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13卷  第1期

灾害地质
沙粒不能“远走高飞”———有关“尘暴”的一条根本原理
张宏仁
2007, 13(1): 1-6.
摘要 (289) HTML (215) PDF (186KB)(7)
摘要:
沙与尘虽然都是岩石物理风化的产物, 但在风力作用下, 习性截然不同。拜格诺用严格的物理实验证明, 尘粒能随风远走高飞, 而沙粒却只能在地面附近跳跃前进。从北方侵袭华北平原的所谓沙尘暴, 实质上都是尘暴。对历次重大天气事件沉积物的分析, 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因此, 尘暴物质的源头不是来自有沙, 而是有尘的地方; 从而可以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治理方法。
煤瓦斯突出研究方法探索
孙叶, 谭成轩, 孙炜锋, 王瑞江, 吴树仁, 陈群策
2007, 13(1): 7-14.
摘要 (3969) HTML (116) PDF (278KB)(25)
摘要:
构造应力、能量集中与采动应力叠加, 是煤瓦斯突出的根本原因, 是现今构造活动的表现, 由现今地壳失稳所致, 属于地质力学问题。借鉴李四光倡导的地震地质工作经验, 从现今活动构造体系研究入手, 采用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 结合地壳稳定性评价实践经验, 探索煤瓦斯突出减灾防灾的基本思路。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及预测
彭华, 马秀敏
2007, 13(1): 15-24.
摘要 (288) HTML (101) PDF (516KB)(8)
摘要:
作者已在《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中, 对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区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及其特征进行了论述, 本文通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地震活动特点, 利用区域地震资料采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及预测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构造地质
亚洲大陆的纬向汇聚与蒙古青藏高原的崛起及东亚大陆之扩张
李述靖
2007, 13(1): 25-30, 50.
摘要 (174) HTML (51) PDF (299KB)(15)
摘要:
东亚大地构造问题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之一。区内有蒙古和青藏两个雄伟的高原屹立, 二者之间分布着天山—阴山和昆仑—秦岭等横亘东西的现代山系, 它们由一系列剪切-推覆构造系统组成, 有力地说明东亚大陆存在强烈的纬向汇聚。在此以东, 总体构造面貌向SE呈扩张发散态势, 南达赤道以南的印度尼西亚群岛, 向东可能涉及马里亚纳岛弧。一系列弧形构造是推覆-拉伸构造岩片的前缘挤压逆冲推覆-隆起增厚构造带, 后方常伴有拉伸滑脱-沉降减薄盆地, 并显示着陆壳表层的运动方向。东亚大陆现今构造面貌是新生代以来喜山运动产物, 这一过程迄今还在进行。它不仅对东亚地质构造和地震分布规律以及资源环境问题有重要影响, 而且与大气环流形成及气候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
大陆边缘反S状造山带三维模式兼论青藏高原结构与隆升
李东旭
2007, 13(1): 31-41.
摘要 (257) HTML (86) PDF (417KB)(8)
摘要:
文中根据北美大陆西南边缘造山带的构造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特征, 建立了反S状大陆边缘造山带的三维构造力学模式, 指出阿拉斯加地区为弧形右旋剪切隆升造山带; 科迪勒拉造山带为直线右旋走滑造山带; 马德雷山以南, 延至加勒比海为一左旋沉降`旋扭沟-弧-盆系统'。以此模式检验欧亚大陆南缘造山带, 确定从阿尔卑斯经扎格罗斯、喜马拉雅至印度尼西亚蜿蜒曲折的山链是由四个反S状造山带连锁而成, 导致它们的分解为四个构造体系的原因, 与南半球冈瓦纳大陆裂解有关。依据上述的区域构造规律, 作者认为青藏高原内部结构的原型为旋扭沟-弧-盆系统, 属帕米尔—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反S状造山带尾弧的组成部分。后经印度板块俯冲、青藏—三江—印度尼西亚反S状造山带头部弧右旋隆升两组动力系统叠加结果。
伊犁盆地白垩纪剥露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
宫红良, 陈正乐, 胡远清, 李丽, 李胜祥, 郑恩玖, 韩效忠
2007, 13(1): 42-50.
摘要 (194) HTML (73) PDF (397KB)(7)
摘要:
本文利用砂岩中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方法, 研究了伊犁盆地中生代抬升-剥露事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结果, 开展了温度-时间热模拟反演研究, 结果揭示出伊犁盆地在115~95Ma期间存在一期重要的抬升-剥露冷却事件, 剥蚀量至少可达1.8km, 剥蚀速率至少为0.09mm/a。区域资料对比分析表明中晚白垩世的抬升剥露事件, 在天山地区乃至整个新疆的造山带普遍存在。
石油地质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与油气聚集
刘刚, 董树文
2007, 13(1): 51-59.
摘要 (186) HTML (133) PDF (321KB)(9)
摘要:
从区域构造的观点看, 同板块碰撞有关的前陆盆地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两个板块的相互碰撞形成一系列的造山带, 而在相对稳定板块的前缘常常形成前陆盆地。由于前陆盆地的特点, 使它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都十分有利, 世界上前陆盆地是油气最富集的一类盆地。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是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褶冲带和前陆盆地的一个特例, 假定物源供给稳定, 前陆盆地可容空间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本文通过概括前陆盆地不同级别的地层层序、旋回及其成因, 揭示造山带构造运动、盆地沉积作用和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一步研究前陆盆地的沉积一构造演化, 提出前陆盆地的油气潜力主要取决于早期被动边缘发育程度和保存条件, "薄皮"逆掩断层带具一定油气潜力, 具有多种类型油气圈闭, 以及盆地晚期的前缘沉积有利于早期沉积的埋藏、成熟和保存等四项前陆盆地与油气关系的结论和认识, 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层序地层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李金良, 樊太亮, 张岳桥
2007, 13(1): 60-69.
摘要 (201) HTML (123) PDF (563KB)(8)
摘要:
基于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 识别了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的层序界面, 建立了凹陷层序地层格架, 研究凹陷内部沉积相类型及其平面展布特征, 并建立了单断箕状断陷盆地沉积相模式。根据油气生、储、盖组合特征, 预测腾格尔组(层序Ⅲ)和都红木组一段(层序Ⅳ)为油气有利成藏层位, 南部缓坡河道砂体储集层和北部陡坡冲积扇储集层为油气有利储集相带, 达尔其断块和桑合地区为油气有利成藏区块。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及沉积体系研究
王春宇, 张志国, 李兆明, 张林炎, 张洪彬, 杨志国
2007, 13(1): 70-77, 96.
摘要 (245) HTML (125) PDF (440KB)(6)
摘要:
按照基准面旋回原理, 将马岭油田侏罗系延安组和富县组划分为2个长期、6个中期、22个短期旋回层序;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 长期旋回基准面的变化可以影响和控制河流种类、发育规模和相组合模式, 中期旋回的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可能发育同一种河流相类型; 在综合岩心、录井、测井及单井相的分析基础上, 识别出该区辫状河、曲流河和网状河3种沉积类型。
活动构造
嘉峪关断裂晚第四纪新构造活动特征
陈柏林, 刘建生, 张永双, 刘建民
2007, 13(1): 78-85.
摘要 (153) HTML (196) PDF (401KB)(28)
摘要:
嘉峪关活动断裂位于嘉峪关市, 是与河西走廊中3个斜向隆起之一的嘉峪关-文殊山隆起密切相关的活动断裂, 也是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活动断裂体系的组成部分。该断裂走向320°, 呈线状延伸; 断裂切错前白垩系、白垩系、新近系和上更新统; 在剖面上断裂表现为南西盘上升、北东盘下降, 平面上表现为明显的右行走滑运动。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存在5期明显的新构造活动, 分别发生于距今稍大于4.3ka、稍大于12.9ka、20.0~23.2ka、35.5~45ka和稍大于58.1ka。断裂粘滑活动为主, 并具明显古地震特点。
惠民凹陷新生代断裂活动特征研究
王书宝, 钟建华, 陈志鹏
2007, 13(1): 86-96.
摘要 (173) HTML (83) PDF (519KB)(9)
摘要:
通过计算断层活动性参数(生长指数、断层落差和断层活动速率), 优选断层活动速率参数, 分析了凹陷内断裂活动的特征, 划分出四级控凹断层。结果表明, 凹陷内断裂活动具有长期性、差异性和幕式性的复杂特征, 低级次断裂活动具有短期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四级控凹断层分别对凹陷的形成和凹陷内局部构造起着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