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13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师耕桃李  继往开来
马宗晋
2007, 13(2): 97-98.
摘要 (98) HTML (66) PDF (67KB)(6)
摘要:
孙殿卿院士逝世
2007, 13(2): 98-98.
摘要 (75) HTML (95) PDF (37KB)(7)
摘要:
甘肃北山白墩子—小西弓韧性剪切带及其控矿作用
陈柏林, 吴淦国, 杨农, 叶得金, 舒斌, 刘晓春
2007, 13(2): 99-109.
摘要 (145) HTML (84) PDF (391KB)(22)
摘要:
白墩子—小西弓韧性剪切带是甘肃北山地区8条韧性剪切带中最南侧的一条, 位于北山南带的白墩子—小西弓一带, 呈近东西向展布, 长160km, 宽5~8km。该韧性剪切带以近水平右行剪切为特点, 是一条形成于中低—中偏高温度、较低差应力条件(53~106MPa)下的韧性剪切带, 主应变(Rxz)为4~20, 剪应变(γ)1.41~2.42, 剪位移达10~25km。该韧性剪切带对金矿床控制作用明显, 在区域上控制金矿床(点)的分布, 在矿床范围内控制金矿化带、矿体的形态、产状和规模。压扭性韧性剪切变形特点决定了金矿化类型以蚀变糜棱岩型为主, 蚀变以交代作用为特色。金矿化稍晚于韧性变形。
滇西兰坪盆地白秧坪地区东矿带推覆构造的控矿作用
何龙清, 季玮, 陈开旭, 余凤鸣, 魏君奇, 杨爱平, 杨伟光
2007, 13(2): 110-118.
摘要 (137) HTML (66) PDF (324KB)(8)
摘要:
云南白秧坪地区东矿带的推覆构造为与金沙江-哀牢山造山带有关的前陆盆地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前锋, 属叠瓦扇式显露类前锋, 矿区内主要由华昌山断裂和水磨房断裂构成推覆前锋的冲起构造。华昌山断裂和水磨房断裂既是本区的主要导矿构造, 也是主要的容矿构造, 深部循环的热卤水溶液以此为通道上升, 而后成矿定位于其内和其上盘不同级别的次级断层或层间破碎带中。在华昌山断裂带内, 成矿元素的含量变化与不同的构造岩石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胶东西北部金成矿带控矿构造系统分析
郭涛, 吕古贤
2007, 13(2): 119-130.
摘要 (125) HTML (105) PDF (690KB)(15)
摘要:
以胶东西北部金矿矿带为例, 试图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探讨区域矿化特征和区域控矿规律。认为深部构造控制了胶东西北部金成矿带的空间展布, 断裂构造不仅控制着矿床的产出、矿体特征及矿床类型, 而且还控制着矿床的丛聚性、似等距性和矿体的侧伏、水平分带。构造成矿系统在空间上具有多层次、多级和相关性的特征, 在时间上具有同源演化的特点。区域构造演化和断裂构造的脆韧性叠加造就了矿化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阿尔金北缘红柳沟-拉配泉一带铜金矿床硫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李月臣, 陈柏林, 陈正乐, 夏斌
2007, 13(2): 131-140.
摘要 (152) HTML (185) PDF (376KB)(5)
摘要:
通过对阿尔金北缘地区铜金矿床的硫同位素研究, 结合矿床地质特征, 划分了区内矿床的成因类型, 认为主要有3类:似层状海相火山沉积型铜多金属矿床、韧性剪切带型(铜)金矿床、受裂隙控制的脉状岩浆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 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与区域构造演化阶段的关系, 认为区域成矿作用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古生代早中期板块构造海底扩张作用时期, 形成以喀腊大湾为代表的海相火山沉积型铜多金属矿床; 第二阶段是早古生代晚期板块构造聚合碰撞作用时期, 形成以大平沟和红柳沟为代表的韧性剪切带型(动力变质热液型)(铜)金矿床; 第三阶段是早古生代末板块构造碰撞后的岩浆活动和偏脆性断裂构造活动时期, 形成以索尔库里北山和拉配泉为代表的受裂隙控制的岩浆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从硫同位素特征、矿床成因类型及其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上分析, 该区具有较好的铜金多金属矿床找矿远景。
新疆卡拉先格尔铜矿韧脆性剪切变形与铜矿化的关系
李好斌, 温长顺, 王志平
2007, 13(2): 141-149.
摘要 (119) HTML (60) PDF (378KB)(7)
摘要:
卡拉先格尔铜矿位于阿尔泰成矿带南缘东段, 通过对阿尔泰南缘卡拉先格尔铜矿发育的构造变形的分析, 认为矿区内发育的脆韧性剪切带对矿化、围岩蚀变的形成和空间展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今后在矿区内找矿不仅要重视岩性对矿化的控制, 还要重视韧性剪切变形带对矿化的制约, 尤其是位于剪切带的斑岩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附近, 岩体微裂隙发育, 易形成矿体的富集。
晋东北地区燕山运动的基本特征——来自1:25万应县幅区域地质调查的总结
赵祯祥, 杜晋锋
2007, 13(2): 150-162.
摘要 (178) HTML (145) PDF (619KB)(8)
摘要:
晋东北地区燕山期地壳活动剧烈而频繁, 经历了3次由伸展→挤压转换→隆升和岩浆活动过程。燕山运动早期形成早侏罗世断陷盆地和中侏罗世挤压坳陷型聚煤构造盆地; 中期中晚侏罗世形成被NW、NE向深大断裂围限的火山断陷盆地, 中基性-酸性火山喷发和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岩浆侵入, 晚侏罗世末形成了一系列NNE向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带; 晚期早白垩世再次形成断陷盆地和开阔平缓褶皱, 义县组不整合在火山岩之上, 晚白垩世处于挤压造山后的山体隆升阶段, 左云组不整合在义县组之上, 伴随有壳源型花岗岩侵入, NW、NE向断裂复活, 形成地堑、地垒式断裂组合, 导致山体隆升。
山东鲁西地块断裂构造分布型式与中生代沉积—岩浆—构造演化序列
张锡明, 张岳桥, 季玮
2007, 13(2): 163-172.
摘要 (148) HTML (78) PDF (385KB)(13)
摘要:
鲁西地块的断裂构造有两类不同分布型式:一类呈放射状分布, 由陡倾、基底右行韧性剪切带和盖层内复杂力学性质的断裂组成; 另一类呈环绕地块基底核部同心环状分布, 由3个主要盖层伸展拆离带组成, 主滑脱面分别位于古生界盖层与基底间的不整合面、石炭系与奥陶系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和中新生代断陷-沉积岩系与新生代火山-沉积物之间的断层。中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可以分为3个层次:印支期褶皱-逆冲推覆构造、燕山中期NNE轴向的隔槽式箱状褶皱和燕山晚期NW、NNE向共轭正断-走滑断裂。相应地鲁西地块经历了3个成盆期, 即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 这些中生代盆地在空间上的叠置导致了地块内部复杂的盆-山耦合关系。鲁西地块中生代有两个岩浆活动集中时期, 即早侏罗世(约190Ma)和早白垩世(132~110Ma)。综合沉积记录、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过程, 将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划分为6个阶段:晚三叠世挤压变形, 早、中侏罗世弱伸展作用, 中、晚侏罗世挤压变形与地壳增厚作用, 早白垩世大陆裂谷与地壳伸展作用, 早白垩世末期挤压变形与盆地反转事件和晚白垩世区域隆升。这些构造演化阶段和构造事件对研究和理解中生代构造体制和深部岩石圈动力学转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狮子沟油田天然微地震活动及其地质意义
冯梅, 安美建, 王小凤, 马寅生, 蒋荣宝, 李丽
2007, 13(2): 173-178, 172.
摘要 (126) HTML (69) PDF (319KB)(5)
摘要: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地区一年多的微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 发现该区微地震活动比较频繁, 总体走向北西, 且多集中在该区盆山过渡带北西走向的花土沟断裂北东侧2km深度附近。通过对地震与钻孔分布之间的关系和地震发生频次对数与震级线性关系的斜率b值的分析, 本文认为, 虽然油井注水等因素对研究区内微地震事件具有一定的诱发作用, 但大部分地震事件仍主要与断裂及其次级构造有关。
深海底热液活动研究热点
夏建新, 李畅, 马彦芳
2007, 13(2): 179-191, 118.
摘要 (144) HTML (95) PDF (412KB)(6)
摘要:
深海底热液活动是现代海洋地质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 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刚刚开展, 亟需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本文对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过程和现状进行了回顾, 重点分析了热液喷溢动力过程的理论研究成果, 从实测事件数据的研究成果中找出了影响热液柱的形态和分布的各种因素, 并对热液烟囱和极端温度微生物等海洋学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 为深海热液活动调查和理论研究提供基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高温高压及常规岩石力学实验室简介
2007, 13(2): 192-192.
摘要 (113) HTML (63) PDF (34KB)(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