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14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基础地质
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研究
高名修
2008, 14(4): 295-319.
摘要 (183) HTML (114) PDF (826KB)(19)
摘要:
通过地球表面清、新的构造地貌与现代水文网记录, 研究晚新生代年轻地壳构造运动。研究发现高原-山带-盆地排列有序形影相依的定式, 与现代水文网的演化相辅相成, 揭示高原边缘山带本质上就是高原边缘流水深切割的产物。论证了于晚中新世时期全球曾准平原化, 发育了全球统一的准平原, 散布全球不同高度的高原面、齐平山顶面与盆地底面时代相当可广泛对比。现代构造地貌演化始于导致晚中新世准平原面分裂解体的上新世以来, 同时证明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属垂直拱曲块断差异升降构造运动, 仅在某些特定部位局部派生次级不同规模的引张构造变形和层间滑动薄皮挤压构造变形。现代水文网发育经历了上新世-早更新世属盆地向心水系伴以河湖相沉积, 以及中更新世以来串珠状水系与相关的河流相沉积, 两套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 明确记录了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约近70~80万年的中更新世以来, 新一轮强烈的地壳的差异升降构造运动, 显著的改造了已有的格局。自俄罗斯远东山地, 经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至印度西北阿拉瓦利山, 地球表面规模最雄伟的、分开太平洋水系与北冰洋水系的亚洲巨型分水岭的出现, 标志新兴的全球现代构造地貌与水文网的形成, 奠定了今日构造地貌与水文网的景观。研究表明, 大陆与大洋晚中新世全球统一准平原面一脉相承, 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完全可以对比。深入系统研究年轻的晚新生代地壳构造运动不仅有实用价值, 同时也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特别是为探究全球构造运动本质和地球动力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断裂引起的应变量计算方法
许顺山, Nieto-SamaniegoAF, Alaniz-ÁlvarezSA
2008, 14(4): 320-327.
摘要 (228) HTML (332) PDF (284KB)(1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断裂引起的应变量计算方法。断裂作用可导致连续应变和非连续应变。连续应变与断裂位移断裂长度比值及断裂面上有效应力成正相关关系。影响非连续应变的因素有:断裂几何形态、断裂的旋转性、断裂规模。已经提出三种断裂旋转机制:刚性旋转, 垂直剪切和斜向剪切。对于这三种机制, 我们分别建立了断裂非连续应变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与断裂的旋转角度和位移大小相关。刚性旋转时, 断块内部没有任何塑性变形, 因此地层的长度没有变化。它引起的非连续应变最小。垂直剪切作用使断块内地层变形, 但水平方向的地层长度不变。推算的公式表明, 对于相同的原始数据, 它引起的非连续应变比刚性旋转机制引起的非连续应变大。斜向剪切也使断块内地层变形, 但水平方向的长度也不变。在同等条件下, 它引起的非连续应变比垂直剪切机制引起的非连续应变大。
东南亚新生代两类埃达克岩的分布、成因和含矿性
朱章显, 杨振强
2008, 14(4): 328-338.
摘要 (216) HTML (139) PDF (422KB)(10)
摘要:
东南亚的巽他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是新生代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发育的地区。这些中酸性岩浆岩广泛见于印度尼西亚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零星见于苏门答腊、班达岛弧、西爪哇和中加里曼丹等地。本区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岩石类型分别属于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 以重稀土元素Y, Yb含量低(分别为Y ≤19 ×10-6和Yb ≤1.8 ×10-6)和高Sr值(>355 × 10-6)为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有明显的Ba、K、Sr正异常峰和负的Th、Nb (Ta)异常谷。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富集。本区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的构造位置为新生代缝合线附近的大洋岛弧和陆缘造山带, 可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第一种为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 其REE配分模式属于大洋岛弧型, 见于现代大洋岛弧, 称为岛弧型(O-型)埃达克岩; 另一种为高钾钙碱性系列, 其REE配分模式属于大陆型, 产于大陆板块边缘造山带, 与弧-陆碰撞和后碰撞构造环境有成因联系, 见于大陆边缘, 称为大陆型(C-型)埃达克岩。 研究结果表明:大陆型(C-型)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分布区域与世界级斑岩铜-金矿分布相一致, 而大洋岛弧型(O-型)主要与浅成热泉金矿和喷气型有成因联系。
黔东地区典型构造样式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戴传固, 张慧, 黄清华
2008, 14(4): 339-345.
摘要 (176) HTML (134) PDF (335KB)(17)
摘要:
黔东地区发育中、新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层和多种类型的岩浆岩、变质岩, 存在多期次构造运动, 主要可划分为武陵构造旋回期、加里东构造旋回期、燕山构造旋回期和喜马拉雅旋回期。形成的典型构造样式分别有阿尔卑斯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逆冲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变质核杂岩构造及伸展剥离断层系、平行走滑断层系、地垒—地堑构造等。在不同的构造旋回期, 其构造样式的差异反映出了所处构造位置的不同, 进而在平面上反映出江南造山带是由不同时期的造山亚带组成且具有向东迁移的演化历史的复合造山带。
石油地质
中国南方中、新生代盆地对海相中、古生界的迭加、改造分析
周小进, 杨帆
2008, 14(4): 346-361.
摘要 (179) HTML (105) PDF (1105KB)(12)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南方中、新生代四期构造变格发育的主要盆地原型及其在主要盆地的迭加特征, 并根据中、新生代盆地原型的迭加方式和构造改造特点, 将南方主要探区的海相中、古生界后期改造形式划分为五种类型, 即:持续前渊*迭加型、渊-滑-断-拗迭加型、渊-滑断迭加型、推覆构造及影子盆地型、残留改造型, 进而分别探讨了它们的主要构造特点和在油气保存条件上的差异。分析认为, 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持续前渊迭加是海相天然气在中、新生代得到有效保存的最有利类型; 其次应为中下扬子地区以江汉盆地、皖南-苏北盆地为代表的渊-滑-断-拗迭加型, 它们在早期(T3-J2)前渊盆地迭加和晚期(K2以来)的断陷-拗陷迭加下曾先后为海相中、古生界构建了区域封盖条件, 尽管在第二变格期(J3-K1)遭受到燕山运动强烈挤压-走滑作用的改造, 但在晚期断-拗盆地迭加下可为海相中、古生界二次生烃油气提供有效保存; 而以楚雄盆地、十万大山盆地为代表的渊-滑断迭加型, 尽管早期(T3-J2)前渊盆地迭加为海相中古生界构建了区域封盖条件, 但自第二变格期以来由于受到冲断与走滑联合作用影响, 使盆地整体形成高块断构造, 对海相油气保存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指出, 要注意推覆构造中的“影子盆地”尤其是区域滑脱层之下的油气保存条件, 以及像南盘江拗陷这类残留改造型的弱变形带。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辛东地区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
韩清华, 兖鹏, 余朝华, 吴时国
2008, 14(4): 362-373345.
摘要 (268) HTML (216) PDF (691KB)(6)
摘要:
辛东地区位于多个构造带的结合部, 构造复杂, 其中辛镇构造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构造带。区内断层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性和继承性, 沙三上段到沙二段(Es3上-Es2)沉积时期和东营组(Ed)沉积时期是断层发育的全盛期。根据4116测线平衡剖面的演化史分析, 辛东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沙三段(Es3)沉积前的雏形阶段、沙三段—东营组(Es3-Ed)沉积时期的定型阶段和馆陶组-现今(Ng-现今)的衰退阶段三个时期。研究区内的油源主要来自于邻近的民丰洼陷和牛庄洼陷。油气成藏期次基本分为东营期和馆陶末~明化镇期, 且以晚期成藏为主。生成的油气首先就近运移, 在深部沙四段(Es4)、沙三中下段(Es3中下-Es2)发育的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其次, 通过大规模联通的储集体和活动性断层向本区运移, 在靠近洼陷的构造翼部和核部的古近系断块区富集起来; 此后, 由于长期发育的活动性断层的存在, 已形成油气藏的平衡条件被改变, 部分油气随着活动性断层继续向上运移在浅部新近系中形成次生油气藏。
地质灾害
气固耦合作用下温度对煤瓦斯渗透率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
杨新乐, 张永利
2008, 14(4): 374-380.
摘要 (285) HTML (92) PDF (264KB)(6)
摘要:
为得到温度对煤瓦斯渗透率的影响规律, 在实验室通过改装三轴渗透仪, 进行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煤瓦斯的渗透率测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在不同温度下, 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减小均呈二次抛物线趋势, 即渗透率先减小后增大。在卸载初期, 温度较低时煤瓦斯渗透率下降梯度比高温时大, 渗透率值较高; 卸载后期, 较高温度时煤瓦斯渗透率上升梯度比低温时大, 渗透率值大。由实验可知,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 对于不同温度, 煤瓦斯渗透率的变化关系均具有典型煤层气开采的三阶段主导作用特征。有效应力、气体吸热和煤固体受热是影响煤体渗透率的重要因素。在卸载初期, 煤固体受热膨胀及有效应力对渗透率起主导作用, 卸载中后期, 气体滑脱和气体吸热对渗透率起主导作用。实验分析后认为, 开采煤层气时采用先压裂后注热的方式将有助于提高煤层气的产量。
滑坡稳定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及治理方案探讨
马显春, 王雷, 赵法锁
2008, 14(4): 381-388.
摘要 (186) HTML (107) PDF (239KB)(8)
摘要:
对一给定的滑坡(即滑坡坡率、坡高等已确定), 稳定系数的影响因素有滑带土粘聚力、内摩擦角、滑体容重和孔隙水压力等。由于各因素对稳定系数的影响程度不同(即敏感性大小不同), 因此, 需要以定量的标准来找出其中影响较大的因子, 作为滑坡治理重点研究的对象, 有效提高滑坡整治效果。本文以延安市宝塔区王良寺滑坡为例, 采用正交分析法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 并计算出各种组合的滑坡稳定系数, 然后采用极差分析对因子进行敏感性评价; 以分析结果为基础, 提出滑坡的治理方案, 以期达到经济合理的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