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11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结构面力学性质的定量鉴定
郑亚东
2005, 11(3): 197-203.
摘要 (197) PDF (333KB)(14)
摘要:
变形带力学性质的鉴定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先行基础步骤.近来出现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可用以定量表征变形带的力学性质.天然变形带通常是一般剪切作用的产物,是纯剪切(共轴缩短或伸展)和简单剪切的组合.为了定量说明两者间的相对贡献,提出了运动学涡度(Wk)这一物理量,并简单地定义为cos υ.υ是主变形面内两特征方向间的夹角.纯剪切的υ=90°,Wk=0;简单剪切的υ=0°,Wk=1.一般剪切的υ介于0°和90°之间,Wk为0到1.运动学涡度符号的正负分别代表变形带的减薄和增厚.υ可通过极摩尔圆法求出.主压应力(σ1)方向与Wk的关系为Wk=sin2ξ.ξσ1与变形带法线间的夹角.因此,可用以确定变形带的Wk和力学性质.根据最大有效力矩准则,韧性变形带与主压应力(σ1)方向间的夹角为55°,可用以确定古应力轴的方向,并可能确定变形时差应力的大小.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与同期盆-山耦合动力机制的模拟研究
武红岭, 殷秀兰
2005, 11(3): 204-214.
摘要 (158) PDF (532KB)(11)
摘要:
从中国大陆新生代构造-地貌发生重大改变的地质事实出发,针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演化过程,构建力学模型,考虑岩石圈各圈层蠕变机制,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研究同期盆-山耦合的深层动力学机理,对地学研究提出的盆-山伸展动力学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和验证.研究表明,岩石圈的增厚、减薄与岩石圈下部的热活动、热对流关系密切,是同期盆-山伸展耦合体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盆-山体系的热对流动力边界条件,需要同时考虑上浮力和剪切拖曳力的作用,才能形成与实际构造-地貌相符的形变、应力条件,缺一不可.对岩石圈蠕变特征的研究表明,在受恒力作用时,各圈层岩石中的应力、应变随时间改变,初期迅速增加,到达峰值之后平稳下降.应力的松弛现象对研究构造活动中一些常见的地质现象十分有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与地层挠曲变形有关的构造裂缝分布定量预测
周新桂, 张林炎
2005, 11(3): 215-225.
摘要 (161) PDF (777KB)(7)
摘要:
塔巴庙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陕斜坡构造带上,构造平缓,一般认为不具备裂缝发育条件.然而大量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物性测试、测井及试井资料证实,研究区上古生界发育区域性分布的构造裂缝系统和与地层局部挠曲变形有关的局部构造裂缝系统.本文重点介绍与低幅度地层挠曲变形有关的裂缝预测方法,以及主要勘探层裂缝发育部位、发育程度和裂缝系统产状等成果.研究表明,地层挠曲变形主要发生于燕山期构造运动,喜马拉雅期对地层有一定改造作用.构造裂缝对致密储层储集性能作用意义不大,但对储层渗透率的改善作用明显.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含气性预测
武丽, 施炜, 董宁, 周小鹰, 于文芹, 马殿仁, 魏巍
2005, 11(3): 226-234.
摘要 (202) PDF (944KB)(8)
摘要: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预测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其地质、地球物理特征,采用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可视化解释技术等,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区地质特征的三维储层预测的技术方法.查明了下石盒子组目的层段储集体的空间展布特征,预测了目的层段含气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了评价,划分了有利储层发育带及有利含气储集带.对本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川北石龙场-柏垭油田油气层开发潜力评价方法及应用
鄢彬, 舒能益, 杨雷, 徐静
2005, 11(3): 235-244.
摘要 (220) PDF (392KB)(9)
摘要:
石龙场-柏垭油田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是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西南分公司最早投产的油气田.该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勘探与开发风险大.截止目前,已完成钻井31口,共钻遇185个油气显示层.由于过去的油气层改造技术和设备都较现在的落后,一部分油气显示层没有获得很好的开发效果.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收集了有史以来钻遇的全部油气显示层的资料,并对其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建立了不同显示级别与油气层潜在产能的相关关系.提出了用以定量描述油气层开发潜力的"潜力指数".实例证明,本文提出的开发潜力评价方法能够反映评价油气层的开发潜力.SL11井大一段(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一段)是经过评价发现的最具潜力的油气层,其潜力指数为0.86.于1998年9月和2001年12月分别采取了两次不同的增产措施,均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渤海湾盆地“四扇一沟”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意义
赵国连, 赵澄林, 叶连俊
2005, 11(3): 245-258.
摘要 (172) PDF (917KB)(10)
摘要:
阐述了渤海湾及其外围古近系有利于油气的沉积相的特点和分布,以及它们对油气分布的影响.沉积相受构造的影响很明显,形成的沉积体可以为油气的勘探提供有利的预测.沉积体系的划分应该概念明确,各分类之间不应有重叠之嫌.渤海湾地区的沉积体由冲积扇相、湖成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相、非扇沟道浊积岩相、滨湖-浅湖滩坝相、半深湖-深湖相(亚相)等组成.研究了各沉积体系的特点,并从生储盖的角度研究各体系的储层的特点.
渤海湾盆地构造体系与油气分布
徐守余, 严科
2005, 11(3): 259-265.
摘要 (318) PDF (480KB)(16)
摘要:
渤海湾盆地发育雁列式、帚状等多种构造体系类型且空间分布复杂,不同级序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渤海湾盆地内油气聚集与分布,将渤海湾盆地划分为济阳及黄骅帚状油气区、下辽河-渤海弧形油气区、冀中和东濮雁列式油气区5个大型油气区.各油气区的油气聚集量及油气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济阳帚状油气区的油气资源最丰富,而东濮雁列式油气区的油气探明储量最小.古近纪是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的最重要时期,与油气生成和成藏的关系最密切,是渤海湾盆地烃源岩发育的鼎盛时期,并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和多套生储盖组合.新近纪发育以披覆构造油气藏为主的次生油气藏和良好的区域性盖层.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区的基本地质条件.
从南昌凹陷构造演化分析赣江断裂带运动学特征
周松源, 张介辉, 徐克定, 蒋维三, 彭军, 刘家铎
2005, 11(3): 266-272.
摘要 (284) PDF (571KB)(8)
摘要:
通过对近几年南鄱阳坳陷油气勘探取得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认为该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是在燕山期古构造格局的限制下,受控于赣江断裂带的活动,以走滑-伸展为主要特征.提出南昌凹陷构造演化模式为:冷水坞期(K1l)具走滑-拉分盆地性质;周家店期-南雄早期(K2z~K2n1)为左行走滑盆地;在南雄早期末发生构造转折,南雄中晚期(K2n2+3)转化为右行走滑-伸展盆地;清江期(E1q)为新生断陷盆地.据南昌凹陷的成盆演化特征推断赣江断裂带大规模左行走滑的时代为晚白垩世早、中期,转折点在南雄早期K2n1末.
变形介质流固耦合渗流的数值模型及其应用
董平川
2005, 11(3): 273-277.
摘要 (186) PDF (217KB)(9)
摘要:
在地下流体的开采过程中,随着地下流体的不断采出,必然造成孔隙流体压力的逐渐降低,由此导致储层岩石骨架的有效应力增大,地层产生变形或压实,甚至造成地表沉陷.针对饱和土固结问题,利用可变形多孔介质中流体渗流的流固耦合有限元数值模型,对该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对油井开采过程进行了模拟.
超声波无损探伤检测在现代出土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张志国, 彭华, 马寅生, 白嘉启, 马秀敏
2005, 11(3): 278-285,244.
摘要 (146) PDF (744KB)(8)
摘要:
以超声波法对保护和复原近日在北京出土的乾隆御碑所做的无损探伤试验为例,介绍了用超声波定量检测石质文物内部裂纹缺陷及其风化程度的一种新的方法.对于不同年代的石质文物(如石佛像雕、石碑、石柱等),采用该方法不但能够探测其内部裂隙的走向和发育程度,而且能根据声波的特征判断其风化程度和强度,为文物的保护和复原提供可靠的资料.
基于粘结和摩擦特性的岩石变形与破坏的研究
尤明庆
2005, 11(3): 286-292,258.
摘要 (229) PDF (558KB)(11)
摘要:
就微观结构而言,矿物颗粒之间或相互粘结或相互分离,Coulomb准则的粘结力和内摩擦力在局部不能同时存在.粘结力是在变形作用下丧失的,材料丧失粘结力之后通过摩擦承载.若承载能力降低,屈服破坏仅在局部断面发生,具有脆性特征;反之将发生分布的屈服破坏,具有延性特征.围压增加可以使裂隙能够承载的摩擦力超过岩石材料的粘结力,那么当轴向应力增加到粘结力时,材料发生剪切屈服产生塑性变形,而摩擦力不会增加到其最大值,裂隙也不发生滑移.利用摩擦的概念可以理解不同岩石的变形、承载和破坏随围压变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