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9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北京西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地质旅行路线指南(T204)
吴锡浩, 蒋复初, 徐和聆, 肖华国
2003, 9(4): 289-302.
摘要 (174) PDF (1548KB)(8)
摘要:
北京西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考察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自8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对有关冰川现象提出了异议,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有关现象可用冰缘气候下的雪蚀作用和寒冻泥石流作用给予解释。本路线介绍了可判识北京西山是否发育第四纪冰川关键的模式口冰溜面、管坨岭冰碛层、太平庄冰碛层、鲁家滩冰水沉积和大富庄冰碛层等五处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古冰川宏观和微观特征。
中国大陆多年冻土线空间分布基本特征
蒋复初, 吴锡浩, 王书兵, 赵志中, 傅建利
2003, 9(4): 303-312.
摘要 (152) PDF (357KB)(12)
摘要:
本文主要根据多年冻土与气候参数的相关关系,结合现代多年冻土分布,依据我国104个气候台站的气象数据,计算出年平均温度、年较差和多年冻土线理论海拔高度,研究我国多年冻土线空间分布特征。中国大陆多年冻土线高程明显受高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控制,自北向南海拔高度逐渐增大。东部地区的多年冻土线高程从东北的<1200m,至海口附近增到5700m;西北地区的多年冻土高程从阿尔泰山的2600m,至昆仑山增至4500m左右,要比东部同纬度的冻土线高出1400~800m;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线高程基本上稳定在4500~5000m.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了中国现代气候多年冻土线与气候雪线之间的关系。
太行山隆起南段新构造变形过程研究
张岳桥, 杨农, 马寅生
2003, 9(4): 313-329.
摘要 (234) PDF (1340KB)(21)
摘要:
基于TM遥感影像解译和断裂滑动矢量资料的野外观测,结合年轻地质体热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分析,重点描述了太行山隆起南段构造地貌特征,划分了新构造变形阶段,确定了新构造应力场及其转换历史。研究表明,新近纪以来,太行山南段经历了两期重要的引张变形时期。中新世中晚期,伴随华北地区广泛的基性火山喷溢活动,太行山南段受近NE-SW向引张应力作用,构造变形集中在南段东缘和南缘断裂带上。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时期,强烈的NW-SE向地壳引张导致太行山隆起南段夷平地貌的解体和地堑盆地的形成。自中晚更新世以来,太行山南缘断裂带成为新构造变形的主要边界带。断面滑动矢量分析和山前年轻冲积扇体和小冲沟沿断裂错移特征分析,表明太行山南缘断裂带是一条斜张左旋走滑边界断裂带,引张方向为NW-SE至NNW-SSE.从区域大地构造角度,中新世中国东部NE-SW向拉伸作用与东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仲导致的弧后扩张动力过程有关;而上新世以来新构造变形是与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及其向东构造挤出作用有关。
太白山佛爷池剖面的全新世环境变化信息
崔之久, 唐元新, 李建江, 刘鸿雁, 刘耕年
2003, 9(4): 330-336.
摘要 (225) PDF (219KB)(9)
摘要:
太白山佛爷池海拔3410m,是一个发育在古冰斗中的冰蚀湖。自湖中210cm沉积剖面进行沉积物粒度、孢粉和测年采样分析,表明自8200aBP以来的环境经历了明显的冷暖干湿变化。8200~6800aBP温暖湿润,在7200aBP出现明显增温;6800~5900aBP气候开始波动,大约在6300aBP有一次短暂的变冷,在6000aBP前后出现明显暖期;5900~4800aBP气温下降,大约在5200aBP达到最低,然后气温缓慢回升;4800~2600aBP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大约在3000aBP达到最高;2600~900aBP气候变冷湿,大约1500aBP达到最低;900aBP~现代变好。
黄土地层精确时间标尺的建立——以三门峡黄土地层研究为例
赵志中, 王书兵, 蒋复初, 吴锡浩, 肖华国, 田国强, 刘萪, 薛滨, 王苏民
2003, 9(4): 337-342.
摘要 (213) PDF (199KB)(9)
摘要:
厚度153m的曹村剖面出露了厚145m的完整黄土地层,为L1-L33的连续风尘沉积,为黄土高原东南部三门峡地区黄土地层的代表。建立曹村黄土地层的精确时间标尺,不仅能在千年时间尺度下探讨黄土高原古季风变迁,而且着眼于全球古气候变化开展海陆对比研究。本文对现有的4种时间标尺模式进行了介绍,应用磁化率模式和粒度模式开展了三门峡黄土时间标尺研究,并进行了校验,说明了几种模式建立曹村黄土时间标尺的可行性。
青藏铁路沿线南北向活动构造及对路基工程的影响
易明初, 吴珍汉, 胡道功, 彭华, 刘琦胜, 吴中海
2003, 9(4): 343-354.
摘要 (221) PDF (1110KB)(14)
摘要:
通过地表路线地质观测、不同比例尺的活动构造填图及不同深度的地球物理探测,证实青藏铁路沿线发育近南北向活动构造带,表现为活动断层、地壳形变、第四纪断陷盆地、建造、地震活动、温泉线性分布及比较显著的地球物理异常。青藏铁路沿线近南北构造带现今活动性比较强烈,未来尚有增强趋势,能够诱发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对铁路路基、公路路基和永久建筑产生不同程度的工程危害。
西藏纳木错扎弄淌剖面10000年以来的沉积间断和环境变化记录
朱大岗, 赵希涛, 孟宪刚, 吴中海, 邵兆刚, 冯向阳, 杨朝斌, 王建平
2003, 9(4): 355-362.
摘要 (166) PDF (282KB)(7)
摘要:
通过对西藏纳木错全新统扎弄淌组(Q4lz)地层剖面的沉积特征观察,易溶盐、磁化率、粒度、碳酸盐、孢粉分析和14C年代测定等综合研究表明,扎弄淌组湖相地层沉积物记录了约自10000aBP以来的沉积间断和环境变化信息。资料显示该区自9010~8560aBP以来,气候从偏冷干到偏湿再转变为轻湿;在4870~2350aBP期间,气候从暖湿到温暖湿润,又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转变为较湿润期。表明自全新世以来该区气候在逐渐变干的总趋势的基础上,经历了两次大的气候变化旋回,有过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川西高原岷江上游河流阶地初步研究
杨农, 张岳桥, 孟辉, 张会平
2003, 9(4): 363-370.
摘要 (207) PDF (465KB)(9)
摘要:
基于岷江上游干流阶地地貌的野外观察和阶地沉积物的ESR年代测定,结合前人阶地测年数据,阐述了岷江上游干流晚第四纪阶地的形成过程和河谷下切历史,探讨了阶地演化对岷山和龙门山构造带隆升的响应过程。
第四纪测年研究新进展
孙洪艳, 李志祥, 田明中
2003, 9(4): 371-378.
摘要 (221) PDF (333KB)(11)
摘要:
第四纪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重要位置,需要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测年。第四纪地质学家们改进、发展了许多第四纪的测年方法。文章主要从岩石地层法、生物法、磁性地层法、考古法、放射性定年法等方面讨论了近年第四纪测年的一些研究进展。目前,这些方法的主要进展表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提高,如激光显微探测技术等,使得测年的精度、功效显著提高而样品的用量却有了显著的降低,并且拓展了一些测年的应用领域,如电子自旋法应用于冰碛物的测年,其据测年结果建立的序列可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对比。但要使得测年的可靠性增强,则需要有丰富的地质工作经验,根据所测样品的特征选择恰当的测年方法,且要尽量选择多种适当方法进行对比测年。
控距式磁场线圈和检验标位系统的研制及科学意义
张瑞丰, 张景鑫
2003, 9(4): 379-382.
摘要 (101) PDF (187KB)(5)
摘要:
迄今为止使用的磁场线圈间距全为固定式,而环境又几乎全有较大的磁场梯度。因此理论上设计的均匀性、正交性等随着时空或相辅条件变化而变化时,就不能实施监测和校正。该系统的研制使线圈间距由固定变成相对均位调控或不对称调控,可确实补偿客观存在的磁场梯度。从而提高了监测精度,也有效地解决了磁场梯度的校正问题,填补了国内这一应用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