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20卷  第3期

油气地质
从四川盆地与江汉沉降区的对比提出对新华夏系的质疑
林宗满
2014, 20(3): 205-221.
摘要 (131) HTML (59) PDF (1715KB)(11)
摘要:
以四川盆地和江汉沉降区作为典型, 剖释华夏系及新华夏系的内涵, 用以探索、研究中国东部的大地构造特征。四川盆地是上叠在上扬子准地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晚三叠世-侏罗纪大型坳褶盆地, 是华夏系第三沉降褶带中的一个典型盆地; 而江汉沉降区则是上叠在中扬子褶皱带上发展起来的白垩-第三纪断陷区, 是新华夏系第二断陷带中的一个典型沉降区。两者属于不同世代、不同性质的盆地, 其间存在广泛的构造不整合。李四光所说的新华夏系"三隆"、"三坳", 其实是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一个巨型的复合构造区带, 它包括了华夏系及新华夏系的叠置复合。研究结果证明中华夏系不存在, 它是华夏系的变种。为了正确地描述中国东部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 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华夏系及新华夏系的内在含义。
湘中涟源凹陷油气成藏与保存条件
周小康, 郭建华
2014, 20(3): 222-229.
摘要 (181) HTML (65) PDF (1233KB)(16)
摘要:
针对湘中涟源凹陷油气藏成藏期次和时间以及油气藏破坏、改造等进行详细研究, 发现存在多期油气充注。利用沥青、包裹体分析, 印支之前曾有过油的充注, 在印支早期、晚期共发生二期天然气充注。印支期既是高成熟天然气充注期, 又是构造圈闭形成时期, 燕山期只对前期气藏起破坏、改造作用。总结了4种油气藏破坏、改造、保存样式, 即原生油气藏后期无改造样式, 原生油气藏后期简单改造样式, 原生油气藏后期多期改造样式, 原生油气藏后期完全破坏样式。分析认为涟源凹陷3个构造带油气藏保存条件各异, 西部构造带保存最差, 中部较好, 东部最好。
陕北斜坡上古生界山2-盒8段沉积-成岩与储层孔隙特征
王奕萱, 张晓东, 孙勇, 安星宇
2014, 20(3): 230-242.
摘要 (93) HTML (56) PDF (1543KB)(11)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上古生界山2段-盒8段发育典型的低渗致密岩性气藏, 储层物性控制着区内气藏的富集, 在致密储层中孔隙发育特征与储层沉积环境及后期成岩作用密切相关。通过沉积物粒度分析、储层孔隙特征扫描电镜观察, 探讨了研究区储层在压实成岩作用后期孔隙的破坏作用, 建立了黏土矿物转化序列。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区山2-盒8段砂岩储层在压实成岩作用后对储层孔隙的破坏作用主要包括黏土矿物转化及胶结作用; 黏土矿物转化模式为"蒙脱石-伊蒙混层-伊利石"型, 后期伴有高岭石和绿泥石的伊利石化; 发育于碎屑颗粒表面的绿泥石黏土膜在降低储层原生孔隙的同时, 抑制了后期发生的硅质胶结作用, 为残余粒间孔的保存和次生溶孔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绿泥石套膜的发育成为气藏勘探评价中储层优选的关键参数之一。
灾害地质
香港工程边坡防治进展概述
孙萍, 吴树仁
2014, 20(3): 243-253.
摘要 (265) HTML (116) PDF (1383KB)(32)
摘要:
受特殊的丘陵地形、强风化岩石以及季节性强降雨的影响, 香港滑坡时有发生。根据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CEDD)土力工程处(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GEO)的相关资料, 梳理了香港工程边坡防治进展的历史进程和关键防治技术, 对我国大陆相关工程边坡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地震空区法在大地震危险性初判中的应用--以青藏高原东南缘为例
刘艳辉, 赵根模, 吴中海, 李跃华, 马丹, 蒋瑶
2014, 20(3): 254-273.
摘要 (158) HTML (71) PDF (1434KB)(19)
摘要:
以ARCGIS系列软件和VS 2010、SQL Server 2008为平台, 通过融合集成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 在初步建立的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构造空间数据库系统基础上, 利用地震围空区方法, 针对研究区进行区域大地震危险性中长期预测分析。通过地震信息分时间、分震级的整理与数据输出, 分析汇总了11例M≥7.0大震震例的地震空区活动图像以及围空区发震震级与围空区特征与参数。在总结出的经验公式基础上, 进一步利用1950-2012年的M≥5.0地震数据, 对该区地震围空区的发生与发育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 并对未来可能发生大震的发震位置及震级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玉树-鲜水河-小江断裂带所围限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存在6个比较突出的与区域重要的晚第四纪活动构造带或断裂带相对应的大地震围空区, 分别是错那-沃卡裂谷,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南汀河断裂-红河断裂, 畹町断裂-南汀河断裂, 澜沧-景洪断裂东段。这些围空区中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性与历史地震活动状况也都显示出未来几年至几十年存在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性, 在今后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应给予特别关注。应用实践表明, 通过活动构造数据库的建设可快速有效地实现对区域大地震围空区的动态分析、辨别及大地震危险性初判。
青海循化县查汗都斯水库滑坡形成条件与稳定性分析
张淼, 张春山, 杨为民, 王秋梅, 刘玄, 刘廷
2014, 20(3): 274-284.
摘要 (222) HTML (69) PDF (1111KB)(14)
摘要:
在开展循化县查汗都斯水库滑坡野外调查及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简述了滑坡的发育特征、探讨了滑坡的形成条件, 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研究表明,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震活动及降水是该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毕肖普法对该滑坡按天然状态和饱水状态两种工况进行稳定性计算, 采用ANSYS软件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分析, 所有结果均显示该滑坡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建议对滑坡进行必要的监测或群测群防。
矿产地质
漠河盆地额木尔河群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赵立国, 杨晓平, 赵省民, 刘渊, 张文龙
2014, 20(3): 285-291.
摘要 (106) HTML (54) PDF (1016KB)(7)
摘要:
大兴安岭北部漠河盆地额木尔河群自下而上由绣峰组、二十二站组、漠河组和开库康组组成, 目前对额木尔河群形成时代还存在不同的认识。绣峰组含砾粗砂岩及二十二站组碎屑岩中流纹质凝灰岩夹层激光探针(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 绣峰组含砾粗砂岩中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变化于距今2195~163 Ma之间, 暗示了源区有古元古代基底存在, 这一年龄数据与盆地周缘分布的基底岩石时代相吻合。碎屑锆石中5个最年轻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67±2 Ma, 反映绣峰组沉积下限为中侏罗世中期; 二十二站组流纹质凝灰岩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8±2 Ma, 由此限定二十二站组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锆石U-Pb年龄数据反映额木尔河群沉积时间为中-晚侏罗世, 这一认识对恢复漠河盆地形成演化历史及油气资源勘查提供了新的证据。
南祁连奥陶纪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廖华, 胡道功, 张绪教, 余文林, 郭涛
2014, 20(3): 292-298.
摘要 (123) HTML (58) PDF (1085KB)(10)
摘要:
加里东运动是祁连山早古生代以来较为重要的构造变形期, 其中以发生在晚志留世与早泥盆世之间的构造活动最为强烈。在加里东早期开始有花岗岩类侵入体涌现, 到加里东晚期时, 南祁连出现较发育的中-酸性侵入岩, 并尤以南祁连西段较为集中, 这些岩体见于哈拉湖周围以及阳康、织合玛等地。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方法, 对南祁连扫迪南部侵位于志留系巴龙贡葛尔组(Sb)中的花岗岩体进行了精确的锆石U-Pb定年研究, 结果表明, 花岗岩中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61.5±1.6 Ma, 指示扫迪南花岗岩体的地质时代属中奥陶世晚期, 故巴龙贡葛尔组(Sb)时代应该早于中奥陶世。
漠河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时代的ESR年龄证据
刘晓佳, 赵立国, 田珺, 杨晓平, 张文龙, 高雪咪
2014, 20(3): 299-303.
摘要 (134) HTML (45) PDF (892KB)(10)
摘要:
对出露于漠河逆冲推覆构造根带、中带及峰带等不同构造部位的10个同构造石英脉进行了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 结果显示漠河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距今118~149 Ma之间, 由此确定漠河逆冲推覆构造主-活动时期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晚期。漠河逆冲推覆构造与侏罗纪至白垩纪初杭盖-肯特洋的收缩关闭及古太平洋俯冲导致的地块逆冲及地壳加厚与挤出有关, 并造成漠河盆地挤压回返和抬升萎缩。
方法技术应用
基于ASTER-GDEM数据的羊卓雍错地区构造地貌分析
陈麒光, 邵兆刚, 韩建恩, 孟宪刚, 余佳, 王津
2014, 20(3): 304-316.
摘要 (141) HTML (87) PDF (1481KB)(17)
摘要:
基于ASTER-GDEM数据, 运用GIS空间分析统计技术, 通过对数字地形高程、地表起伏度、地表坡度等地貌参数的统计和条带剖面及面积-高程积分等数字地貌分析, 结合前人的区域地质资料及野外实地调查和验证, 对藏南羊卓雍错地区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旨在为研究区的盆地地貌格局演化分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构造地貌总体为一近东西向盆地, 最高海拔7515 m, 最低海拔2581 m, 属于高海拔-极高海拔区域; 流域内以平原和丘陵地貌为主, 平均起伏度为314 m, 平均坡度19°, 地势起伏较小, 发育有三级层状地貌; 盆地边缘受断裂的控制, 构造现象发育, 线性影像特征明显。其东、西部分别受桑日-错那断陷带和亚东-露谷断陷带所围限, 具有多期构造活动特征。盆地南北两侧受绒布-哲古断裂和邛多江断裂控制较弱。受构造活动和地表水流综合作用的影响, 盆地内部地貌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基于GeoEye-1卫星数据的矿山开发环境问题研究
吴芳
2014, 20(3): 317-323.
摘要 (124) HTML (67) PDF (1056KB)(27)
摘要: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可以及时、准确地为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以山西娄烦多金属矿区为例, 通过遥感数据的处理与提取, 分析调查区相关环境问题, 提出加强和改进矿山环境现状的对策建议。
砂岩油藏地应力及岩石力学参数与套管损坏相关性
宋杰
2014, 20(3): 324-330.
摘要 (123) HTML (51) PDF (1086KB)(6)
摘要:
XMAC测井仪能够在井下进行连续测量, 不仅能测得储层各沉积单元的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以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 而且可以取得密度、破裂压力、泊松比、杨氏模量、剪切模量等岩性及力学参数, 从而有助于研究储层纵横向岩石力学特征, 进而为确立地应力与套管损坏之间以及岩石力学参数与套管损坏之间的相关性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显示, 与非套损区对比, 标准层成片套损区的主应力及破裂压力很高, 泊松比很大, 剪切模量很小, 这种力学特征可用来确立标准层成片套损区的形成或存在; 与正常井区相比, 油层部位套损集中区的主应力及破裂压力偏高, 泊松比比较大, 剪切模量比较小, 主应力方位发生偏转, 可利用这种力学特征判断油层部位套损集中区的形成或存在; 破裂压力变高、泊松比变大、剪切模量变小、差异应力较大是导致标准层部位发生套损的内在原因, 而区域之间的平面应力差异是导致标准层部位发生套损的外在推动力; 泊松比大、剪切模量小、破裂压力高等岩石本身力学特征是油层部位发生套损的内因, 而地应力场和地层压力场的改变是油层部位发生套损的外因, 油层部位套管损坏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