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9年  第5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关于黄河流域环境地学与国土整治的思考
吴锡浩, 蒋复初, 雷伟志
1999, 5(4): 3-12.
摘要 (89) PDF (88KB)(5)
摘要:
本文从黄河流域的地质与地理、气象与气候、水文与泥沙、植被与土壤,以及人文与人口等方面综述了下游地上悬河与断流的环境地学背景,并从洪水与堤防、决口与改道、分流与运河,以及悬河与断流等方面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和现状问题。当前,为解决黄河缺水断流、洪水威胁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应及时调整黄河中、上游国土整治对策,其中包括遵从自然规律、调整水土保持思路、倡导就地储水、遏制地面蒸发、控制沟谷发育及全面推进小流域治理。从环境地学的层次和地表系统动力学的高度来看,只要真正重视黄河与黄土相伴的自然特征,以确保流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立足点,以自力、自助、自救解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为出发点,就能开拓国土整治的新思路,并能提出使人地关系协调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治黄方略。
中国更新世环境巨变的孢粉植物群记录
童国榜, 陈云, 吴锡浩, 李铮华, 杨振京, 王书兵, 曹家栋
1999, 5(4): 13-23.
摘要 (150) PDF (315KB)(8)
摘要:
通过对已有38个剖面的孢粉时间序列分析,探讨了1.6MaBP~0.8MaBP的植被与环境巨变,划分出两个孢粉带及两个孢粉气候事件,提出该时段是更新世环境最恶劣的时期。该时期植被稀疏,北方一般以森林草原和草原为主,西北地区出现荒漠或荒漠草原,南方以森林及灌丛草原为主,表明当时气候冷干,降温幅度可达15~17℃,降水量减少300~500mm.这一环境变化使得亚热带树种再也没有返回华北及其以北地区,从而形成了现今植被分布的雏形。此后的植物群波动也发生了变革,波动幅度加大,波动频率增高。柴达木盆地云杉花粉的变化证实,此时青藏高原已上升到足以使植被状态发生转型的高度。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
钱方
1999, 5(4): 24-36.
摘要 (100) PDF (214KB)(6)
摘要:
本文较详细的论述了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晚期的20多个地层剖面或钻孔的磁性地层极性期,得出了一批地层年代数据。如昆仑山口羌塘组为3.1MaBP~0.65MaBP,在该组中发现的三趾马化石为2.08MaBP;定日县贡巴组为2.3MaBP~1.9MaBP;札达盆地札达组和香孜组为6.15MaBP~3.4MaBP,3.4MaBP~1.25MaBP;理塘甲洼组为1.24MaBP~0.43MaBP,还得出吉隆三趾马化石年代约为5.0MaBP及第四纪早冰期年代,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幅度和古环境的变化提供年代学的尺度。
金沙江巧家段河谷黄土状堆积的时代问题
蒋复初, 吴锡浩, 王书兵, 田国强, 刘萪
1999, 5(4): 37-42.
摘要 (133) PDF (139KB)(11)
摘要:
金沙江巧家段河谷广泛发育厚层黄土状堆积,尤以金沙江左岸宁南县华弹一带最为发育。其厚度较大而层理又不明显,且多钙质结核,通过对七条黄土状堆积的地层剖面作磁性地层研究和热释光测年,确定该黄土状堆积的时代属布容正向极性时晚期,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
中国东部晚第四纪海侵的新构造背景
王强, 田国强
1999, 5(4): 43-50.
摘要 (170) PDF (198KB)(11)
摘要:
中国东部沉降海岸及近海钻孔研究表明,第四纪大部分时间里,福建-岭南隆起带基本阻挡了海水大规模进入东海-黄海盆地,约在160ka B P已有低海相性的海侵出现,但是自末次间冰期以来才开始发生大规模海侵,而此时青藏高原正以空前的速率隆升。晚第四纪福建-岭南隆起带大部沉降入海底,维持了青藏高原与日本-琉球岛弧之间的地壳应力平衡;海水在晚更新世前后进入东海-黄海盆地,使中国大陆处于与海洋更密切联系的状态,其本质原因是陆架盆地沉降与青藏高原隆起对应的地壳变形。自此以后,长江、黄河及滦河与全球海洋水圈变化引起的海侵发生了复杂的陆海相互作用。
渭河宝鸡段河谷地貌的构造气候响应
陈云, 童国榜, 曹家栋, 李铮华, 贾艳琨, 徐建明, 扬振京
1999, 5(4): 51-58.
摘要 (143) PDF (150KB)(8)
摘要:
渭河宝鸡段发育五级河流阶地,分别形成于1.2MaBP、0.8MaBP、0.5MaBP、0.13MaBP、0.009MaBP.它们是第四纪早更新世中期以来,青藏高原整体隆升过程中几个大幅度抬升阶段及其驱动的气候变化的响应,记录了准0.4Ma、准0.1Ma周期的构造气候旋回与亚旋回。这种尺度的构造气候旋回与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的天文气候旋回很吻合,表明它们在成因机制上的某种内在联系,深刻认识这一点,将有助于全面理解区域环境演化的规律性与差异性。文中还初步探讨了渭河贯通陇山的时代和统一水系的形成问题。
三门峡地区三门群地层时代研究
王书兵, 蒋复初, 吴锡浩, 王苏民, 田国强, 薛滨, 郑洪波
1999, 5(4): 59-67.
摘要 (163) PDF (169KB)(9)
摘要:
黄河三门峡水库北岸的山西省平陆县黄底沟剖面,较完整地保存着古三门湖湖相沉积记录。经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古三门湖沉积起始于吉尔伯特负极性时中期,大约在5MaBP;结束于布容正极性时晚期,结合热释光年龄,大约在150kaBP.鉴于古三门湖沉积地层从晚第三纪上新世早期延续至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因此,我们将这套地层统称为三门群,并据其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为三段,上段以砂层为主;中段以粘土层为主;下段为底砾石层。黄底沟剖面是已知的记录古三门湖发育起始时间最早、结束年代最晚的地层剖面。
平顶村剖面古气候变化记录
迟振卿, 闵隆瑞
1999, 5(4): 68-74.
摘要 (112) PDF (319KB)(5)
摘要:
对河北省阳原盆地平顶村剖面的野外观察、孢粉分析及14C测年,作者认为,该剖面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依据Fe3+/Fe2+值估计古温度并结合CaCO3含量变化分析,该区自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古气候经历了温凉湿润→寒凉偏干→寒冷湿润→温凉干燥的变化过程;孢粉组合特征反映植被曾经历森林植被和森林草原植被的演化。
河北宁晋泊地区2600年来古气候变化研究
郭盛乔, 石英, 杨丽娟, 曹家栋, 张文卿, 张静, 林防, 何建新
1999, 5(4): 75-81.
摘要 (118) PDF (153KB)(8)
摘要:
依据宁晋泊南王庄剖面的孢粉、粘土矿物、粒度等数据和Porter等的粒度年龄模型建立时间标尺,划分出2600年来的气候冷暖变化阶段。基本特征如下:孢粉Ⅰ带,大约200aBP~630aBP,气候冷干;Ⅱ带,大约630aBP~1010aBP,气候温暖,上部偏干,下部潮湿;Ⅲ带,大约1010aBP~1165aBP,气候稍冷较湿;Ⅳ带,大约1165aBP~1350aBP,气候温暖潮湿;Ⅴ带,大约1350aBP~1790aBP,气候偏凉干;Ⅵ带,大约1790aBP~2250aBP,气候温暖偏干;Ⅶ带,大约2250aBP~2580aBP,气候寒冷干旱。这与华北地区古文史资料记录的古气候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并具有全球变化意义。
黄海、渤海陆架区可见黄河三角洲沉积的形成时代
于洪军
1999, 5(4): 82-90.
摘要 (175) PDF (219KB)(11)
摘要:
对于黄河形成史的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一认为黄河在第三纪以前就已出现;其二认为黄河在晚更新世末期才最终得以贯通。黄河的贯通与青藏高原隆起密切相关,黄河不可能在海拔较高的源头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冰期海退时期的陆架不存在类似现在的黄河。现代长江口以北地区在末次冰期时期,为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部分地区为冻土带分布区,部分地区为古沙漠活动区。海退时期的风暴作用是裸露的陆架上的主要外营力。从距今0.012Ma开始,全球气候转暖,大陆冰川逐渐消失,山地冰川后退,洋面升高。在这一过程中黄河得到较多的水量,贯穿成现代的河流系统。而后,随着海面的进一步升高,黄河三角洲不断向西迁移,而进入历史时期。
绿光释光测年中基于单片技术的再生/附加法
赖忠平, 周杰, 卢演俦, A. K. Singhvi
1999, 5(4): 91-95.
摘要 (118) PDF (84KB)(8)
摘要:
单片技术是90年代以来光释光测年的最新手段。运用再生法进行单片技术测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感量变化。将再生法与附加剂量法联合运用则可克服感量变化的问题。本文运用基于单片技术的再生/附加法对黄土沙漠边界带风成沉积的全新世样品进行石英绿光释光等效剂量测定。结果表明,基于单片技术的再生/附加法是石英绿光释光测年的理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