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24卷  第2期

构造体系与构造地质
大陆逃逸构造研究现状
张宇, 施炜
2018, 24(2): 145-156.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16
摘要 (354) HTML (94) PDF (2333KB)(39)
摘要:
大陆逃逸构造是陆内构造变形主要方式之一,系统总结分析逃逸构造形成机制,对建立大陆构造模式、认识大陆构造变形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目前发现的大陆逃逸构造,总结并提出了其力学机制、构造模型以及研究方法。大陆逃逸构造是板块碰撞后期在共轭的"Ⅴ"字形构造控制下发展而来的重要构造形式,协调了构造应力机制的转变。在力学机制方面,逃逸构造"Ⅴ"字型断裂带符合PGS模型(paired general-shear model)和先存构造活动性准则,该准则是基于库伦—摩尔准则和摩擦滑动律的扩展;构造模型方面,侧向逃逸和斜向挤出模式是逃逸构造的基本模型;研究方法方面,构造解析仍然是建立逃逸构造的基本方法,利用构造模拟进一步再现其变形过程与动力学机制是其必要的研究方法。
地应力与地球动力学
公元600年秦陇地震发震构造分析及考证研究
王师迪, 师亚芹, 任凤文
2018, 24(2): 157-168.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17
摘要 (170) HTML (68) PDF (10641KB)(14)
摘要:
据史料记载,公元600年秦陇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关于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震中烈度和发震构造长期存在争议。根据在陇县固关一带发现的地震崩塌体,同时结合史料考证、卫星影像判读、野外调查、探槽开挖、年龄测试等手段,研究认为:公元600年秦陇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六盘山东麓断裂南段固关段;秦陇地震震中在陇县固关镇一带,震级为6$ {}^{3}\!\!\diagup\!\!{}_{4}\; $级,震中烈度为Ⅸ度。该地震的研究对于六盘山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和青藏块体北东向扩展的动力学过程理解有重要意义。
中西非裂谷系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张庆莲, 侯贵廷, 潘校华
2018, 24(2): 169-176.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18
摘要 (207) HTML (68) PDF (2692KB)(21)
摘要:
中西非裂谷系是沿中非剪切带及邻区发育的一系列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其成因机理一直存在争议。中西非裂谷系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其中在早白垩世进入强烈断陷期,是盆地形成的重要阶段。以早白垩世中西非裂谷系的地质背景为基础,运用弹性力学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应力场和应变场的分析,为中西非裂谷系形成的力学机制提供依据。模拟结果表明,早白垩世非洲大陆内部走滑和伸展作用并存,中非剪切带不是所谓的"转换断层",而是与中西非裂谷系同时形成和发育的构造。中西非裂谷系是在中新生代泛大陆裂解时期,非洲板块绕西北非地块逆时针旋转,非洲内部不同地块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由于伸展和走滑的差异作用形成和发育的。
矿田构造与成矿研究
东天山天宇镍矿床控矿构造初步研究
陈柏林, 董法先, 李松彬, 陈正乐, 韩凤彬
2018, 24(2): 177-187.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19
摘要 (146) HTML (67) PDF (4583KB)(13)
摘要:
天宇铜镍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之中天山地块东南缘,铜镍矿床主要受康古尔断裂和雅满苏断裂控制。矿区及外围主要出露中元古界的一套中、深变质岩系,次为上古生界一套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以北东东向为特征,白虎关复背斜是区内一级褶皱构造,砂泉子断裂(雅满苏断裂在区内的部分)是区内一级断裂构造;片麻岩及变形花岗岩中各种片麻状与眼球状构造非常发育,反映遭受了区域性韧性变形。详细的地表地质与坑道调查显示,矿区内以断裂构造为特征,主要有北东向断裂和近南北(北北东)向断裂,其中一部分北东向断裂控制含镍矿超基性岩体的侵位和展布,继而控制镍矿体的分布;近南北(北北东)向断裂主要为成矿后断裂,对含矿超基性岩体及镍矿起左行断错和破坏作用。但是在天宇镍矿区断错有限,主矿体比较完整,没有被明显断错。在1350 m采矿中段镍矿体的突然尖灭不是南北向断裂断错造成的,而是含矿超基性岩体内镍矿化不均匀的自然尖灭结果。此研究成果对于东天山地区乃至国内同类型铜镍矿床的构造控矿作用分析、矿山采矿工程部署等具有重要的启示。
青海东昆仑西藏大沟金矿床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及其成矿意义
李金超, 孔会磊, 栗亚芝, 国显正, 南卡俄吾, 王贤孝, 贾群子, 张斌, 姚学钢
2018, 24(2): 188-198.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20
摘要 (201) HTML (128) PDF (3833KB)(7)
摘要:
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对位于东昆仑地区巴颜喀拉成矿带的西藏大沟金矿床进行研究,首次获得与成矿有密切关系的花岗闪长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25.0±1.2)Ma,厘定为晚三叠世;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K)、轻稀土元素和Pb,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显示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的右倾式稀土配分型式。结合东昆仑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及金矿成矿年代学资料分析认为,西藏大沟金矿床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换阶段,西藏大沟金矿床成矿时间应介于225.0~218.6 Ma,属晚三叠世。
闽西南马坑式铁矿成矿结构面特征及找矿意义
王森, 张达, 吴淦国, 易锦俊, 李兴俭, 宇腾达, 白昱, 高孝巧
2018, 24(2): 199-211.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21
摘要 (250) HTML (182) PDF (3802KB)(14)
摘要:
马坑式铁矿位于闽西南晚古生代坳陷盆地内,是福建省境内最主要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受岩性界面及构造结构面控制,尤以硅钙面控矿作用显著。马坑式铁矿主矿体定位于林地组(C1l)石英砂岩与经畲—栖霞组(C2j—P2q)碳酸盐岩的岩性界面(硅钙面)。通过对马坑式铁矿硅钙面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划分了五类主要的成矿结构面类型:林地组与经畲组—栖霞组、经畲组—栖霞组与文笔山组、经畲—栖霞组内部碎屑岩与灰岩、经畲组—栖霞组与花岗岩类以及推覆(滑脱)界面。研究认为马坑式铁矿主矿体受不同的物理化学岩性界面(硅钙面)控制,这种界面在构造活动及流体参与过程中容易形成扩容空间,构成成矿地球化学障,有利于成矿物质的沉淀富集。在以上认识基础上,建立了以硅钙面为主要成矿作用标志的马坑式铁矿成矿模式,认为运用硅钙面控矿理论指导闽西南地区找矿预测的具有重要的找矿指导意义。
油气地质
川中南部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成因研究
赵娟, 曾德铭, 梁锋, 范玲, 侯甫, 宋林珂, 王家树, 滕怡葳
2018, 24(2): 212-219.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22
摘要 (167) HTML (94) PDF (3096KB)(11)
摘要:
川中南部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在钻探中发现栖二段细—中晶白云岩是良好的储层,并且多口井获得工业气流,展示出一定勘探潜力。为进一步预测川中南部地区白云岩的储层分布特征,加快研究区下一步勘探开发,应用储层岩性特征识别、碳氧同位素、包裹体测温、阴极发光以及稀土元素分析研究白云岩储层成因,结果表明栖霞组白云岩无石膏或其他蒸发盐岩伴生,储集岩以细—中晶白云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主要分布于栖二段;栖霞组白云岩C、O同位素测试δ13C为4.03‰~4.77‰、古盐度为131.74~133.39,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0~180℃,阴极发光较弱,基质白云岩发紫红色光,溶洞充填马鞍状白云岩不发光;稀土元素的轻稀土和重稀土分布趋势一致,保持了原岩的稀土配分趋势;综合分析认为栖二段白云岩为埋藏成因,其中裂缝和溶洞充填的马鞍状白云岩为热液成因。
济阳坳陷孤岛与埕岛潜山油气差异富集原因分析
赵凯, 蒋有录, 刘华, 胡洪瑾, 徐昊清
2018, 24(2): 220-228.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23
摘要 (191) HTML (107) PDF (4140KB)(10)
摘要:
济阳坳陷孤岛潜山和埕岛潜山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悬殊,目前原因尚不清楚。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烃源岩有机地化、储盖层物性等特征,对孤岛、埕岛潜山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对比并剖析造成油气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孤岛潜山和埕岛潜山被多个生烃洼陷所环绕,两者均具有充足的油源;孤岛潜山溶蚀孔洞、裂缝发育差,导致油气向潜山内部充注效率低;而埕岛潜山溶蚀孔、洞、缝发育好,油气向潜山内部充注效率高,故潜山储层特征差异是导致两潜山油气差异富集的主要原因;孤岛潜山东营组遭受剥蚀,潜山顶部风化壳储层与馆陶组下段砂体直接接触,潜山风化壳圈闭缺少有效遮挡条件,导致潜山油气可以在剥蚀处进入馆陶组,缺失了潜山成藏的保存条件,与之相比,埕岛潜山发育良好盖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遮挡条件,保障了规模性潜山油气藏的形成。
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
滑坡灾害InSAR应急排查技术方法研究
刘星洪, 姚鑫, 周振凯, 李凌婧, 姚佳明
2018, 24(2): 229-237.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24
摘要 (334) HTML (133) PDF (5663KB)(40)
摘要:
研究探索了一条以InSAR变形为主,辅助光学遥感、地貌和地质条件特征,进行活动性滑坡快速排查的技术方法,并以四川省雷波县域为例进行了实验。应用4种SAR数据(PALSAR-1升轨、Sentinel-1 A/B升、降轨和PALSAR-2降轨数据)进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处理,共解译活动性地质灾害163处,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规律,获得了几点认识:(1)InSAR技术能够追溯滑坡长期微小变形,从而实现活动性滑坡的有效识别;(2)多时段、多角度和多分辨率SAR数据的综合使用,可以有效克服滑坡观测的阴影叠掩、失相干等问题,提高滑坡(尤其是高位滑坡)识别的效果、效率和时效性;(3)与地面调查结果比较,InSAR识别的滑坡更全面、规模更准确,对高位滑坡和集中分布滑坡识别更有效,可以作为现今地质灾害排查的重要手段之一;(4)雷波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及美姑河沿岸,北向坡和30°~40°坡度是地质灾害高发区,除寒武系、奥陶—志留系地层发生地质灾害比例较高,其它各地层总体分布较均一。
地裂缝与斜交地铁隧道动力响应数值分析
刘蕾, 刘雪玲, 周金喜
2018, 24(2): 238-243.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25
摘要 (172) HTML (73) PDF (2706KB)(6)
摘要:
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马蹄形地铁隧道与地裂缝呈60°斜交的计算模型研究地铁运行引起的地裂缝附近地层的振动响应。计算结果表明:隧道附近的土体振动较强烈,距离隧道越远,土体的加速度幅值越小;振动响应较强烈的区域,沿隧道纵向约为120 m,沿竖直方向为隧道下方15 m,与隧道纵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为隧道左右20 m范围;振动在与隧道纵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传播时,无地裂缝地带在隧道两侧均匀衰减,地裂缝地带在有地裂缝的一侧振动衰减较快,说明地裂缝对地铁振动在地层中的传播有较强的阻隔作用;地裂缝附近隧道下方土层的振动要比上部土层强烈,传至地表的振动加速度基本衰减为零。
侧扫声纳在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地壳稳定性调查中的应用
李振, 彭华, 姜景捷, 孙尧
2018, 24(2): 244-252.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26
摘要 (180) HTML (138) PDF (4694KB)(15)
摘要:
为开展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地壳稳定性评价,利用Sonar Beam S-150D侧扫声纳系统在琼州海峡海底开展了地形地貌调查,获得了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的侧扫声纳影像。通过数据分析、图像判读,分析了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可能的危害。在琼州海峡海底发现软土、活动沙波、岸坡及活动构造等微地貌单元,跨海通道工程施工、运行阶段都将遭受相关地质灾害的危害。这些资料和分析为跨海通道工程地壳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工程规划线路优选、建设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表明侧扫声纳技术可应用于海底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工作中。
第四纪与环境地质
河套盆地北部344 ka以来沉积环境演化
蔡茂堂, 叶培盛, 杨星辰, 张绪教, 李成路, 周维, 卢晶, 王涛
2018, 24(2): 253-262.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27
摘要 (249) HTML (105) PDF (3434KB)(13)
摘要:
通过对河套盆地北部获取的377 m钻孔岩芯进行沉积相及粒度特征分析,并结合多种测年手段,揭示了河套盆地北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根据粒度参数特征变化把钻孔划分为6个沉积环境阶段:344~326 ka为滨湖相沉积环境;326~165 ka为半深湖相沉积环境;165~130 ka为滨湖三角洲相沉积环境;130~100 ka为浅湖相沉积环境;100~10 ka为滨湖—河流相沉积环境;10 ka~今为河漫滩相沉积环境。河套盆地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期间存在统一的古大湖,晚更新世以后古大湖分解并消失。
面向对象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遥感信息提取研究——以贵州省大方地区为例
周迪, 倪忠云, 杨振宇
2018, 24(2): 263-273.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28
摘要 (141) HTML (42) PDF (4942KB)(11)
摘要:
针对现有基于像素的监督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在地质环境复杂、地形起伏较大、阴影明显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难以满足石漠化信息提取精度要求的问题,采用基于纹理特征数据和地形数据辅助面向对象方法进行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信息的提取。该方法首先依据石漠化分布在TM/ETM+影像面积大小不均匀的特征,利用纹理和地形因子计算最优分割参数进行多尺度分割;然后根据植被覆盖率、岩石裸露率以及坡度因子构建石漠化分级指标;最后参照石漠化分级标准、光谱信息以及纹理特征等建立的分类规则提取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信息。选取贵州省石漠化严重的大方县时序TM/ETM+影像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试验,结果表明:与基于像素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相比,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复杂地形导致石漠化信息提取结果"椒盐化"现象,提取精度明显优于基于像素的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划分的讨论
杨州, 王书兵, 蒋复初, 王喜生, 傅建利
2018, 24(2): 274-282.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29
摘要 (258) HTML (196) PDF (5320KB)(11)
摘要:
地层时代和地层划分研究一直是基础性、先导性工作,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材料的丰富,地层划分不断被重新认识。黄土地层时代和划分主要依靠OSL、14C、古地磁和磁化率的对比。中原邙山因发育巨厚的马兰黄土而闻名中外,但地层划分却出现了不同的认识。早期对赵下峪剖面的研究认为L1层厚98 m,并发育L1SS1弱古土壤层;剖面底部出露最老地层为S10层。后来的观点把早期的L1层划分为L1、S1、L2层,剖面底部出露最老地层为S11层。通过对B/M界线进行详细的古地磁研究,剖面上部补充年代测试样品,结合已有测年结果,分析认为早期对L1的划分和对剖面最老地层的确认是正确的,但B/M界线位置划分有误;而后期的研究对B/M界线位置的划分是正确的,但把底部最老地层划分为S11是不当的,同时把马兰黄土中弱古土壤层L1SS1划分为S1也是不合适的。地层对比表明,邙山黄土发育了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B/M界线位于L8下部。
宁夏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地层时代重新厘定及意义
崔加伟, 李振宏, 刘锋, 董晓朋, 黄婷, 赵杨
2018, 24(2): 283-292.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8.24.02.030
摘要 (215) HTML (102) PDF (4385KB)(9)
摘要:
以沉积旋回划分为基础,采用光释光和碳十四测年技术手段,将宁夏红寺堡盆地上更新统地层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与厘定。研究结果将红寺堡盆地原定为萨拉乌苏组的湖相沉积解体为上下两套,下部湖相沉积即为传统意义上的萨拉乌苏组,上部湖相沉积结合区域地层对比结果将其重新划归为水洞沟组,总体上反映了晚更新世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的两期重要的古大湖事件。在深海大洋氧同位素曲线上这两期古大湖事件分别相当于MIS3与MIS5段,代表了区域上两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也与该时期全球古气候环境的变迁基本一致。同时,在这两期古大湖发育期间,存在一期重要的构造隆升事件,表现为两套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不整合接触,可能是青藏高原晚更新世强烈隆升的响应。因此,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湖相沉积层开展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对其地层时代进行重新划分与厘定,对于研究晚更新世古大湖形成与演化、古气候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封二
2018年《地质力学学报》栏目调整及稿约
2018, 24(2): 293-293.
摘要 (111) PDF (11320KB)(2)
摘要:
封三
“第一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在昆明顺利召开
张波, 张会平, 陈思雨
2018, 24(2): 294-294.
摘要 (89) PDF (16409KB)(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