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8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中国气候雪线空间分布特征
蒋复初, 吴锡浩, 王书兵, 傅建利
2002, 8(4): 289-296.
摘要 (284) PDF (263KB)(11)
摘要:
气候雪线的空间分布规律既受高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限制,也受区域性气候的控制。雪线空间格局变化实质上是水热条件变化的反映。本文主要依据我国106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从年均温、年降水量和固态降水率之间的相关函数计算出气候雪线高程,进而探讨中国大陆气候雪线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新疆叶城剖面砂岩和砾岩组分看西昆仑山的剥蚀历史
郑洪波
2002, 8(4): 297-305.
摘要 (276) PDF (344KB)(9)
摘要:
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沉积序列由中新统乌恰群,上新统阿图什组和上新统-更新统西域组构成。乌恰群岩性为细粒泥岩夹砂岩,阿图什组为砂岩夹薄层砾岩,西域组为粗粒砾岩。中新世的沉积以细颗粒泥岩和砂岩为主,表明物源区较远,古流域坡度较小,搬运距离较长。叶城剖面碎屑岩粒度总体上是沿剖面向上逐渐变粗,到上新统的阿图什组时,开始出现砾石沉积,砂岩的岩屑成分增加,成熟度降低,反映西昆仑山已经开始有规模地隆升。西域组的沉积标志着作为物源区的西昆仑山已有相当的高度。西域组砾石成分在剖面下部以沉积岩为主,向上过渡为沉积岩和深变质岩为主,反映了源区的沉积盖层首先被剥蚀,随着山系的隆升,基底岩石(深变质岩和侵入岩)也被暴露和剥蚀。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的宇宙核素暴露年龄首次测定
赵志忠, 吴锡浩, C. Schluchter, J. Schafer, S. Tschudi
2002, 8(4): 306-306.
摘要 (151) PDF (32KB)(13)
摘要:
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时期究竟发育了几次冰期及时代研究深受国内外地球科学家关注,然而,老冰碛物的年代测定问题一直未突破。近年来发展成熟的就地成因宇宙核素(10Be,26Al)及宇宙气体(21Ne)的表面暴露年龄测定方法为冰碛物测年提供了条件。我们对青藏高原东部及腹地的第四纪冰川漂砾进行了核素年龄测试研究,并初步讨论了高原第四纪冰川发育及古环境变迁。
晚更新世末期中国北方陆架区冰缘现象的发现
于洪军, 韩德亮, 徐兴永
2002, 8(4): 307-314.
摘要 (124) PDF (327KB)(7)
摘要:
末次冰期极盛期,海面下降,陆架裸露。寒流爆发南下,使亚洲东部平原区比世界同纬度地区的气温低。强寒流的侵袭,使海退后的陆架平原成为我国东部冰缘地貌的形成区之一。陆架上的冰缘地貌包括:大面积分布的沙地、成群出现的沙丘、零散分布的塌陷沉积、类似揉皱现象的波状夹层、频频出现的冰楔等。
南海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朱照宇, 邱燕, 周厚云, 陈俊仁, 欧阳婷萍, 钟和贤, 谢久兵
2002, 8(4): 315-322,314.
摘要 (102) PDF (323KB)(8)
摘要:
本文以文献资料和作者的工作成果,简略回顾了近年来南海海域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重要进展,其中包括:南海深海区已经初步建立了约33Ma以来的年代地层学框架,查明了一系列长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阶段、轨道演化周期及其转型(如"中更新世革命")、突发环境事件(如大火、火山、玻璃陨石事件)和短时间尺度的非轨道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H事件和D/O事件)以及高分辨率环境演化记录。文中还指出需要加大南海的研究力度,以利于查明全球变化中的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学机制。
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第四纪砾石层砾组分析
朱大岗, 赵希涛, 孟宪刚, 吴中海, 邵兆刚, 冯向阳, 王津, 杨朝斌
2002, 8(4): 323-332.
摘要 (338) PDF (346KB)(8)
摘要:
通过对念青唐古拉山脉主峰地区的第四纪砾石层的砾组分析,作者从基岩地层和砾性分析、砾度和砾态分析中,阐述了念青唐古拉山脉北坡和南坡不同成因的第四纪砾石层的来源、成因及搬运方式。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的3次冰期砾石层中,每次冰期的冰碛物中的砾石在岩石成分、砾度、球度、风化程度上都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对念青唐古拉山不同岩石的剥蚀作用。
青藏高原2.8Ma来的环境演化及其对构造事件响应
陈诗越, 王苏民
2002, 8(4): 333-340.
摘要 (143) PDF (291KB)(9)
摘要:
本文根据青藏高原中部错鄂湖深钻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东部若尔盖盆地湖泊沉积物记录,探讨了青藏高原2.8Ma以来的环境演化过程和高原构造隆升运动对环境演化的影响。初步研究显示:大约2.8MaBP错鄂湖构造成盆;2.6MaBP左右孢粉组合、粒度特征、岩性变化等均记录了一次强烈的构造隆升运动;2.6Ma~0.8Ma时段,高原可能处于一种整体隆升过程中的相对夷平阶段;若尔盖古湖揭示了0.9MaBP来的3次构造隆升运动,反映了高原环境演变的三个阶段;和黄土底界相当的错鄂湖沉积记录显示并未干旱的特征;黄土旺盛堆积时期(L15、L9、L6)高原湖泊记录的气候特征为偏湿气候。
成都平原第四纪化石冰楔的发现及古气候意义
李勇, 李永昭, 周荣军, 王国芝, 司光影, 王凤林, 梁兴中
2002, 8(4): 341-346.
摘要 (177) PDF (207KB)(7)
摘要:
最近,在成都平原西缘,大邑城西氮肥厂附近,斜江河西岸,上新统-下更新统大邑砾岩剖面的北端新开挖的露头上,发现了4条化石冰楔。这里的地理坐标是30°35'N103°31'E,海拔530m.这些冰楔发育于大邑砾岩露头的顶部。其中最大的一条,顶部宽3m,向下延伸2.5m.这些冰楔垂直向下延伸,与大邑砾岩层面斜交。所以,它们是在大邑砾岩沉积之后并经过构造变动后形成的,是大邑砾岩的后生冰楔。化石冰楔的充填物的特征与大邑砾岩有明显差别:前者为棕黄色,后者为灰白-黄色;前者砾径分选较好,砾径较细,一般长5cm~15cm,而后者砾径分选较差,粗大者20cm~30cm;前者的砾石含量高,约95%,后者的砾石含量低,约85%;前者砾石ab面产状无优势方向,而后者的ab面产状显示优势方向,倾向170°~210°,倾角30°~40°.由于两者有上述差别,所以,化石冰楔在露头上可以被识别出来。采用ESR法测定冰楔充填物的时代为0.171Ma.由此看来,这些冰楔的形成时代可能相当于V28-238深海岩心氧同位素曲线第6气候期(0.195Ma~0.128Ma),也可与中国黄土L2~5(0.195Ma~0.180Ma)和L2~4(0.180Ma~0.167Ma)所记录的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倒数第二次冰期对比。
一般认为,冰楔是多年冻土的指示器,所以这些化石冰楔反映了成都平原在第四纪曾一度发育多年冻土。据研究,冰楔只能形成于年均温<-6℃的地方,高海拔多年冻土下界大致与-2℃~-4℃年均等温线相符。现今,大邑附近年均温约16℃.那么,化石冰楔形成时期,成都平原年均温至少比现今下降了18℃.
周口店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变迁研究进展与展望
程捷, 王海芝, 张西娟, 余江宽, 杜宏刚
2002, 8(4): 347-353.
摘要 (248) PDF (229KB)(11)
摘要:
本文综述了周口店地区80多年来在第四纪地质、古人类、考古及环境研究方面的成果和重要进展,简要地展望了今后的工作。在过去的80多年中,在周口店发现了丰富的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化石以及大量的旧石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第四纪地层层序;发现了早更新世的古冰楔,并命名为太平山冰缘期;第1地点记录了中更新世三次明显的气候冷暖波动。今后应注意早更新世新地点寻找,人类的进化及"北京人"的社会行为研究,环境标志及环境事件的细致研究,生物-气候事件的对比研究,建立周口店的生物-气候事件地层序列。
中世纪暖期前后我国雷洲半岛地区的古气候变化
储国强, 孙青
2002, 8(4): 354-360.
摘要 (169) PDF (233KB)(7)
摘要:
本文对位于雷洲半岛湖光岩玛珥湖湖沉积物进行了年代学(137Cs、AMS 14C)及总碳(TC)、氮(TN)、无机碳(IC)的分析。对于湖光岩玛珥湖这一热带地区封闭湖泊而言,无机碳含量的变化可能受降水量-蒸发量控制。有机碳、氮的变化可能反映了湖泊生产率及营养状况的变化。在热带地区,湖水温度变化不大,温度可能不是藻类生长的主要控制因素,降水量的增加及湖泊营养物质的变化可能是有机碳、氮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碳酸盐含量的高值期对应于有机碳、氮的低值阶段。1400a来碳酸盐含量有两个高值阶段,分别为AD 880~1260和AD 670~760.这两个高值阶段可能也是干旱期。湖光岩玛珥湖地球化学指标所揭示的干旱期与安徽龙感湖硅藻和孢粉的研究结果有较好的对应性,可能表明我国南部地区中世纪暖期可能存在一个干旱期。
对云南高原环境演化研究的重要性及环境演变的初步认知
明庆忠, 潘玉君
2002, 8(4): 361-368.
摘要 (204) PDF (246KB)(12)
摘要:
云南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相比较而言,云南高原环境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较零星,不够系统深入。对云南高原环境演变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云南高原环境演化的独特性和有助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有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云南高原环境演化从第三纪的云南"准平原"形成后受云南运动(青藏运动B幕)的影响,使夷平面位移解体,现代地貌和水系格局逐步形成,由古季风气候控制转化为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共同交互影响,出现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多样性、资源多样性等多种特征,也影响到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使云南高原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宝地"之一。
安徽宣城黄土堆积的磁性地层学与古环境意义
乔彦松, 郭正堂, 郝青振, 吴文祥, 张仲石, 赵华, 朱日祥
2002, 8(4): 369-375.
摘要 (318) PDF (218KB)(15)
摘要:
利用磁性地层学方法对安徽宣城剖面的研究表明,B/M界限位于剖面中网纹红土的中下部,结合光释光测年可以外推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典型风成沉积开始形成于0.85Ma前后。这一年龄对应于一次全球性的气候转型事件,在海洋沉积与我国北方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均记录了这一气候转型事件。同时,0.85Ma对应于中更新世的两大地质事件,一是全球冰量的增加,二是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长江中下游地区风成堆积的开始,可能是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金沙江虎跳峡水电站龙蟠坝区坝肩边坡的稳定性研究
汪波, 李渝生, 王运生, 谢鸿煜
2002, 8(4): 376-382.
摘要 (200) PDF (306KB)(11)
摘要:
论文从龙蟠地区的基本地质环境入手,分析了工程区的地貌地质特征,以此获取了客观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在现今应力场作用下工程坝肩边坡的稳定性采用了有限元模拟,并对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坝肩边坡在现今应力场作用下左岸岩体应力-形变处于明显卸荷状态,右岸滑坡体处于明显的应力松驰阶段,但总体来说坝肩边坡在天然状态下是处于稳定状态的;同时对右岸滑坡体采用不平衡推力法对各种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右岸滑坡体在各种工况条件下也是处于稳定状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