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第3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北京潭柘寺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吴锡浩, 蒋复初, 徐和聆, 肖华国
1997, 3(4): 3-12.
摘要 (95) PDF (471KB)(5)
摘要:
以北京西山潭柘寺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宏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对管坨岭冰期和赵家台冰期的古冰川沉积进行了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形貌组合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管坨岭冰期的管坨岭冰碛层和大富庄冰碛层,以及赵家台冰期的太平庄冰碛层中的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以冰川成因的形貌组合占优势,而赵家台冰期鲁家滩冰水沉积中的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则以冰川和流水共有成因的形貌占优势。所以,据冰川遗迹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可以肯定该区分别在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曾发育过两次古冰川作用。
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性
朱照宇
1997, 3(4): 13-19.
摘要 (222) PDF (276KB)(9)
摘要:
近20万年以来,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构造活动性是非常明显的。在这一地区发现了许多第四纪晚期的活动构造,例如,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褶皱、拗陷、隆起、古地震构造、火山构造、构造地貌等。在构造地块中部,垂直运动的最大幅度大约是88-132m,其平均运动速率约0.44-0.66mm/a;而在地块周边的活动构造带,则最大垂直运动幅度为210-343m,平均运动速率为1.05-1.77mm/a。构造运动的强度和速率是不断增大的。主压应力表现为NE-SW和近EW方向。自200kaBP以来,构造活动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其年龄分别为200、100-70、50-30、10-7、0.7和0.3kaBP。其中100-70kaBP和50-30kaBP的两次运动是第四纪晚期最强烈的两次运动。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构造演化是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密切相关的。构造活化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形成演化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
河西走廊榆木山边缘断层构造地貌研究
李有利, 杨景春, 李保俊, 谭利华
1997, 3(4): 20-26.
摘要 (182) PDF (264KB)(7)
摘要:
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边缘,是青藏高原向东北推挤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前陆盆地系。榆木山是位于河西走廊前陆盆地系中张掖盆地和酒东盆地之间的横向隆起山地。根据野外断层露头和地貌体的变形测量和分析,本文认为榆木山北缘断层是一条具有左旋位移的逆断层,东缘断层是一条具有右旋位移的逆断层,这两条断层在全新世期间都有明显的活动。榆木山的发育是沿着北缘断层和东缘断层的逆冲活动,造成山体内地块叠加变形的结果。
九江地区网纹红土的时代
蒋复初, 吴锡浩, 肖华国, 赵志中, 王苏民, 薛滨
1997, 3(4): 27-32.
摘要 (183) PDF (263KB)(13)
摘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发育网纹红土。本文对九江长虹大道剖面进行了初步研究。该剖面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河流相冲积砂砾石、以发育水平状网纹为特征的铁质网纹红土、以垂向网纹为特征的网纹红土、红色粘土和风成下蜀黄土,分别厚3.3、4.5、5.9、3.6和4.1m。磁性地层研究结果,布容正向极性带/松山反向极性带的界限出现于网纹红土层中部,距顶深部12.9m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出现在铁质网纹红土层中,距顶深度15.1-16.1m处。根据CandeandKent古地磁极性年表的模式年龄和热释光年龄,计算出沉积速率,进而计算出各层的界限年龄。结果表明,铁质网纹红土沉积于1232-869kaBP;网纹红土大约沉积于869-392kaBP;红色粘土沉积于392-101kaBP。九江长虹大道剖面代表了该地区从河流沉积、铁质网纹红土、网纹红土、红色粘土到风成黄土沉积的演变过程,并显示出准0.4 Ma的周期变化。这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构造层和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所反映的准0.4 Ma构造气候旋回基本一致。
晚更新世末期北方陆架区沙漠-黄土堆积群的初步研究
于洪军, 韩德亮, 初风友
1997, 3(4): 33-38.
摘要 (201) PDF (244KB)(9)
摘要:
晚更新世末期,强劲古季风活动的结果,在中国西部形成沙漠-黄土堆积群(黄土高原及其以西或西北的沙漠区),当它到达陆架区以后,风蚀作用继续存在,会产生同样的地质效果,因而在中国东部陆架区,形成两个新的沙漠-黄土堆积群。其一为渤海沙漠-黄土堆积群,包括渤海海底、渤海海岸一带的古沙漠活动区和辽东半岛西岸、庙岛群岛以及山东蓬莱以西的含有孔虫的黄土沉积。其二为黄海沙漠-黄土堆积群,包括苏北浅滩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以前的沙漠活动区和南京一带的下蜀黄土。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18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
刘耕年, 崔之久, 伍永秋, 许清海
1997, 3(4): 39-45.
摘要 (223) PDF (287KB)(6)
摘要: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的沉积特征观测、粒度分析、化学分析、孢粉分析和年代测定等表明厚270cm的沉积物记录了自18kaBP以来的环境变化信息。资料显示18-11kaBP期间这里气候严寒而干燥,为末次冰期由全盛到消退阶段。在10-7.8kaBP和4.5-3kaBP出现两次较温暖的时期。在6.7-5.6kaBP和2.3kaBP以后有两次明显的变冷。
秦岭太白盆地晚更新世晚期环境变迁
范淑贤, 赵景波, 吴锡浩, 童国榜, 张俊牌
1997, 3(4): 46-51.
摘要 (275) PDF (313KB)(11)
摘要:
本文依据太白盆地拐里村晚更新世晚期沉积物中花粉谱,重建当时主要为含桦树的森林草原或灌丛草原,未见森林。孢粉波动幅度明显,记录了气候的强烈变化。该剖面存在四次孢粉贫乏事件(深度为15.6-15.8m、10.7-10.9m、5.6-5.8m和3.4-3.6m),其特点为木本植物花粉急剧减少,乔本植物花粉几乎为零,草本植物花粉增多。上述孢粉贫乏事件与渭南黄土古风化强度、磁化率以及SPECMAP氧同位素曲线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反映气候的冷暖波动基本一致,从而表明该区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同步。
太湖14000年以来古环境演变的湖泊记录
瞿文川, 薛滨, 吴艳宏, 王苏民, 吴瑞金, 张平中, 陈践发
1997, 3(4): 52-61.
摘要 (204) PDF (381KB)(9)
摘要:
本文根据东西太湖短柱岩芯的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生物指标的综合分析,讨论了该区距今14ka来的古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4.3-13.3kaBP,太湖水位低,环境指标甚至表现为暴露特征,反映了气候干旱:13.3-12.4kaBP,为偏暖湿的过渡阶段;该孔柱270-280cm (11.5kaBP左右)各类指标均明显反映冷干特征,可能是YoungerDrays事件的记录,与我国东部其它地区有可比性;约10.9-10kaBP,这一时期是整个研究时段内一个较显著的温暖期。表现为还原沉积环境和水位相对较深;约10-7.2kaBP为冷暖交替的过渡带;7.2-5.737kaBP为暖湿气候;5.05kaBP多项分析指标发生突变,反映物源发生显著变化,可能存在沉积间断;表层沉积物则呈现现代环境的特征,西太湖藻类生长茂盛,偏氧化的沉积环境。目前湖泊生产力较高,富营养化程度高,表现为藻型湖泊特征;东太湖有机质来源以东太湖中生长较为茂盛的维管水生植物为主,目前湖泊生产力较低,富营养化程度低,表现为典型的草型湖泊特征。
黄土湿陷性及其成因
赵景波, 岳应利, 陈云
1997, 3(4): 62-68.
摘要 (175) PDF (268KB)(9)
摘要:
本文根据甘肃17个剖面湿陷系数的测定,查明黄土湿陷性从上向下呈现波动变小,造成湿陷性垂向上变小的原因是土层自重压力,引起波动变化的原因是土层受成壤强弱的差异。作者根据镜下鉴定和湿陷性与成壤强弱关系的研究,将黄土微结构分为18种类型,指出湿陷性是在几种特定的成壤过程中产生的,是成壤作用弱的黄土所具有的特征,受风化成壤作用强的黄土不具湿陷性。
鄱阳湖地区晚更新世古环境变迁
吴艳宏, 羊向东, 王苏民
1997, 3(4): 69-76.
摘要 (204) PDF (369KB)(11)
摘要:
晚更新世期间鄱阳湖北部地区,九江、湖口、彭泽一带发育风沙-黄土-湖沼相交互地层序列。本文通过对该序列5个露头剖面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晚更新世环境变迁和季风变化过程。研究表明:约147-129.6kaBP,以较强的冬季风控制的气候为主,季风降水很少,气候偏冷干;129.6-76kaBP,早期,夏季风逐渐增强,至120kaBP后,夏季风进入强盛阶段,103kaBP后,夏季风较弱,97kaBP后,夏季风又一次增强,这一时段内古气候阶段性非常清楚,早中期暖湿程度较高,后期较弱,在暖湿的背景上存在110-106、103-92kaBP等冷事件;76-55kaBP,为强盛的冬季风时期,气候冷干;55-25kaBP,夏季风又一次增强,气候温暖湿润,中间有冷波动;25-16kaBP,气候变冷干,后期冬季风有所减弱;16kaBP后,夏季风明显增强,气候变温湿,13.0kaBP后,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江汉平原沔城M1孔的沉积特征与古环境重建
朱育新, 薛滨, 羊向东, 夏威岚, 王苏民
1997, 3(4): 77-84.
摘要 (174) PDF (297KB)(26)
摘要:
通过对江汉平原沔城M1孔湖泊沉积物进行沉积特征、粒度、14C年代、孢粉分析,重建了晚冰期以来该地区古环境、古气候演化的过程和序列:晚冰期后期有一扩张期,气候温湿并出现湖泊相沉积;晚冰期末期气候温凉偏干、河流环境;全新世初期(10-8.9kaBP),气候转向温湿;全新世大暖期(8.9-3.5kaBP),总体上气候温暖湿润,其中6.8-4.9kaBP是最宜期,4.9-4.8kaBP和4.4-4.2kaBP为两次降温事件,4.8kaBP积水湖盆开始形成,3.9-3.5kaBP为云梦泽鼎盛期;全新世晚期(3.5-1.7kaBP),气温较大暖期有所下降,其中3.5-2.5kaBP温凉偏湿,2.5-1.7kaBP较为温湿,湖泊较为稳定,1.7kaBP开始,云梦泽萎缩,钻孔所在位置出露水面。
安徽宣城地区的“黄土”和旧石器文化
杨达源, 李徐生, 鹿化煜, 韩辉友, 任黎秀, 房迎三
1997, 3(4): 85-89.
摘要 (227) PDF (225KB)(7)
摘要:
安徽省宣城地区发现几处风尘堆积剖面,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普遍埋藏着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向阳陈山剖面(30°52'32″N,118°51'58″E)背依群岗,面向水阳江,剖面高约10m,大约是817kaBP以来形成的。全剖面连续采样的粒度分析与磁化率测量成果表明,该剖面除底部河漫滩相沉积-古土壤层外,还有8个"风尘堆积-古土壤层"旋回,风尘堆积的沉积环境与北方黄土的沉积环境相近。从剖面底部到近顶部,分散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制作比较简单,进步缓慢,以尖状砍砸器为特色,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组合特征有明显的差别。
萨拉乌苏组地层年代学研究
苏志珠, 董光荣, 靳鹤龄
1997, 3(4): 90-96.
摘要 (223) PDF (297KB)(15)
摘要:
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河湖相标准地层——萨拉乌苏组地层的年代学研究,有助于正确理解萨拉乌苏组与马兰黄土以及与冰期气候对比等关系。笔者近年来根据野外层位对比和地层沉积相的划分,采用同位素年代测定,并结合黄土-古土壤序列研究的最新成果,初步建立了可以与黄土、深海沉积记录和冰期气候波动对比的萨拉乌苏组地层序列。认为河湖相沉积的萨拉乌苏组形成于约140-70kaBP的末次间冰期,大致与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对应,与黄土高原古土壤S1发育同期。城川组风成细砂形成于约70-10kaBP的末次冰期,与黄土高原的马兰黄土是同期异相地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