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12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中国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展望
康玉柱
2006, 12(1): 1-5.
摘要 (169) PDF (174KB)(8)
摘要:
几十年来,中国古生代海相成油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关注的大问题,1984年塔里木盆地沙参2井实现古生代海相油气重大突破,首次证明"中国古生界海相含丰富的石油".但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前景如何?其一认为是油气勘探重点战略接替领域,其二认为前景不大,只是天然气勘探的辅助领域之一。本文从近10年来古生界油气勘探重大进展、古生界油气资源潜力、有利的地质构造条件、多时代成油组合、广泛的勘探领域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前景巨大,将是中国油气勘探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之一。
渤海湾盆地构造体系与油田地质灾害
徐守余
2006, 12(1): 6-11.
摘要 (178) PDF (221KB)(8)
摘要: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渤海湾盆地发育雁列、帚状和网状等多种类型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根据灾害发生的动力学环境、灾害的特征、灾害的危害及灾害的分布规律,将油田地质灾害分为油水井套管损坏、诱发地震、地表冒砂喷水油等多种类型,并论述了各类的特征及分布。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油田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及演化受不同级序构造体系及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在帚状构造体系的收敛端等现今应力场的转化区、转折带等常是油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地区。
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研究新进展
李文勇, 李东旭, 王后金
2006, 12(1): 12-22.
摘要 (215) PDF (849KB)(18)
摘要: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胶辽隆起背景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研究表明,北黄海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由古生界沉积岩层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等组成,盆地不同程度地发育于中新生代下构造层(J3-K1)、中构造层(E2-E3)和上构造层(N).从油气资源和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情况出发,将北黄海海域划分为辽东-海洋岛隆起区、北黄海盆地和胶北-刘公岛隆起区3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北黄海盆地包括6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4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内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构造可划分为区域挤压型、局部伴生型和披覆型3类,断裂构造主要可见近EW-NE向、NW向和NNE向3组,其中近EW-NE向和NNE向断裂比较发育,控制着盆地隆、坳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
渤海湾盆地沉积斜坡及其含油气性
王海潮, 王余泉, 秦云龙, 杨彩虹, 李莉, 吕庆玲, 傅建利
2006, 12(1): 23-30.
摘要 (150) PDF (306KB)(6)
摘要:
将渤海湾盆地的沉积斜坡按结构分为3类4种,并归纳出4种相应的沉积序列;按沉积相将砂体划分为8种储集层类型,以河流——三角洲砂为最佳储层;并归纳出斜坡带的4种油气藏分布模式;总结了斜坡带油气聚集的基本条件;通过对4种斜坡的类比表明:凹坡型为最佳含油斜坡。并对冀中坳陷斜坡带的油气勘探提出了建议。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潜山油藏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首皓, 黄石岩
2006, 12(1): 31-36.
摘要 (193) PDF (269KB)(9)
摘要:
济阳坳陷潜山油藏类型复杂,构造裂缝是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济阳坳陷潜山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控于盆地的形成过程,构造运动是控制潜山分布的最主要的因素。潜山储层非均质性强,且不同潜山的储层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济阳坳陷潜山油藏的开发特征复杂,稳产阶段短、产能差异大、含水上升快。中生代及以前形成的古地貌早隆潜山是济阳坳陷最有利的潜山油藏勘探目标。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地层流体压力分布规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李胜利, 于兴河, 陈建阳, 冯动军, 王永诗
2006, 12(1): 37-42.
摘要 (162) PDF (236KB)(6)
摘要:
结合实测资料及理论计算,划分出了6种不同的异常压力类型。沾化凹陷油气藏以正常压力为主,但深部地层存在异常高压油气藏。平面上,沾化凹陷异常高压主要发育在陡坡与凹陷中心,而低压在缓坡相对发育。纵向上,深部欠压实带发育异常高压,中部混合压实带高压与低压均可出现,而上部正常压实带以常压为主。沾化凹陷深部油气勘探的重点应为高势区中的相对低势区或高势区相邻的低势区,重点问题是结合压力与势分布寻找有利储层和隐蔽圈闭。
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杨占宝
2006, 12(1): 43-48,70.
摘要 (207) PDF (298KB)(15)
摘要:
中国大陆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分布于郯庐断裂两侧或位于郯庐断裂带内,显然,这些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与郯庐断裂带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本文以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为基础,从含油气盆地的展布和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方面探讨了郯庐断裂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的内在联系。认为两侧的沉积盆地是断裂系的一部分,是郯庐断裂中、新生代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局部派生构造。
利用重力梯度反演南海西南海盆深部构造
唐仁敏, 张健
2006, 12(1): 49-54.
摘要 (134) PDF (356KB)(8)
摘要:
重力梯度异常反映的是重力异常的变化,其分辨率比重力异常高。重力梯度空间参量图能给出构造倾角和倾面的信息,结合重力梯度剖面和梯度空间参量图可以构建出地下构造的几何模型,进而对一些复杂构造进行解释。本文利用重力梯度异常对南海西南海盆进行了解释,得到大致以西南海盆北东向扩张轴为对称轴的穹隆状构造面。该构造面在西南海盆下6~15km处形成一个密度界面,此界面可能是西南海盆北西-南东向海底扩张期间地幔上隆所引起的。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横向调节带特征、成因及其区域分段作用
孙思敏, 彭仕宓, 黄述旺
2006, 12(1): 55-63.
摘要 (186) PDF (422KB)(9)
摘要:
通过对东濮凹陷边界断层垂直位移的分期分析,反演了其生长过程,认为现今复杂的断层系是通过断层分段生长连接形成的,每个断层段控制一个半地堑单元。在此基础上识别并划分了调节构造和调节带,调节带是若干个调节构造的有规律的组合,而调节构造是由两条断层叠覆或大断层分段生长作用形成的。东濮凹陷发育两条横向调节带,它们由多个不同类型的调节构造组成,与东濮凹陷走向近于垂直,表现为不连续的横向凸起,控制了凹陷的分段作用,导致凹陷"南北分区",并将凹陷分为北、中、南3个区,各区构造、沉积及石油地质特征各不相同。沿凹陷走向的不均匀伸展作用是产生横向调节带的主导因素,断层分段作用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横向调节带对凹陷构造、沉积作用及油气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小波分析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刘文业
2006, 12(1): 64-70.
摘要 (229) PDF (276KB)(11)
摘要:
介绍了小波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探讨了测井信号小波分析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中的适用性及其意义。对测井信号进行小波多尺度分解后可获得不同级次的旋回周期,将钻井岩相标定的各个级别旋回层序界面与测井信号小波旋回周期对应,然后选取合适的尺度进行地层层序划分。划分结果证明小波变换非常适合中期及其以下级别旋回层序的划分。该方法对提高旋回层序的划分精度与储层评价、预测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油层分层参数测试新方法研究与实践
赵忠健, 何志祥, 李治平
2006, 12(1): 71-76.
摘要 (194) PDF (187KB)(6)
摘要:
针对传统的压力恢复/压力降落试井方法存在的测试时间长、影响油井产量、难以获得分层地层参数等缺陷,将生产测井的流量流压资料应用到试井领域,提出了变流量法、流量-压力波动曲线法两种多油层试井新方法,实现了在油井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求取井下各小层的地层压力、渗透率、污染系数等分层地层参数,较好地解决了多层合采油井的分层参数测试难题。详细地阐述了两种多油层试井新方法的测试原理,并列举了其现场应用情况。
灰色评价熵模型在含油面积评价中的应用
黄石岩
2006, 12(1): 77-83.
摘要 (130) PDF (203KB)(6)
摘要:
针对目前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在评价岩性、物性、含油性、含油面积等地质模型中有时存在评价结果分辨率不高的问题,基于信息论中Jaynes最大信息熵原理和灰色关联度的定义,构造目标函数,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建立了一种新的灰色精细评价模型。结合实例说明了模型的具体应用,并与原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基本一致,而且明显提高了分辨率。该模型数学推导严谨,可靠性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渤中坳陷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对成藏研究的意义
殷秀兰, 周东生, 吕杰堂, 孟元林
2006, 12(1): 84-90.
摘要 (221) PDF (252KB)(8)
摘要:
通过详细观察渤中坳陷部分钻孔岩心和充分认识坳陷沉积特征,对重点井段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研究表明:渤中坳陷次生流体包裹体主要赋存于石英颗粒的微裂隙、碳酸盐胶结物和方解石脉中,可分为4类:纯液相包裹体、纯气相包裹体、液态+气态包裹体、盐水溶液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定显示其主要分为3期:88~100℃、115~140℃和140~155℃,说明渤中地区油气运聚期次至少存在3期。结合埋藏史和热史的资料分析表明,渤中坳陷总的成藏时间较晚,主要运聚期发生在13Ma(馆陶晚期)以来。
渤海湾盆地曙光油田曙266油藏沉积微相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
陈占坤, 于兴河, 李胜利
2006, 12(1): 91-95,83.
摘要 (206) PDF (215KB)(7)
摘要:
曙266断块油藏杜家台油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本次研究精细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7个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本区储层的主要成因类型。平面上,杜家台油层属强非均质性,储层层内及层间属中等——强非均质性,在微观上则表现为细喉道、高配位数的特点。本区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
青藏铁路无人值守地应力综合监测站
彭华, 吴珍汉, 马秀敏
2006, 12(1): 96-104.
摘要 (163) PDF (455KB)(7)
摘要:
介绍了安装在青藏铁路沿线一种新型的无人值守综合地应力监测站。该监测站采用无线GPRS通信技术,通过Internet连接到安装在北京的地质力学研究所地应力监测局域网中心端服务器,实现数据交换和监测站的远程控制,该项技术克服了传统地应力测量需要人工现场信息采集的弱点,使用数据终端来实现地应力监测的自动化。该监测站能够进行青藏铁路沿线的昆仑山、安多、羊八井深孔应力监测和昆仑山西大滩昆中断裂位移监测,可以对青藏铁路沿线地球物理数据、地质灾害数据、地质环境数据及地球动力学过程实现不间断的监测,为青藏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青藏高原构造变形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和地震预报、高原环境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增强了对青藏高原地质灾害、地震的预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