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6年  第2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继往开来 发展地质力学
吴淦国
1996, 2(1): 1-5.
摘要 (107) PDF (432KB)(22)
摘要:
伴随着地质学、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进步而诞生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在李四光教授的倡导下,在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个世纪的形成和发展。今天,在庆祝由李四光创建的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深感有必要探讨一下地质力学的未来发展。
新近系-第四系界面撞击事件研究的新进展
吴锡浩, 徐和聆, 邓寄温, 蒋复初, 马配学, 马淑兰, 孙东怀, 祝一志, 李春来, 殷伟德, 肖华国, 孔屏
1996, 2(1): 8-16.
摘要 (202) PDF (582KB)(18)
摘要:
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南缘的段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Ga/M边界(2.48MaBP)上下地层中5种微颗粒和土样微量元素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下更新统午城组黄土底部记录着两次撞击事件的信息。较早的一次记录于L38中,年代为2.53-2.48MaBP,以多种撞击成因或与之有关的微颗粒为标志,且有丰度为58.3×10-12g/g的Ir异常和14.3×10-9g/g的Au异常给与确证。这是一次真正的N/Q界面撞击事件,在气候地层上与从上新统红粘土向更新统黄土的过渡相一致,在磁性地层上与从高斯正极性向松山反极性的转变相联系。较晚的一次记录于S37中,年代为2.43-2.42MaBP,在多种微颗粒标志中,还包括含有Ir异常分别为3.89×10-6g/g的宇宙尘和2.15×10-8g/g的生物球粒。文中用综合成因模式解释了不同特性的撞击记录共存的现象,并指出中国黄土在天文地质研究方面尚蕴藏着大量信息。
青藏高原的隆升缩短及其粘弹性形变分析
武红岭, 王薇, 王连捷, 张利容, 崔军文
1996, 2(1): 17-24.
摘要 (170) PDF (562KB)(23)
摘要:
本文依据新生代以来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发生的强烈的构造形变特征,用二维粘弹性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估算了在印度板块向北推挤欧亚大陆的动力条件下,高原各构造单元的形变速率以及由此推算出40Ma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量和缩短量。反演了各地体岩石力学参数,特别是有效粘性系数η的数量级。认识到物性参数对构造应力场和形变速率的极重要的影响作用。阐明了除了动力机制和边界条件外,岩石圈各圈层材料力学性质的不均一是造成位移场、应力场和形变速率的差异,从而引起各种复杂地质构造现象的基本因素之一。
地质力学在矿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刘迅
1996, 2(1): 25-33.
摘要 (122) PDF (684KB)(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地质力学在矿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和进展,内容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一)构造动力作用下岩石矿物形变相变与元素聚散的关系;(二)构造动力成岩成矿;(三)同成矿构造体系及其控岩控矿作用;(四)构造体系控岩控矿规律;(五)构造地球化学;(六)构造应力场控矿规律及模拟实验;(七)控矿构造模式;(八)成矿预测。实践证明,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在矿田构造中有所创新和发展,在许多应用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显示出地质力学在矿田构造研究中的旺盛生命力。
青海都兰地区控矿构造特征研究
周显强, 宋友贵, 邓军, 陈正乐
1996, 2(1): 34-41.
摘要 (133) PDF (817KB)(32)
摘要:
本文应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划分了青海都兰地区构造体系,讨论了其成生发展和演化历史。指出区域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和西域系是成矿前构造体系。本区主要的控矿构造体系是青藏歹字型(头部外围褶带)和河西系,并确定了主要控矿构造型式。文中还讨论了构造体系对区内沉积建造、岩浆建造,矿产分布规律的多级控制作用和构造体系复合的控矿作用。
铜陵地区构造变形系统复合时序及复合效应分析
刘文灿, 李东旭, 高德臻
1996, 2(1): 42-48.
摘要 (193) PDF (560KB)(20)
摘要:
本文运用构造复合系统分析方法,在划分构造变形系统、分析构造变形系统复合时序的基础上,对安徽铜陵内生金属矿区构造变形系统复合效应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该区构造变形历史及构造应力场的更迭,较详细地阐明了该区构造变形系统的复合关系、复合方式及复合效应。这项研究对探讨本区成矿规律及隐伏矿床预测有重要意义。
崇安-石城构造带中段韧性变形特征
陈柏林, 蔡本俊, 林仟同, 陈建国
1996, 2(1): 49-54.
摘要 (138) PDF (433KB)(25)
摘要:
崇安-石城构造带中段除了大规模脆性破碎和低温石英脉外,还表现为明显的早期韧性变形特征,油岭-盐隘韧性断裂是其表现之一。该断裂具有典型糜棱岩组合、S-C组构、a线理及石英光轴S+Z型组构,运动指向上层由NW向SE,应变测量表明最大剪应变为1.16-3.46,剪切总位移可达1.9km,变形差应力为60-90MPa。油岭-盐隘韧性断裂是一条成生于中温(400-500℃),较高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变形带。
鄂西清江中游半峡背斜变形结构及其工程意义
吴树仁, 徐瑞春, 梅应堂, 简文星, 刘志忠
1996, 2(1): 55-61.
摘要 (138) PDF (866KB)(21)
摘要:
本文在概要介绍湖北西部清江中游大型水利枢纽水布垭、半峡两比选坝址场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从几何要素、层间褶皱、轴面劈理和派生断层等方面解析半峡背斜的变形结构特征,进而探讨半峡背斜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对两坝址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为两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对比分析开拓新思路。
引黄隧洞地应力测量
王连捷, 丁原辰, 刘琦胜, 邵兆刚, 谭成轩, 王薇, 陈贵忠
1996, 2(1): 62-69.
摘要 (170) PDF (494KB)(22)
摘要:
本文应用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法和声发射法,在山西太原引黄工程的两个钻孔中进行了地应力测量,得到了可靠的数据,为隧洞设计提供了依据。文章首先对水压致裂测量方法进行了介绍,然后给出了测量结果。并对隧洞断面的设计和岩爆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岩爆发生的准则指出,若隧洞走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平行,且选择适当断面,将减小岩爆发生的可能性。
引黄工程AE法与水压法地应力测量对比
丁原辰, 邵兆刚
1996, 2(1): 70-76.
摘要 (190) PDF (445KB)(22)
摘要:
本文在说明AE(声发射)法在引黄工程地应力测量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之后,简要介绍了AE估测法和估测结果,并与水压致裂法测量结果相对比,给出测量结果的评价性结论是两法测量结果近乎一致。AE法估计500m深度最大主应力值为26.7MPa。
燕山地区印支期构造应力场的计算分析
陈正乐, 杨农, 陈宣华
1996, 2(1): 77-82.
摘要 (169) PDF (368KB)(22)
摘要:
在区域构造解析的基础上,作者建立起燕山地区印支期古构造应力场,并利用有限元迭代法进行了构造应力场的数学模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华北地台本溪组,太原组火山事件沉积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
钟蓉, 孙善平, 付泽明
1996, 2(1): 83-91.
摘要 (250) PDF (1227KB)(28)
摘要:
作者对华北地台24个煤田及煤矿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本溪组及太原组中共发现6期12次火山事件层。这些火山事件沉积遍及全区,主要为凝灰岩、沉凝灰岩及凝灰质沉积岩,它们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规律。火山碎屑可能来自华北地台以北及以南若干不同的火山源,而岩浆可能来自下地壳。
古地磁研究工作的回顾
马醒华
1996, 2(1): 92-94.
摘要 (86) PDF (276KB)(21)
摘要:
在本世纪40-50年代古地磁学科创立之初,李四光教授就敏锐地预见到,新兴的古地磁方法在研究地壳运动问题时可能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