该处平均密度值增大, 在地表观测到显著的呈上升趋势的高布格重力异常。根据反演结果, 沉积厚度最大的地区其基底以下地层平均密度要略高于南侧基底密度。

    4.1.1.2   由磁异常推断基底界面特征

    测区南端磁异常在0 nT附近, 而后迅速上升至600 nT左右。从反演过程来看, 如果盆地下方岩石磁性均匀一致的话, 单纯的基底起伏是难以引起如此大的磁场变化的, 况且重力并未发现显著的基底上隆。航磁异常显示在该处也为明显的东西向条带状磁异常高值区, 前人推测为山体属推挤造山机制, 山体不断抬升, 其深部软流层上凸, 地幔底辟活动, 而地幔物质和岩浆则沿块体边界以断裂为通道上涌, 形成高磁性的岩体物质, 导致高梯度变化的正异常带出现。故剖面南部达600 nT的高正磁异常应该是由强磁性乌拉山群岩体引起。测区北端基岩出露区磁异常也为高值区, 剖面中部和北部磁异常宽缓起伏推测是由高磁性基底局部起伏引起(与重力反演结果吻合)。

    4.1.2   隐伏断层推断

    在断裂构造作用下, 地质上会产生各种构造现象。深大断裂可以控制其两侧的构造活动, 使岩层被错断或发生裂开, 相互错断的断裂破坏了原构造的连续性, 形成不同的构造格局。发生断裂的同时往往伴随有岩浆活动, 这样就形成密度与磁性上的横向差异, 这种横向差异在重、磁力异常上必然有所表现, 具备了利用重、磁异常确定断裂构造的地球物理前提, 因而可根据重、磁异常特征来推断断裂。结合1:200000内蒙古区域地质调查(临河幅)及区域重磁资料, 综合推断出5条断裂:

    F1:鄂尔多斯台坳北缘推测断裂, 大致位于吉日嘎郎图镇北侧(纬度40°48')。在该断裂附近重、磁异常都一致显著下降。该断裂或与高磁性结晶基底的局部界面起伏有关。结合以往相邻测区地震资料与测区航磁资料推测, 该断裂走向近东西, 倾向北, 倾角约60°。

    F2:复兴断裂(景阳林推测断层), 大致位于复兴镇南侧(纬度40°55')。在该断裂附近磁异常起伏变化明显, 推测该断裂或与高磁性结晶基底的局部界面起伏有关。结合地震及地质资料推测, 该断裂走向近北西, 倾向北, 倾角约70°。

    F3:复兴断裂(孙家圪旦推测断层), 大致位于复兴镇北侧(纬度40°58')。该断裂附近磁异常由正异常变为负异常, 有明显下降趋势, 布格重力异常也有下降趋势, 与F1、F2一样与高磁性结晶基底的局部界面起伏有关。F2、F3之间基底隆起导致局部微弱重力高。结合地震及地质资料推测, F3走向东西, 倾向北, 倾角约70°。F2、F3统称为复兴断裂。

    F4:即五原断裂(临河凹陷南缘推测断裂), 大致位于塔尔湖镇南侧(纬度41°00')。该断裂附近重磁异常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直至降到最低值。推测该断裂面亦是一个岩性分界面, 断裂南侧岩体磁性高(乌拉山群), 北侧岩体磁性低(色尔腾山结晶基底)。该断裂北侧即为沉积构造最厚的地区。结合地质及地震资料推测, 该断裂近东西走向, 倾向北, 倾角约45°。

    F5:即狼山—色尔腾山前断裂, 是位于河套盆地北界的一条深大断裂。沿该断裂以北基底迅速升至地表, 导致磁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都随之迅速增大至局部高值。该断裂在1~3 km深度产状陡, 浅部及深部倾角减小, 呈上陡下缓铲型, 结合地质资料, 该断裂走向东西, 倾角40°—60°, 倾向南。

    天然地震是地壳运动最直观的表现之一, 也是地下构造活动鲜明的标志。本次共收集了研究区63个天然地震事件, 时间范围自1971至2016, 其中Ms>3级的地震有10个[22](见表 4), 其目的是为了对隐伏断层的推论提供依据。通过对天然地震数据的投影, 可以清晰观测到在上文推测的隐伏断层周围均出现地震密集现象。但是狼山南缘断层附近未见有天然地震聚集, 断层活动时间早于1971年。

    表  4  天然地震事件
    Table  4.  Earthquake events
    日期纬度经度深度/km震级(Ms)
    1971/5/741°00'00″108°00'00″204.0
    1979/9/2841°12'00″108°00'00″153.2
    2001/12/1741°09'36″107°51'36″153.1
    2002/12/440°57'54″107°52'19″334.7
    2005/2/2740°53'60″107°45'00″114.5
    2005/2/2740°44'17″107°54'32″104.0
    2005/2/2740°52'48″107°49'12″203.6
    2005/3/2541°00'00″107°47'60″153.6
    2005/3/2540°51'00″107°49'12″53.3
    2006/6/541°17'60″107°47'60″124.8
    注:天然地震数据来自http://data.earthquake.cn/data/index.jsp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重磁联合反演表明, 测区基底埋深普遍超过2000 m, 北端盆地中心基底埋深达7000 m。结合以往相邻测区地震资料与测区航磁资料推测出5条断裂(F1—F5), F1走向近东西, 倾向北, 倾角约60°; F2走向近北西, 倾向北, 倾角约70°; F3走向东西, 倾向北, 倾角约70°; F4走向北西, 倾向北, 倾角约45°; F5(即色尔腾山前断裂)走向东西, 倾角40°—60°, 倾向南。

    河套盆地北缘色尔腾山前断裂带在重、磁、超高密度电法剖面上均有异常反应。该异常区随着基底抬升, 布格重力异常向北呈增大趋势, 梯度变化明显。断裂带两侧的电阻率差异明显, 电性分界面向南倾斜, 且山前断裂附近冲洪积扇沉积分层结构明显。

    超高密度电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表明, 河套盆地下覆沉积地层的电阻率很低, 电性分层明显, 电阻率分布表现出较好的横向各向同性, 这些都与地层含水率高有关, 且有一定的矿化度。同时说明河套盆地地层近似水平, 沉积环境稳定。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1
  • HTML全文浏览量:  38
  • PDF下载量:  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