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7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似新华夏式伸展盆海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力学机制
丘元禧
2001, 7(1): 1-8.
摘要 (145) PDF (309KB)(6)
摘要:
晚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发育一系列NNE、NE乃至NEE向(与纬向构造联合)的巨型右行张扭性断陷(地堑、半地堑)在平面上组成平行雁列的多字型构造,其深部发育同走向的上地幔隆起和基底拆离,地表常出现变质核杂岩和大型低缓倾角的伸展剥离断层,它主要是东亚及西太平洋大陆边缘陆缘扩张的产物,其地球动力学过程为晚燕山期以来的后造山期的大陆隆升和水平侧向伸展以及晚白垩世末一早第三纪、45Ma以来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碰撞效应。
广西凤凰山银矿区构造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应变场分析
黄继钧
2001, 7(1): 9-21.
摘要 (218) PDF (361KB)(28)
摘要:
广西凤凰山银矿位于广西西大明山复式背斜北部次级小明山背斜北翼内近东西走向的断裂破碎带中。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断层以WNW-EW向、NW向两组为主,其次为NE向,偶见SN向。矿区内节理发育,按走向可分为6组。矿区曾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和海西-印支运动两次SN向挤压、印支-燕山运动NW-SE向挤压、喜马拉雅运动NE-SW向挤压和近EW向挤压作用。
粤西推覆构造系统对金银及多金属矿床的控制
朱大岗, 孟宪刚, 彭少梅, 冯向阳, 邵兆刚, 王建平
2001, 7(1): 22-32.
摘要 (171) PDF (428KB)(8)
摘要:
粤西推覆构造系统主要形成于海西-印支期,构造型式属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扩展方式为前展式,外来系统为前震旦系、震旦系和塞武系,原地系统为泥盆系、石炭系,次级逆冲断裂带多为上陡下缓的犁状形态。在横剖面上推覆构造系统中的构造带组合较齐全,且不同的构造带、构造部位成矿和控矿的作用不同,可分为:①断坪滑覆带中的矿床——新榕锰矿及银铅矿化;②推覆隆起韧性剪切带中的矿床——河台金矿;③断坡突起韧性剪切带中的矿床——大沟谷金矿;④推覆褶皱-冲断带中的矿床——大降坪硫铁矿;⑤盆内褶断带中的矿床——石径金矿;⑥前缘剥离拉伸带中的矿床——长坑金银矿;这些不同类型的矿床所具有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表明除地层岩性外推覆构造系统对该区金银及多金属矿的成矿和控矿作用。
雅克拉——轮台地区变形特征及控油作用研究
周新桂, 孙宝珊, 徐宏节, 段铁军, 余晓宇
2001, 7(1): 33-40.
摘要 (148) PDF (308KB)(7)
摘要:
本文阐述了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轮台地区构造变形规律、变形特征和变形演化史,指出雅克拉-轮台变形带控油的因素主要有:长期发育的古隆起、断裂的多期活动、不整合面的叠置发育、有利的控油构造样式及控油因素的空间合理配置、构造活动史与油气移聚史合理匹配和优良的储盖组合,其中古隆起、断裂及不整合面三者乃是形成油气田的重要因素。此外,还详细论述了该区负反转构造控油的特点和弧形断裂控油的机理,并提出了近期勘探的首选目标。
有效压力对低渗透多孔介质孔隙度、渗透率的影响
刘建军, 刘先贵
2001, 7(1): 41-44.
摘要 (281) PDF (129KB)(12)
摘要:
以低渗透多孔介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得出孔隙度、渗透率随有效压力变化曲线。研究表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中渗流时,流固耦合效应十分显著。这是因为低渗透多孔介质的孔隙很小,而孔隙度的微小变化,都会对渗透率产生大的影响,因此低渗透介质随有效应力的变化十分明显。由于流固耦合效应的存在,在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中,不宜采用降压开采,进行油藏数值模拟时,也应进行油藏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山西沁水盆地中、南部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
傅雪海, 秦勇, 李贵中, 李田忠, 胡超
2001, 7(1): 45-52.
摘要 (149) PDF (259KB)(13)
摘要:
通过对山西沁水盆地中、南部井下煤层宏观裂隙的观测和统计,将其按大小和形态特征划分为4级,并在扫描电镜下对显微裂隙进行了系统描述和测量。在分析渗透率与地应力、埋深、裂隙、储层压力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影响本区煤储层渗透率的主控因素是地应力和埋深,在埋深相似的条件下,其他因素对渗透率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岩石试样的强度准则及内摩擦系数
尤明庆, 华安增
2001, 7(1): 53-60.
摘要 (281) PDF (273KB)(16)
摘要:
岩石是一种非均质材料并含有各种缺陷,利用岩样的应力应交全程曲线可以确定理想强度,在排除岩样缺陷后讨论峰值强度与围压的关系,即强度准则。通过岩样剪切破坏后保持轴向变形恒定降低围压试验,可以确定岩样由摩擦力维持的承载能力随围压的变化关系。比较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随围压变化关系的异同,可以研究岩样屈服过程中内摩擦系数的变化情况,以及内摩擦力对岩样变形特性的影响。粉砂岩试样在峰值应方时内摩擦系数已经达到最大值,峰后只是粘结力或者说是材料强度的降低过程,围压对变形没有明显影响。大理岩试样屈服过程中内摩擦系数不断增加,而内摩擦力的增加量与围压有关,高围压时只有材料强度完全丧失之后,由内摩擦力达到岩样的承载极限。内摩擦力系数随屈服过程增大,是岩石由脆性转交为廷性的根本原因。
黑龙江荒沟蓄能电站枢纽区地应力测量与研究
吴满路, 廖椿庭
2001, 7(1): 61-68.
摘要 (200) PDF (251KB)(9)
摘要:
本文介绍了黑龙江荒沟抽水蓄能电站空心包体应力计地应力实测结果,对该区应力作用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地下厂房区4个测点测量结果进行综合计算,得出最大主应力近于水平,应力量值为9.6MPa,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78。W。这与该区新构造调查所表征的现今区域应力场比较吻合,同时也与中国东北部地区构造应力场具有一致性。
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的实用性研究
陈群策, 李方全, 毛吉震
2001, 7(1): 69-78.
摘要 (161) PDF (310KB)(27)
摘要:
采用最小主应力破坏准则,建立理论模型,是利用水压致裂方法进行三维地应力测量的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在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侧重于实际测试,并详细研究了岩石泊松比以及观测数据的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据此论证了该方法用于三维地应力测量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
马寅生
2001, 7(1): 79-91.
摘要 (193) PDF (458KB)(11)
摘要:
笔者通过分析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的前中生代构造背景和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认为,该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在前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图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克拉通内(陆内或板内)盆山构造与挤压构造的交替演化过程,经历了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晚侏罗世、白垩纪、新生代5个盆山构造演化阶段和中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末和白垩纪末、老第三纪末5期挤压作用。每次挤压作用都使得早期盆地萎缩或消亡,造成早期盆地反转。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和新生代三个阶段的伸展作用形成中-晚侏罗世断陷盆地、白垩纪断陷盆地和新生代裂谷盆地。在这一构造演化过程中,挤压作用和伸展作用交替出现,挤压构造和伸展构造间互发育。
时间对大理岩凯塞效应的影响
樊运晓
2001, 7(1): 92-96.
摘要 (197) PDF (195KB)(10)
摘要:
岩石的凯塞效应具有记忆历史最大应力和应变的能力,但时隔两月对大理岩样品进行再加载试验表明,尽管大理岩仍有凯塞效应出现,但凯塞效应记忆先前应力和先前应变的准确程度不高。笔者认为岩石声发射产生的原因在于其内部存在的裂纹,岩石凯塞效应的机理则在于对其先前损伤的记忆。按照笔者确定的损伤因子,凯塞效应具有记忆先前损伤的能力,时隔两个月对大理岩样品进行再加载试验,凯塞效应记忆先前损伤的准确程度仅损失3%。文章从时间因素证明了凯塞效应的机理在于对先前损伤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