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1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继承和发展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
赵文津
2005, 11(2): 97-109.
摘要 (175) PDF (373KB)(13)
摘要:
本文对李四光先生的地震预报思想做了较全面的阐述,强调了李四光提出走自己的路,开展地应力观测研究与活动构造体系调查的重要意义.结合40年来地震预报有关工作的实践经验,阐明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对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和方法做出新的补充.在继续开展地震预报实践和总结的同时,要加强地震发生机制的研究,并对如何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苏门答腊地震对柴达木地方震的触发作用
马寅生, 史大年, 安美建, 王小凤, 霍光辉, 李国岐, 尹成明, 张西娟, 施炜, 杜建军
2005, 11(2): 110-116.
摘要 (157) PDF (452KB)(9)
摘要: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发生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地震在4000km外的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狮子沟地震台阵网上有长达1000多秒的明显记录,也触发柴西地区地方震的发震频率在大地震之后一天内提高了10倍.从大地震触发的地方震活动分布来看,触发地震的发震断裂是英雄岭南侧花土沟断裂和红柳泉断裂.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水氡异常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的探讨
李佐唐, 何少林, 刘斌, 殷志刚, 李秋红, 党红
2005, 11(2): 117-128.
摘要 (133) PDF (375KB)(8)
摘要:
将活动断裂与地震前兆现象相结合,运用地质力学观点,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水氡前兆异常的区域特征,如异常本底、异常台项比,初步讨论了前兆异常分布偏离未来震中区的构造动力成因,提供了地震危险性估计、发震地点预报的定量分析指标,这些指标对该区域Ms ≥ 4.1级地震的预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地震相分析在深反射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刘葵, 赵文津
2005, 11(2): 129-134.
摘要 (142) PDF (916KB)(9)
摘要:
作者对INDEPTH项目深所射地震剖面的细致研究发现,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上不仅仅强反射同相轴可以反映地壳深部的结构、构造特征,而且其上的地震相特征在上、中、下地壳也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将地震相分析引入深反射地震勘探的研究中,可以利用地震相特征的差异对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充分解释,为深部工作中的地壳结构、构造特征研究提供更丰富、可靠的资料基础.
云南西北部铁路隧道地应力测试及工程应用
李金锁, 彭华, 崔巍, 马秀敏, 杨绍喜, 廖建设
2005, 11(2): 135-144.
摘要 (213) PDF (452KB)(37)
摘要:
通过地应力测量,确定出工程区隧道围岩现今地壳应力状态,即原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地应力分布特征,结合隧道围岩的力学参数,利用三维有限元对工程隧道区进行了应力场模拟.根据原地应力测量及三维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了工程区地应力的赋存规律和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隧道开挖中发生岩爆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同时为隧道的衬砌设计、断面选择及轴线方位的确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黑龙江黑河西北洪业家推覆剪切构造带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傅俊彧, 于荣文, 宋亚芹, 张金莲
2005, 11(2): 145-152.
摘要 (269) PDF (286KB)(8)
摘要:
黑龙江黑河西北洪业家推覆剪切构造带呈EW向展布于落马湖中间隆起带南侧与罕达气古生代褶皱带北结合部位,据变形强弱划分了北、中、南三个强变形带.宏微观构造观察表明,其剪切运动方向为自北向南的推覆剪切.强应变带内三件不同时代岩石的K-Ar同位素年龄为155~158Ma,表明推覆剪切时代为中侏罗世末.该构造带的发现支持了古亚洲构造域对东北微陆块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中侏罗世的观点.
大别山南缘月山岩体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林慈銮, 刘强, 杨坤光, 马昌前
2005, 11(2): 153-159.
摘要 (125) PDF (514KB)(7)
摘要:
锆石U-Pb年龄表明鄂东月山岩体是一个古老花岗岩经后期重熔并于燕山中期(139Ma)侵入的花岗岩体,角闪石压力计得出侵位深度达24.5km.宏观构造、应变测量和石英C轴组构分析得出,月山岩体在深层侵位过程中受到NW-SE伸展和垂向挤压的区域应力作用.在南大别山分布众多类似岩体,从而表明在燕山中期,由NW-SE向的区域伸展体制控制南大别山的构造发展.
一种利用断裂石香肠恢复岩层原始厚度的方法
徐云峰, 曾佐勋, 吴武军
2005, 11(2): 160-163.
摘要 (126) PDF (156KB)(9)
摘要:
断裂石香肠的形成是能干层不连续变形和韧性层连续变形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湖北铁山麻雀脑产出的断裂石香肠为例,介绍了一种利用断裂石香肠估算岩层有限应变进而恢复其原始厚度的方法.该方法操作非常简便,结果确凿可靠.
氦素定年技术、氦热年代学及其在地质中的应用
杨美伶, 陈宣华
2005, 11(2): 164-171.
摘要 (199) PDF (314KB)(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氦同位素定年技术和氦热年代学,说明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要求,以及其在较小幅度剥露作用研究、古地貌研究和年轻地质体定年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和前景.
西藏纳木错盆地116ka以来沉积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朱大岗, 孟宪刚, 赵希涛, 邵兆刚, 马志邦, 杨朝斌, 吴中海, 王建平
2005, 11(2): 172-180.
摘要 (187) PDF (322KB)(9)
摘要:
根据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的铀系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116kaB.P.以来,在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了拔湖48m以下的6级湖岸阶地和拔湖48m以上,最高至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可划分出3个沉积相组合,其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116~72kaB.P.,为深湖环境,古湖面拔湖高于现今纳木错140~48m;②72~37kaB.P.,为半深湖环境,拔湖为48~26m;③37~30kaB.P.,为浅湖环境,拔湖26~19m;④30kaB.P.以来,湖水逐渐变浅,拔湖<19m.纳木错盆地沉积与青藏高原隆升响应关系,揭示出高原自116kaB.P.以来先后经历了稳定期、持续逐步较快隆升期(116~37kaB.P.)、急剧强烈阶段性隆升期(37~30kaB.P.)和较稳定期(30kaB.P.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磨拉石时代及意义
李喜臣, 王永, 丁孝忠
2005, 11(2): 181-186.
摘要 (133) PDF (203KB)(6)
摘要:
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沉积记录了昆仑山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西昆仑山前磨拉石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中期,反映西昆仑山-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有一次快速的隆升过程.孢粉记录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表明,柯克亚剖面上部厚层砾岩的形成时代应为上新世早中期,而整个磨拉石开始沉积的时代应更早,为中新世晚期.沉积记录和气候变化显示了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发生了显著的构造隆升事件.
海南岛主要成矿系列与矿床成矿规律研究
廖香俊, 王平安, 丁式江, 黄香定, 董法先, 刘晓春, 雷伟志
2005, 11(2): 187-194.
摘要 (220) PDF (1164KB)(12)
摘要:
海南岛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成矿规律、成矿系列与我国华南或南岭地区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印支期与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及其成矿强度明显高于燕山期同类型矿床成矿系列,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本文按照成矿系列的学术思想,将海南岛的矿床(点)归并为9个矿床成矿系列,成矿时代从新元古代开始,一直到新生代第四纪.成矿作用方面,岩浆活动和风化-沉积作用对工业矿床的形成贡献最为有利.
元谋县各界盛典吉庆“元谋人”化石发现四十周年
杨美伶, 赵志中
2005, 11(2): 195-196.
摘要 (199) PDF (99KB)(5)
摘要:
"元谋人"的发现已有四十年周年."元谋人"是亚洲最早的古人类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它的发现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百多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