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16卷  第1期

地质填图技术方法应用研究
青海格尔木早更新世昆仑河砾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赵希涛, 胡道功, 吴中海, 刘琦胜, 张耀玲, 薛腊梅
2010, 16(1): 1-10.
摘要 (232) HTML (231) PDF (640KB)(10)
摘要:
昆仑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格尔木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前人所报道的新近纪与第四纪地层,主要集中于昆仑山垭口地区,而在昆仑河—格尔木河谷地中,只有中更新世以来的最新地层,从而提出了发生于1.1~0.6 Ma BP间的“昆仑—黄河运动”的概念。然而在昆仑河谷中发现了厚达20 m的钙质胶结的河流相砾石层(昆仑河砾岩),其分布、特征及其与纳赤台沟组、三岔河组和低阶地沉积等上覆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以及ESR法测定的该砾石层2个钙质胶结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 042 ± 104 ka BP与1 269 ± 126 ka BP)均表明,早在距今1.27~1.42 Ma之前昆仑河—格尔木河河谷已经形成,而且已深切到现今的谷底。此后河谷内的多次切割与堆积,不应是构造运动的结果,而可能是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侵蚀与搬运能力变化造成的。同样,昆仑山相对于柴达木盆地的强烈隆升至少应发生于距今1.27~1.42 Ma之前。
东昆仑造山带纳赤台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探讨
倪晋宇, 胡道功, 周春景
2010, 16(1): 11-20.
摘要 (132) HTML (85) PDF (351KB)(9)
摘要:
纳赤台群是东昆仑造山带重要的岩石地层单位,对恢复早古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形成构造环境分歧较大。在野外详细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奥陶—志留系纳赤台群碎屑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以探讨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环境,为东昆仑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地球化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纳赤台群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前盆地沉积,该结果与前人根据地质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
东昆仑造山带纳赤台群流纹岩SHRIMP锆石U-Pb年龄
张耀玲, 张绪教, 胡道功, 石玉若, 陆露
2010, 16(1): 21-27, 50.
摘要 (260) HTML (167) PDF (737KB)(11)
摘要:
纳赤台群是东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中岩石组成复杂的重要岩石地层单位,长期以来对其形成时代存在较大分歧。采用SHRIMP锆石U-Pb定年方法,对格尔木南水泥厂地区出露的纳赤台群石灰厂组流纹岩进行了高精度年代测定,结果表明,流纹岩中13个岩浆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50.4 ± 4.3 Ma,它被解释为火山作用年龄,由此限定纳赤台群石灰厂组火山岩段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
东昆仑三道湾流纹英安斑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周春景, 胡道功, BaroshP J, 吴珍汉, 张永清, 耿建珍, 郝爽, 倪晋宇, 张耀玲
2010, 16(1): 28-35.
摘要 (159) HTML (90) PDF (879KB)(8)
摘要:
东昆仑格尔木河西三道湾流纹英安斑岩构成火山通道侵出相,侵入到纳赤台群哈拉巴依沟组碎屑岩系中,其形成时代对于造山带火山作用的研究和限定哈拉巴依沟组地层时代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 MS)方法,对三道湾流纹英安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流纹英安斑岩中25个岩浆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25.9 ± 2.6 Ma,它被解释为流纹英安斑岩的结晶年龄,说明三道湾次火山岩所代表的火山通道为早古生代造山晚期牦牛山组火山岩形成时的火山喷发中心之一,而非晚侏罗世次火山岩。野外地质关系和次火山岩年龄可以限定哈拉巴依沟组形成于中志留世之前。
昆中断裂带同构造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陆露, 胡道功, 张永清, 吴珍汉
2010, 16(1): 36-43.
摘要 (113) HTML (92) PDF (657KB)(5)
摘要:
采自格尔木南昆中断裂带两个同构造花岗斑岩中的岩浆锆石采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 MS)方法得到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08.5 ± 2.3 Ma和391.2 ± 3.4 Ma。这两组年龄结果表明昆中断裂带为叠置在昆中缝合带上的新生断裂带,形成于东昆仑加里东造山晚期陆内构造变形阶段。
东昆仑闹仓坚沟组流纹质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吴芳, 张绪教, 张永清, 张耀玲
2010, 16(1): 44-50.
摘要 (181) HTML (105) PDF (516KB)(9)
摘要:
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 MS)方法对东昆仑秀沟盆地闹仓坚沟组火山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定年研究。流纹质凝灰岩(DG25-4)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具有振荡环带结构,属于典型的岩浆锆石。15个岩浆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集中在239~249 Ma之间,206Pb/238U加权平均值为243.5 ± 1.7 Ma,它记录了火山岩的形成年龄,说明该地区闹仓坚沟组形成于中三叠世早期。这一研究还在闹仓坚沟组火山岩中发现了早古生代和元古宇继承锆石,提供了昆南地体可能存在元古宇基底的信息。
东昆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形成时代的锆石U-Pb年龄证据
张紫程, 张绪教, 高万里, 胡道功, 陆露
2010, 16(1): 51-58.
摘要 (166) HTML (91) PDF (680KB)(4)
摘要:
巴颜咯拉—松潘甘孜地体与东昆仑南地体晚三叠纪斜向碰撞形成大规模的东昆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新生代时期韧性剪切转为脆性左旋走滑并构成青藏高原向东逃逸的北部边界。为了确定早期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对剪切带上2个同构造花岗斑岩脉进行了激光探针(LA-MC-ICP MS)测年研究,获得了196.4 ± 2.3 Ma和195.1 ± 1.6 Ma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表明东昆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形成于燕山早期。
基于ASTER遥感图像的东昆仑造山带岩性信息提取研究
高万里, 张绪教, 王志刚, 张紫程, 张耀玲
2010, 16(1): 59-69.
摘要 (123) HTML (64) PDF (1142KB)(6)
摘要:
应用ASTER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矿物指数等岩性信息提取方法,对东昆仑造山带温泉水库地区进行了岩性信息的遥感识别与提取。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图像和矿物指数图能很好地反映岩石物质组成信息。元古宇结晶灰岩、二叠系灰岩、中三叠统闹仓坚沟组砂岩以及上三叠统八宝山组碎屑岩等分布面积较大的岩石地层单位在ASTER图像上可以识别出来。ASTER图像对基岩裸露区岩性信息进行提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碳酸盐岩及具有不同SiO2含量的沉积岩和火山岩; 但对厚度较小的岩性识别及岩石蚀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遥感技术在东昆仑新生代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薛腊梅, 赵希涛, 张耀玲, 高万里
2010, 16(1): 70-77.
摘要 (130) HTML (66) PDF (622KB)(5)
摘要:
利用不同地质体在同一波段或相同地质体在不同波段具有不同色调的变化规律,对东昆仑东温泉盆地的ETM图像进行了详细地质解译,建立了新生代地层和新构造的解译标志。解译结果表明,在遥感图像上可以准确勾绘新生代地层的界线和确定新生代断裂位置。通过野外地质验证将新生代地层划分为10个填图单位,新生代断裂主要有近东西向的左旋走滑断裂和近北西西向的逆冲推覆构造。遥感地质解译和野外验证结果对比表明,多光谱遥感影像在新生代地质填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区域地质调查
黔东及邻区武陵运动及其地质意义
戴传固, 陈建书, 卢定彪, 马会珍, 王雪华
2010, 16(1): 78-84.
摘要 (137) HTML (50) PDF (632KB)(11)
摘要:
黔东及邻区武陵运动对该地区影响明显,形成了中、晚元古代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贵州梵净山北及湖南大庸、岳阳、平江地区是武陵运动的构造高位区,向南东方向在平面上出现有规律变化,表现为上覆地层从缺失区至沉积区,接触关系从高角度不整合、低角度不整合至平行不整合,中元古代地层的变形变质程度逐渐减弱; 反映出该地区武陵运动的中心位置为贵州梵净山、湖南大庸、岳阳、平江一线,是南华狭窄洋盆萎缩、消亡,扬子古陆与华夏古陆的汇聚碰撞形成华南板块,中元古代该地区洋陆转换历程的具体体现。
冀北滦平中生代陆相断陷盆地九佛堂组沉积特征分析与探讨
潘立成, 李林庆, 李翔, 吴庚林, 赵海璇
2010, 16(1): 85-95.
摘要 (155) HTML (83) PDF (811KB)(6)
摘要:
冀北滦平中生代陆相断陷盆地中的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充填发育在盆地的最上部,为内陆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巨厚的灰绿—灰黄色碎屑岩沉积。宏观上可分为两大岩性组合段:一段底部的冲积扇沉积体系为断陷初期产物,因侵蚀遗存较少;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分别构成一段的中下部及中上部,湖泊沉积体系夹持在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中间; 二段为冲积扇沉积体系。盆地发育受控于西北部的岗子—红旗镇同生断裂,形成九佛堂期敞流型断陷湖。断裂具两个活动阶段,第一阶段由冲积扇体系向扇三角洲体系演化,发育时限短,形成的湖域狭小,堆积厚度小; 第二阶段由扇三角洲体系向冲积扇体系演化,直至盆地消失,发育时限长,形成的湖域广大,堆积厚度大。此外,对该盆地九佛堂组的沿革与确立作了简介。
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中基性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崔玲玲, 陈柏林, 杨农, 陈正乐, 丁文君
2010, 16(1): 96-107.
摘要 (121) HTML (54) PDF (399KB)(4)
摘要:
新疆阿尔金山东段喀腊大湾地区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区内发育一套火山沉积岩系。对其中中基性火山岩进行较为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为LREE微弱富集型和部分平坦型两种稀土配分曲线型式,为岛弧型火山岩; 微量元素的Zr/Nb、Nb/Ta以及Zr/Hf比值分析等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经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火山岩的La-La/Sm投影显示为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共同作用产生的; Hf-Tu-Ta和TFeO-Na2O+K2O-Mg的构造环境投图显示本区火山岩主要为拉斑系列的火山弧玄武岩,推测本区早古生代为板块俯冲带上盘的岛弧环境,玄武岩类以幔源为主。
大瑞铁路澜沧江大桥工程边坡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杜宇本, 郑光, 蒋良文, 许强
2010, 16(1): 108-114.
摘要 (141) HTML (62) PDF (884KB)(2)
摘要:
采用现场调查、工程地质分析和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在建大瑞铁路工程澜沧江大桥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澜沧江大桥是在建大瑞铁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桥址岸坡发育延伸较长的顺坡向节理和近垂直的陡倾节理。右岸桥位工程开挖区位于一组较大型顺坡结构面的下方,岸坡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桥位的适宜性。综合研究表明,工程开挖后,右岸桥位上部岩体极易在顺坡向结构面的控制下发生滑移–拉裂式破坏,沿外倾结构面产生较大的位移,甚至可能失稳,需要进行专门的工程治理。左岸边坡岩体结构相对稳定,工程开挖后,位移将主要集中在开挖面附近的浅表层部位,不仅变形较小,影响范围也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