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10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中国大陆森林线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多年冻土线、气候雪线的关系
蒋复初, 吴锡浩, 王书兵, 傅建利, 王燕, 赵志中
2004, 10(4): 289-299.
摘要 (240) PDF (495KB)(28)
摘要:
在自然植被垂直带谱上一般以暗针叶林带的上限代表森林线,它的海拔高度取决于温度及其年较差。本文主要根据我国一些地区现代暗针叶林带上限的海拔高程和102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计算出我国的森林线的理论海拔高度,并编绘出我国的森林线高程等值线图以及多年冻土线与森林线高差等值线图和现代气候雪线与森林线高差等值线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森林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多年冻土线、气候雪线的关系。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湖面变化和湖相沉积中粘土矿物显示的环境信息
朱大岗, 孟宪刚, 赵希涛, 邵兆刚, 马志邦, 杨朝斌, 王建平, 吴中海
2004, 10(4): 300-309.
摘要 (174) PDF (335KB)(7)
摘要:
通过对西藏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湖泊-纳木错周缘湖相沉积、湖岸堤的野外调查和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发现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有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湖相沉积物的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与藏北高原东南部古大湖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116~37kaB.P.间的古大湖期;②37~30kaB.P.间的外流湖期;③30kaB.P.以来的纳木错期。根据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中粘土矿物的X光衍射分析结果,以及采用比值法、高岭石法和衍射峰法的研究,探讨了粘土矿物所显示的环境变化信息。粘土矿物成分变化表明,该区已具备了寒温带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环境特征。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及其隆升过程等提供了新资料。
共和盆地剖面第四纪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演化
施炜, 马寅生, 吴满路, 杜建军, 张西娟
2004, 10(4): 310-318.
摘要 (141) PDF (506KB)(9)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沉积了较厚的第四系,详细地记录了共和盆地第四纪环境变化。通过对共和盆地第四系沉积序列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的分析,结合热释光测年,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共和盆地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迁,并将其分为两大阶段:早期为湖相沉积阶段(中更新世晚期~0.079Ma),气候相对温和。晚期为河流和风成沉积阶段(79.2ka~至今),气候相对干旱。早期阶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气候期和五个气候亚期。总体上,共和盆地自早更新世以来由偏湿气候逐渐转变为干旱气候,古植被由森林植被逐渐转化为森林草原型植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早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改变了西南季风气候格局所致。
吐鲁番盆地古近纪和新近纪的气候变化
张西娟, 程捷, 王海芝, 于文洋
2004, 10(4): 319-326.
摘要 (210) PDF (246KB)(7)
摘要:
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连木沁剖面古近系与新近系的沉积厚度约1770m,是研究吐鲁番盆地这一时段古气候的良好载体。通过对连木沁剖面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吐鲁番盆地在晚古新世阶段和晚始新世阶段,气候炎热湿润,但后者波动比较频繁。在渐新世,气候温暖干旱。中新世的气候变化明显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气候炎热潮湿,而晚期阶段温暖干旱。到上新世,气候显著干旱化。
山西宁武吕梁山北段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发现及意义
孟宪刚, 朱大岗, 邵兆刚, 余佳, 韩建恩, 孟庆伟
2004, 10(4): 327-336.
摘要 (207) PDF (618KB)(19)
摘要:
山西宁武吕梁山北段,平均海拔约2000米,相对高差数百米至千米左右,属中山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十分发育,类型多种多样,特征明显。冰川遗迹有:U形谷、刃脊、角峰、冰斗、冰窖及分布于U形谷中的大量冰川漂砾、冰碛、冰水堆积、冰臼、变形砾石、条痕石等。该区古冰川遗迹的大量发现,不仅证明了我国东部中低山区有大量第四纪冰川运动存在,而且冰川规模之大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为研究该区古气候、古环境演化提供重要依据,为我国第四纪冰期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资料和证据。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古降水量变化及其环境响应
邵兆刚, 孟宪刚, 朱大岗, 王津,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2004, 10(4): 337-343.
摘要 (176) PDF (225KB)(6)
摘要:
通过对西藏面积最大(1940km2)和海拔最高(4718m)的大湖-纳木错的调查,发现纳木错周缘有大面积分布的湖相沉积。U系法和14C法测年结果表明,纳木错沿岸湖相沉积的时代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根据纳木错周缘不同时代湖相沉积物的范围分布的变化,探讨了湖泊演化,计算出纳木错流域古降水量。研究结果,本区自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环境由湿润转向干旱,自全新世以来降雨量呈下降趋势。
云南高原典型湖泊演化及环境变化初步考察
史正涛, 明庆忠, 张虎才
2004, 10(4): 344-350,365.
摘要 (214) PDF (1636KB)(12)
摘要:
本文对云南省境内7个典型湖泊系统和湖区地貌的科考,湖芯取样140米,同时对部分湖泊采集了底泥样品。对湖区湖岸阶地、层状地貌和相关地层考察研究表明,存在着2~3次明显的高湖岸;湖泊中分布着多层高于落水洞的形成于更新世晚期的螺壳层;蛇山顶部开挖的剖面沉积特征及前人的测年资料表明,蛇山组沉积结束于末次冰期晚期。
若尔盖高原地物遥感分类
徐刚, 赵志中
2004, 10(4): 351-356.
摘要 (137) PDF (212KB)(9)
摘要:
各种物质在遥感数据中都有其特征的波谱吸收峰。因此通过波谱识别就可以大大减少以往遥感分类方法中的漏分及混分现象。为了解决若尔盖高原地物遥感分类问题,首次对本区ETM多光谱融合数据采用了地物波谱角分类法进行地物识别。分类步骤:遥感数据定标→选择训练区样本→MNF变换减维去噪处理→利用纯净像元指数(PPI)进行样本提纯→利用n-D散度法进行样本重组→波谱角分类(SAM).其分类结果表明,类别精度评价总精度为0.806,kappa系数为0.785.其精度均符合1:5万比例尺的土地详查工作的技术要求。
砂黄土高边坡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永双, 王红才
2004, 10(4): 357-365.
摘要 (152) PDF (302KB)(10)
摘要:
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阐述了黄土高原北部砂黄土边坡破坏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因素。结合陕北高等级公路建设,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模拟了不同工程开挖条件下坡形、降雨和地震作用等因素对砂黄土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坡角或坡高的增大,边坡稳定性不断变差,阶状坡形比一坡到顶的坡形更利于边坡稳定和防护;降雨作用对边坡稳定影响极大,在坡脚积水的情况下,坡脚处塑性应变值比常态增加近20倍;地震作用促使坡脚应力和应变值升高,并且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而变化显著。模拟分析结果为砂黄土高边坡优化设计和灾害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滑坡治理中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内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马迎娟, 彭社琴, 周斌
2004, 10(4): 366-371.
摘要 (154) PDF (222KB)(6)
摘要:
本文结合某一滑坡防治工程实例,对预应力格构锚索工程提出了适合该工程布置方式的格构梁设计计算模型,并将此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常用的winkler弹性地基梁和倒梁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此计算模型更加符合格构梁实际受力情况。
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对接带萍乡区段构造特征
刘细元, 钟达洪, 袁建芽, 谢清辉, 李宜春
2004, 10(4): 372-379.
摘要 (163) PDF (277KB)(13)
摘要:
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对接带由江西中部通过,其中萍乡地区自燕山运动末期以来,在北部以逆冲推覆作用为主,形成了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南部在重力滑脱作用下,形成变质-岩浆热穹隆和一系列滑褶构造带及滑块构造,中部则形成相互叠覆的南、北构造对接带。在这些推、滑覆体之下多处掩覆了含煤岩系,这为寻找隐伏煤田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同时,南、北构造对接带也是钴多金属矿有利的成矿区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