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4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论构造复合
丘元禧
1998, 4(1): 1-12.
摘要 (139) PDF (485KB)(7)
摘要:
构造复合现象在地壳岩石圈中普遍存在,它是构造运动多期次多阶段发展的记录。构造复合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其基本形式不仅包括各种形迹的复合,建造与形迹的复合,而且包括建造与建造的复合;就其复合的空间位置而言,既有原地的复合,也有异地的复合;就运动方式而言,既有同方式运动的复合,也有不同方式运动的复合;就构造复合的规模和等级而言,小至小型或显微构造,中至露头规模的构造形迹复合,大至构造带、构造地块、构造体系乃至巨型构造域(岩石圈板块)的复合。
文章特别强调了复合构造域和区域构造体系等概念。用三大板块相互作用和构造复合的概念解释了存在于我国及其邻区的区域构造体系的形成机制。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构造复合的若干基本规律。
矿物裂变径迹年龄与青藏高原隆升速率研究
江万, 莫宣学, 赵崇贺, 郭铁鹰, 张双全
1998, 4(1): 13-18.
摘要 (184) PDF (233KB)(7)
摘要: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冈底斯花岗岩带中段花岗闪长岩中不同矿物裂变径迹年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部的隆升是分阶段的,从岩体就位到约30Ma为高原缓慢隆升阶段,30Ma-7Ma期间高原隆升速度加快,7Ma以来高原快速隆升;结合已有的有关青藏高原不同地区隆升速率、时限研究成果认为,青藏高原的隆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加速性和区域的不均衡性。
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古构造特征
黄继钧
1998, 4(1): 19-24.
摘要 (160) PDF (437KB)(11)
摘要:
川黔SN向构造带以单式或复式褶皱及相伴的断层组成。从晚古生代到侏罗纪地层全部卷入这个构造带,盖层构造明显受古构造控制。川黔SN向构造带基底具双层结构,下硬上软,带内SN向古隆拗开始于早寒武世,由南向北逐渐推进。
新疆觉罗塔格韧性变形带组构及动力学意义
徐兴旺, 马天林, 孙立倩, 李贵书
1998, 4(1): 25-32.
摘要 (223) PDF (387KB)(11)
摘要:
新疆觉罗塔格韧性变形带,惯称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发育于吐哈地块和中天山地块之间的EW向石炭系火山-沉积建造中,由一组走向EW、产状陡立的透入性片理组成。韧性变形带内韧性构造形迹发育,并可分为4个等级:大型构造、小型构造、微观构造和超微观构造。不同级别构造形迹的组构分析表明,觉罗塔格韧性变形带的内部组构是对称的,这意味着其成因于对称的构造变形。与主界面平行的大量压性构造形迹的产出,说明该对称组构成因于与垂直变形带(面)的共轴挤压作用,即觉罗塔格韧性变形带是一个韧性挤压带。
马站盆地成因与晚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性
洪景鹏, 宫田隆夫, 孙元林
1998, 4(1): 33-36.
摘要 (195) PDF (222KB)(7)
摘要: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内马站盆地中沉积岩相和同沉积构造分布特征的详细研究及盆地内凝灰岩夹层中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和盆内化石的研究,认为该盆地是一个形成于晚白垩世并与郯庐断裂带活动有关的走滑盆地。该盆地的形成表明郯庐断裂带,至少是其一部分,在晚白垩世时期仍存在明显的走滑活动。
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的理论探讨
陈群策, 安美建, 李方全
1998, 4(1): 37-44.
摘要 (303) PDF (300KB)(22)
摘要:
本文对现有的水压致裂三维地应力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新的理论模型采用了最小主应力破坏准则,与现有方法采用的最小切向应力破坏准则相比,更客观的表述了水压致裂过程中的力学机制。为说明该方法的工作步骤及其可行性,文中利用遗传算法反演技术,对假设的地应力状态进行了试算。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西秦岭白龙江复背斜两端弧形构造控矿特征初探
王平安, 徐刚, 董法先, 郑达兴, 吴淦国, 刘晓春, 刘建民, 李中坚, 胡传久, 赵彦庆, 李亚东, 刘宏云, 阎升好, 杜子图
1998, 4(1): 45-50.
摘要 (159) PDF (220KB)(19)
摘要:
本文提出西秦岭南亚带弧形构造控矿的新认识,初步探讨了弧形构造的形成机制及控矿机制。两组斜列的弧形构造发育于白龙江复背斜东、西两端,并分别控制了两个Au(U-As-Sb-Cu)矿集区。弧形构造顶部及附近的多组多方向次级断裂对本区大型金矿床及与成矿有关的中生代浅成-超浅成(碱质)中酸性岩浆岩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弧形构造翼部的成矿条件则不如其顶部。
冀东宽城-青龙-金厂峪金矿集中区早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及其对金矿化的控制作用
吴珍汉, 张景学
1998, 4(1): 51-57.
摘要 (212) PDF (375KB)(16)
摘要:
冀东宽城-青龙-金厂峪金矿集中区早燕山期地壳运动与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区内NE向、EW向与NW向压扭性-扭性主干断裂构造-岩浆带与20多个金矿床。早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对这些断裂的形成演化与金矿的成矿作用有重要的控制意义。在野外调研与古构造应力测量的基础上,确定受力方式、位移方向与若干地点的差应力值,进而应用有限元计算模拟方法,剖析早燕山期区域平面构造应力场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该金矿集中区早燕山期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以NW-SE向为主,最小主压应力方向以NE-SW向为主;区域构造应力值变化于2.5-220MPa;构造应力方向、构造应力大小与应力梯度带对金矿化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雪峰山地区变质核杂岩与沃溪金矿
侯光久, 索书田, 魏启荣, 郑贵洲
1998, 4(1): 58-62.
摘要 (324) PDF (240KB)(6)
摘要:
笔者通过对雪峰山地区变质核杂岩的发现和研究,认为它与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具有独特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文中还以沃溪金矿为例,讨论了变质核杂岩对脉金矿床的控制作用。
湘西雪峰山中段金矿区主要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
朱大岗, 孟宪刚, 王建平, 田晓娟, 刘湘勤, 赵建光
1998, 4(1): 63-71.
摘要 (434) PDF (384KB)(12)
摘要:
本文论述了雪峰山中段金矿区基本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着重指出,NE向韧-脆性剪切带是该区主要的导矿构造,而NW向断裂带则为本区主要的容矿构造。现已探明的金矿体也均沿此方向展布。
矿物中元素迁移变化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陈柏林, 董法先, 李中坚
1998, 4(1): 72-77.
摘要 (284) PDF (262KB)(6)
摘要:
实验证实,岩块在高温高压受力变形后,其矿物中的元素将发生迁移和变化,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矿物中的不同元素或相同元素在不同矿物中具有不同的迁移和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说明,就许多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而言,构造及构造变形不仅为成矿热液的运移、沉淀提供场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能促使成矿元素的活化、分异甚至富集。
郯庐断裂带地温场研究
白嘉启, 王小凤, 冯向阳
1998, 4(1): 78-88.
摘要 (236) PDF (466KB)(12)
摘要:
笔者根据郯庐断裂带两侧(东经115°-121°、北纬30°-40°)117个热流数据,绘制了该区热流值平面图,并从断裂带两侧热流值的分布及高、中、低热流值频度分布特点,得出该断裂带中、南段(鲁西、皖北地区)热流值在50-80mW/m2范围内的频度最高,总平均值为67.67mW/m2,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值(63mW/m2),也比中国大陆平均值(66mW/m2)略为偏高。沿断裂带存在一条明显的热流梯度递变带,东侧平均热流值(67.78mW/m2)明显高于西侧平均值(55.35mW/m2)。3条热流值剖面图显示由西向东穿过断裂带热流值有台阶、折线及跳跃型上升特点。笔者认为,这种东高西低的形貌反映了郯庐断裂带东、西侧地壳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与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量反映的东侧下地壳存在低速低阻层及莫霍面位置偏高相一致。
塔北油区岩石声发射全过程曲线类型及特征
邵兆刚, 丁原辰
1998, 4(1): 89-96.
摘要 (161) PDF (305KB)(8)
摘要:
本文讨论了岩石试样在加载全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不同岩石声发射全过程曲线的分类以及类型的确定方法;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油区井下和地表试样进行了统计、分类,确定出该油区泥岩、砂岩声发射全过程曲线存在Ⅰ、Ⅲ两种类型;白云岩、灰岩、玄武岩声发射全过程曲线具有Ⅰ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