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5年  第1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中国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与地壳运动趋势分析
孙叶, 谭成轩
1995, 1(3): 1-12.
摘要 (358) PDF (884KB)(52)
摘要:
本文对中国现今地壳形变场、断层位移场、地应力场、地质灾害场、地壳深部结构构造等分别研究和分区。首次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讨论了中国现今地壳运动问题。对中国地壳运动的某些过程、时空发展演化及运动规律的新认识,为中国地壳运动理论补充了现今构造应力场资料,同时也为国民经济规划、减灾防灾提供了依据。
燕山地区中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沈淑敏, 冯向阳
1995, 1(3): 13-22.
摘要 (241) PDF (773KB)(34)
摘要:
燕山地区现今的构造、地貌景观,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建造、改造过程而形成的。从沉积建造及构造形变特点来看,自元古宙至古生界,本区构造运动平缓,建造和改造的特点主要反映基底断裂的控制作用。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是燕山地区主要造山作用期,基本特征是强烈挤压形成线状褶皱及推覆构造系统。
中生代时期,本区构造形变显示水平应力作用的主导性,新生代时期,则以均衡代偿导致的隆升作用为主。本文侧重中生代构造应力场及变形挠度场的重塑,借以恢复本区中、新生代构造形变形成的力学过程及运动程式。
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编图研究
李晓, 易明初, 王连庆, 乔子江
1995, 1(3): 23-29.
摘要 (221) PDF (486KB)(32)
摘要:
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图,是根据"安全岛"理论,采用网格划分,逐层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和图象识别,以及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的步骤和方法编制完成的。该图预测评价的极不稳定区和极次不稳定区,已被近期在中国云南孟连、甘肃永登两地分别发生的中、强地震震中定位所证实。因此,介绍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定量化编图理论和方法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即是本文阐述的重点内容。
郯庐断裂带东侧华南地块部分逆时针转动——古地磁新证据
邢历生, 李中坚, 王小凤, 陈柏林, 张青, 陈宣华
1995, 1(3): 31-37.
摘要 (244) PDF (481KB)(19)
摘要:
本文对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的莱阳、六安、庐枞和怀宁等中新生代盆地内的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沉积构造变形进行了古地磁研究。采样区大多数特征磁化方向通过了褶皱检验或反极性检验,从上述地区共获得了10个可靠的中三叠世-早白垩世的古地磁极。该结果与华南地块的视极移曲线对比,可以看出,从中侏罗世以来,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不存在大规模地水平相对位移。但是,断裂带东边的华南地块部分存在15°-25°的逆时针转动。这种转动主要应发生在晚侏罗世,主要与华南、华北地块的碰撞以及太平洋板块的挤压有关。
秦岭造山带发展演化阶段的新认识
杨志华, 苏生瑞
1995, 1(3): 38-45.
摘要 (351) PDF (619KB)(32)
摘要:
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发展演化与全球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裂解十分相似。显生宙以来,古中国板块裂解为华北、扬子古板块,秦岭有限洋盆的时期为中晚奥陶世。而聚合拼贴形成的中国板块和中秦岭造山带与联合古陆的形成时期同为石炭、二叠纪。中生代以来新形成的秦岭造山带、华北和扬子地块是与全球联合古陆的解体相同,是裂解的结果。中生代时期秦岭-大别的花岗岩是裂解而不是碰撞俯冲的产物,含柯石英、金刚石的榴辉岩和超基性岩是深部岩片沿造山带走向从深处向表层抽拉-逆冲时带至地表的。
全球构造运动与地球自转相关性的新证据
吴珍汉
1995, 1(3): 46-54.
摘要 (137) PDF (620KB)(32)
摘要:
近20年来,国际地学界不同领域的学者应用多种先进的手段与方法,对现今地球各圈层的水平运动分别进行了长期观测与研究,揭示出地球不同圈层水平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全球构造运动与地球自转的相关性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对地球不同圈层水平速度矢量场的对比分析发现,现今地球各个圈层均存在速率量级不同的总体西向运动的特征,不同圈层的水平运动速度矢量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且与地球自转密切相关;在中低纬度地区,各圈层西向速度矢量居主导地位;在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一些东向回流;速率大小与纬度存在统计相关关系,纬度愈小,速率愈大;岩石圈稳态水平运动速率在纬度φ=0°与φ=35°呈极大值。
运动学涡度、极摩尔圆及其在一般剪切带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张进江, 郑亚东
1995, 1(3): 55-64.
摘要 (203) PDF (605KB)(40)
摘要:
自然界中剪切带通常是由平行于剪切带方向的简单剪切和与之垂直的纯剪切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运动学涡度(WK)可以定量地分析两者间的比值大小。一般摩尔圆只能应用于共轴应变,而极摩尔圆可应用于共轴与非共轴变形,并为求取WK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本文对一般剪切带的概念及其分类进行了描述,对运动学涡度和极摩尔国的原理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新的实用的极摩尔国编制方法。
北京西山水峪复合型旋扭构造研究
杜子图, 李东旭, 高德臻
1995, 1(3): 65-71.
摘要 (176) PDF (488KB)(24)
摘要:
以北京西山水峪为中心有3条弧形断裂,总体呈涡轮状,且都具有压扭性特征,外旋呈逆时针扭动。组成这个旋扭构造的结构面产状不规则,力学性质较复杂,不易辩认。通过构造复合系统分析,查明该旋扭构造的旋回面大都是追踪早期不同系统、不同性质结构面归并复合的结果,为燕山期新华夏系SN向对扭构造应力场的派生产物。
江西珊城地区主要构造带特征及控岩控矿作用
朱大岗, 刘迅
1995, 1(3): 72-81.
摘要 (262) PDF (700KB)(16)
摘要:
通过对江西珊城多金属成矿区主要构造带的地质构造、构造岩、矿物和岩石的形变相变、构造地球化学、X光岩组及动力学分析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论述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力学性质转化及其控岩控矿作用。本文着重指出,在珊城多金属成矿区,沙坊源断裂与南瓜山-冷水坑断裂斜接构成的"入"字型构造,是该区主要的控矿构造;NNW向构造是该区重要的赋矿构造,目前探明的多金属矿体均沿此方向展布。
吉林省二道甸子金矿控矿构造演化特征及控矿作用
王义强, 吕建生, 杨言辰, 李碧乐, 高游
1995, 1(3): 82-88.
摘要 (432) PDF (509KB)(31)
摘要:
本文重新研究了二道甸子金矿区的控矿构造,认为控制金矿的二道甸子帚状构造的3条弧形构造带具有3个活动时期:即NWW向右旋压扭性断裂活动时期、张扭性帚状构造活动期和压扭性帚状构造活动期,而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活动对金矿均有不同的控制作用,金矿化主要受张扭性帚状构造活动期的控制。矿体总体展布受早期压扭性断裂的限制,而单个矿体则受张扭性帚状构造制约。
生物迁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徐炳川
1995, 1(3): 89-96.
摘要 (248) PDF (646KB)(21)
摘要:
生物迁移命题是由达尔文(1859)提出来的。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认为,一个物种只能有一个起源中心;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它会从这个中心迁移到力所能及的地区。然而,当布克曼(1922)的"迁移炮弹"理论问世之后,迁移研究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差不多50年。李四光是在"迁移炮弹"阴影下,依然坚持迁移观点的少数科学家之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达尔文迁移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屡见不鲜的化石"穿时"现象和时代差异,大量的生物地理新资料,使人们从不可知论的桎梏中逐渐解脱出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地壳运动理论研究的新需求,以及大陆漂移和海水进退规程研究的新进展,掀起了重新认识迁移的高潮。作者依据自己的积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迁移的研究方法可概括为:最低层位的地理追索方法、演化程序的地理追索方法和相应环境的追索方法。迁移如同演化,在达尔文力的全弥漫作用(All pervadins action)下时刻在进行着。迁移与其说是生物自身的一种能力,倒不如说是环境给予的一种机会。迁移造就并维系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系统。迁移研究必将发展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古生物迁移学(Palaeobiomigratology)。生物迁移思想是与地质力学的诞生和发展共存的。李四光(1927,1928)在研究海水进退规程时,曾列举了伴随海水南北方向的运动,生物作相应迁移的许多事实。生物迁移和海水运动,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运动,其间必然存在着一个联系两者的中间环节;这个环节被李四光(1962)暗示为气候的变化,或两者共同导源于地球自转的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