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5年  第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地壳运动整体观论纲
高庆华, 马宗晋, 孙殿卿
1995, 1(1): 1-7.
摘要 (139) PDF (517KB)(26)
摘要:
本文在全面讨论了构造体系与全球运动场、板块构造与旋转扩张、断块构造、镶嵌构造、地洼说与地球自转、构造迁移的方向性及地球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运动规律以后,提出了地球动力系统统一观,并进一步论述了包括重力、热力、离心惯性力等在内的地球动力系统中,地球自转和自转速度不均衡乃是发动地壳运动的主因,而地球整体的运动和变化,又受着天体活动的影响。
本文纲要性地指出,地壳上各种地质现象与相关的自然现象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受控于地球整体的运动系统。
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的构造运动响应
吴锡浩, 蒋复初, 肖华国
1995, 1(1): 8-14.
摘要 (143) PDF (519KB)(27)
摘要:
最近3Ma发生的主要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事件,在准0.4Ma周期上与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存在一致性。据黄土高原地层记录划分的构造气候旋回界限,日历年龄分别为0.07、0.46、0.83、1.32、1.70、2.08、2.74MaBP,对应于偏心率曲线波动幅度由大变小时段的特定转折位置。文中分析了地球公转运动变速的基本数据及其对地球自转运动和圈层相互作用的可能影响,探讨了轨道偏心率变化对构造运动的驱动机制,并指出了构造气候旋回研究可为地质力学理论发展展示良好的前景。
现今全球洋脊系统的定向性与等距性及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吴珍汉, 崔盛芹
1995, 1(1): 15-24.
摘要 (101) PDF (687KB)(26)
摘要:
现今全球大洋中脊系统的分布具有球面上的定向性与等距性,横向上的波动性,时代上的长期性与对称性及洋中脊位置相对于大洋岩石圈的稳定性等基本特征,洋脊系统的展布与地球自转存在密切相关性。
大洋中脊系统分布的基本特点决定于固体地球内部的动力系统。已有资料表明,地球各圈层均受西向驱动力与重力两大全球性基本构造动力的驱动作用。在西向驱动力、重力与热力的长期作用下,固体地球各圈层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流变性。本文通过解流变体的Navier-Stokes动力学方程,求得团体地球岩石圈-软流圈的水平速度分量Vθ与径向速度分量Vr
据此对全球洋脊系统分布的定向性、等距性、垂向波动性及与地球自转的密切相关性等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动力学机制进行初步的解释。
石炭纪以来地磁场倒转速率与地球动力学
杨振宇
1995, 1(1): 25-30.
摘要 (175) PDF (415KB)(24)
摘要:
本文在地磁极性年表、磁性地层学基础上分析地磁场倒转速率自石炭纪以来的变化特征与地核/下地慢耦合关系,并吸收前人有关真极移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讨论地磁场倒转速率、真极移速率、下/上地幔对流以及岩石圈动力学过程的关系,以及与东亚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可能存在的联系。
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
吴树仁, 陈庆宣, 孙叶
1995, 1(1): 31-37.
摘要 (115) PDF (482KB)(28)
摘要:
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学中与地质力学和构造地质学关系密切的一个分支学科。近10年来,随着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区域地壳稳定性工程地质学。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介绍这门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思维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1)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论述地壳稳定性分析。主要地质灾害风险估算和地壳稳定性评价3个层次的基础理论。
(2)研究思路和方法不断更新。主要论述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动态的、发展演化的研究思路和多种方法相互补充验证的研究思路。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断层的研究
戴华光, 贾云鸿, 刘洪春, 苏向洲, 陈永明
1995, 1(1): 38-43.
摘要 (122) PDF (439KB)(25)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缘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调查资料表明,伴随每次大地震的发生,都将产生规模不等的地震断层。本文研究了该区地震断层的分布规律、类型以及与先存断裂的关系等,同时对研究区不同地段的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纬向推覆构造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李述靖, 张维杰
1995, 1(1): 44-52.
摘要 (99) PDF (798KB)(20)
摘要: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中部吐哈默-哈拉干-交其尔-线发现有一条呈纬向延伸达60余公里的推覆构造带。中晚元古代浅变质的绿片岩系自南向北以低角度辗掩于晚古生代花岗岩基之上。推覆构造上盘变质岩中同斜倒转褶皱发育,轴面向北倾倒,伴有一组向南倾斜的叠瓦式冲断面;下盘见有较宽的韧性剪切带;还发现有一系列飞来峰与构造窗沿推覆构造带分布,推测推覆距离在20km以上。这一构造的发现为纬向挤压构造带的存在提供了有力佐证,并显示了本区古生代末期以来岩壳沿经线方向的巨大缩减。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形成
劳雄
1995, 1(1): 53-59.
摘要 (144) PDF (510KB)(37)
摘要:
雅江断裂带主要由4条断层组成3个向西南突出的巨大弧形断裂带。晚三叠世至第四纪,雅江断裂带都有沉积地层发育,从西北向东南,各弧形断裂带成为相继接受沉积的坳陷区,而同一时期,与之紧邻的南北两盘却为隆升区。雅江断裂带,正是在该区地壳多次层波运动中形成的。
构造动力变质作用初论
王治顺, 朱大岗
1995, 1(1): 60-66.
摘要 (183) PDF (538KB)(34)
摘要:
本文提出了构造动力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即在构造动力及其引发的动力热流共同作用下,岩石、矿物在构造运动中发生的形变、相变而呈现的变质作用。按构造动力变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动力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动态重结晶和混合岩化作用、应力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将构造动力变质作用由弱到强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和相应的4种基本变质类型——脆性、脆-塑性、塑性和动力热流变形变质,并论述了它们各自的基本特征。
新生代构造体系——“华北系”的成生分析——以燕山昌围地区为例
易明初
1995, 1(1): 67-75.
摘要 (113) PDF (593KB)(18)
摘要:
"华北系"是华北地块新生代时期普遍发育的NNW向构造体系。昌围地区是华北地块的一个缩影,特别是伊逊河-滦河构造带,集中了全区3个带、61个NNW向压性或压扭性构造点中的40%,活动构造现象十分典型,又称"滦河系"。通过相应的配套构造组合分析,应力测量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论证,华北系主压应力方向为NEE-SWW,动力来源于地球自转,是由太平洋地块向SWW对华北地块推挤,后受阻于青藏地块而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而形成的。
断裂多期活动及其研究意义
刘志刚, 崔洪庆, 孙殿卿
1995, 1(1): 76-81.
摘要 (161) PDF (769KB)(24)
摘要:
本文从断层多期活动的客观存在出发,在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论述了断层多期活动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对断裂多期活动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意义。
内蒙古莲花山金矿区成矿应力场数值模拟与隐伏矿床预测
姜喜荣, 赵寅震, 肖劲民
1995, 1(1): 82-87.
摘要 (118) PDF (452KB)(26)
摘要:
成矿过程是成矿物质的运动过程,有用元素的活化、迁移、稳定和集中,与"同成矿构造体系"活动时期地应力和能量的集中和构造发生时的释放息息相关。地应力和能量逐步积累,伴随地温升高和水分的参与,促使元素活化,地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地壳岩石变形、破碎和位移,又引起应力和能量的释放,活化了的元素便向应力降低的构造带集中从而形成矿床。全息光弹和数学模拟可以定量地计算出成矿时区域及矿田中应力和能量的分布状态及其变化,根据应力和能量的高值区与矿化集中的位置关系,可进一步确定矿脉中的富矿段,预测隐伏矿脉的位置,使矿的预测由定性提到定量的高度。
粤北大沟谷地区韧性剪切带中钠长石化与金矿化的关系
朱大岗
1995, 1(1): 88-94.
摘要 (185) PDF (541KB)(22)
摘要:
本文对粤北大沟谷碎裂钠长石岩型富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概括了韧-脆性剪切带的宏、微观特征和演化趋势,论述了剪切带中的钠长石化与金矿化的关系,把钠长石化划分为3个阶段和5个期次,并叙述了不同发展阶段钠长石的构造条件、结构构造、含矿性和蚀变特点,归纳出含矿钠长石岩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