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与同期盆-山耦合动力机制的模拟研究

武红岭 殷秀兰

陈兴林, 王雷, 丁金金, 等, 2019. 滇西南澜沧江带红豆山铜矿床蚀变分带及其找矿意义. 地质力学学报, 25 (S1): 124-128.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9.25.S1.021
引用本文: 武红岭, 殷秀兰, 2005.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与同期盆-山耦合动力机制的模拟研究. 地质力学学报, 11 (3): 204-214.
CHEN Xinglin, WANG Lei, DING Jinjin, et al., 2019. ALTERATION ZONING AND PROSPECTING SIGNIFICANCE OF THE HONGDOUSHAN COPPER DEPOSIT IN THE SOUTHERN LANCANGJIANG BELT, WESTERN YUNNAN.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25 (S1): 124-128.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19.25.S1.021
Citation: WU Hong-ling, YIN Xiu-lan, 2005.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LITHOSPHERIC THINNING IN EASTERN CHINA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SYNCHRONOUS BASIN-MOUNTAIN COUPLING.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11 (3): 204-214.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与同期盆-山耦合动力机制的模拟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19972064)

国土资源部科技研究项目(No.991005)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武红岭(1948-),女,研究员,主要从事构造地质的数理分析和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P541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LITHOSPHERIC THINNING IN EASTERN CHINA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SYNCHRONOUS BASIN-MOUNTAIN COUPLING

  • 摘要: 从中国大陆新生代构造-地貌发生重大改变的地质事实出发,针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演化过程,构建力学模型,考虑岩石圈各圈层蠕变机制,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研究同期盆-山耦合的深层动力学机理,对地学研究提出的盆-山伸展动力学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和验证.研究表明,岩石圈的增厚、减薄与岩石圈下部的热活动、热对流关系密切,是同期盆-山伸展耦合体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盆-山体系的热对流动力边界条件,需要同时考虑上浮力和剪切拖曳力的作用,才能形成与实际构造-地貌相符的形变、应力条件,缺一不可.对岩石圈蠕变特征的研究表明,在受恒力作用时,各圈层岩石中的应力、应变随时间改变,初期迅速增加,到达峰值之后平稳下降.应力的松弛现象对研究构造活动中一些常见的地质现象十分有意义.

     

  • 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之一,位于三江地区中心地带的南澜沧江火山弧带属于中国三江构造岩浆带,成矿条件优越,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为全球特提斯成矿域的一部分,是极具找矿潜力的铜多金属远景区[1-3]。以往在该成矿远景区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发现了官房铜床[4-5]、民乐铜床[6-7]、文玉铜床、大平掌铜床、邦东铜床等中小型铜多金属矿床。红豆山铜矿床是南澜沧江带新发现的矿床之一。近年来,王磊等[8]研究表明红豆山铜矿深部断裂带中发现的隐伏斑岩属于过铝质钾玄岩性S型花岗岩,SiO2含量约71.1%~73.3%,全碱含量高,富钾,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特征,较明显的负Eu异常,具火山弧花岗岩与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为活动大陆边缘弧的产物。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20.3±3.6) Ma,形成于晚三叠世。郭泽华等[9]应用R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圈定矿化元素组合异常,指示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矿体产状信息,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红豆山矿区构造—蚀变的研究相对薄弱,该矿床明显受构造—蚀变控制,为了进一步研究构造—蚀变与成矿的关系,文章在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基础上,以该矿床1272、1220中段的不同穿脉、沿脉为研究对象,对矿床蚀变类型、蚀变分带、矿化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为深部找矿勘探提供依据。

    红豆山铜矿床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156°方向,直线距离约38 km处。其大地构造位于南澜沧江火山弧成矿带北段,夹持于临沧花岗岩基与澜沧江深大断裂之间,是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和兰坪—思茅褶皱带的聚合地区,从西向东依次为昌宁—孟连晚古生代洋脊(准洋脊)玄武岩、蛇绿混杂岩带、印支期临沧复式花岗岩基和南澜沧江二叠纪—三叠纪岛弧火山岩带[5]。红豆山铜矿矿(化)体主要产于三叠统小定西组的断裂构造—蚀变带及其上盘围岩中,1272中段—1170中段矿体的形态及产状受构造控制明显,严格受北东向、北西西向断裂带控制,主要有北东向矿体、北西西—近东西向矿体。

    矿区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小定西组(T3x)中—基性火山岩,按岩性特征大致可分为五个岩性段:第五岩性段为紫红色安山岩、紫灰色、灰黑色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及紫灰色安山质凝灰岩互层,多分布在矿区南部,是含矿层位之一;第四岩性段以灰黑色玄武岩、紫灰色安山玄武岩、紫红色、灰绿色安山岩为主,夹少量紫灰色安山质凝灰岩,分布在矿区中部,是矿区主要含矿层;第一至第三岩性段为安山质凝灰质砂岩、黄色砂砾岩、紫红色安山质凝灰岩等,局部夹炭质砂岩、页岩[8]

    区域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断裂以近南北向为主,主要为澜沧江断裂、拿鱼河断裂[10],拿鱼河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了红豆山铜矿床的展布。此外,区域上也见一些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矿体主要呈脉状、网脉状,少量浸染状、块状产于三叠统小定西组的构造—蚀变带中,总体展布方向与深部斑岩脉长轴方向近一致,受构造控制明显,向深部具增厚加富趋势。

    矿区内围岩及岩体的蚀变较发育,通过岩矿鉴定,确定矿区的蚀变类型主要有钾长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为主,其次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

    通过对红豆山铜矿床1272中段、1220中段、1170中段典型剖面开展构造—蚀变分带填图,采集不同蚀变带典型岩(矿)石标本,结合室内镜下鉴定,划分红豆山铜矿床矿化蚀变分带,各个分带在空间上呈现一定规律,且各蚀变分带具有明显的叠加现象。自断裂带→上盘,共出现4个明显的蚀变带,依次为碎裂岩化带→长英岩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带→弱长英岩化安山岩带。红豆山铜矿矿(化)体主要产于长英岩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带中。深部揭露的斑岩体及围岩内的蚀变主要有钾化带、硅化带、青磐岩化带、绢云母化带。在斑岩与安山质玄武岩接触带及其附近蚀变最为强烈,并在该接触带内矿化较好,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化。

    已有研究认为,矿化及蚀变矿物组合分带特征作为找矿的重要标志,在寻找隐伏矿床(体)、剥蚀深度、判断矿床规模及所处的大致空间位置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11-15]。红豆山矿床中蚀变带的空间展布(平面延伸方向,剖面倾斜方向)特征控制着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征,蚀变与北东向F1断裂、北西西向F3断裂出现的铜矿化紧密相关,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通过对1272中段、1220—1221中段进行系统的1:1000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划分了两个中段构造—(矿化)蚀变体,在1272中段、1220中段共发现了2个蚀变—矿(化)体。

    受F1断裂(NE40°∠50°~60°SE)控制,蚀变体分布于F1断裂带及其上盘的碎裂蚀变安山岩中(图 1)。矿体受F1断裂(NE40°∠50°~60°SE)与NE55°~60°∠50°~70°SE蚀变体交汇部位的控制,主要赋存在断裂蚀变带中的石英脉发育的硅化—长英岩化片理化的玄武质安山岩、石英脉发育的硅化-长英岩化蚀变岩、青磐岩化带和断裂上盘的石英脉及旁侧围岩中。1220—1221中段由4线→5线延长大于200 m,矿体平均厚度10~15 m,在1220 1—5线位置为F1断裂与NE55°~60°∠50°~70°SE蚀变体交汇部位,共同控制了一品位较高的钾长石化—硅化—黝铜矿—黄铜矿—斑铜矿体。

    图  1  红豆山铜矿床1272中段构造—(矿化)蚀变体图[9]
    Figure  1.  Structural—(Mineralization) alteration map of 1272 level in the Hongdoushan copper deposit[9]

    受北西西—东西向断裂(NWW—EW∠60°~70°SW—S)控制,主要分布于北西西—东西向断裂上盘的长英岩化蚀变岩(图 2)。北西西—东西向断裂控制了近东西向蚀变矿化体,北西西—近东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多形成富厚的柱状矿体。多个北西西—东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交汇平面上组成棋盘格式的构造控矿型式;1272中段在9+线与F1断裂交汇部位为一交汇重点部位,矿化蚀变体呈柱状,范围约50 m×50 m。1272中段5线与1272沿脉交汇部位蚀变体呈柱状。矿体主要分布在北西西—东西—北东东向断裂中的蚀变岩及上盘碎裂蚀变安山岩中,矿体整体具南西—南倾特征。

    图  2  红豆山铜矿床1220中段构造—(矿化)蚀变体图[9]
    Figure  2.  Structural—(Mineralization) alteration map of 1220 level in the Hongdoushan copper deposit[9]

    (1) 矿区的蚀变类型主要为钾长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为主,其次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矿区围岩蚀变在空间上往往重叠,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构造—蚀变带的空间展布特征控制着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征,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3) 通过对典型剖面的构造蚀变分带研究,总结了构造蚀变—矿(化)体向深部延伸和变化规律,推测1272中段、1220中段和1170中段为有利成矿区段,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6
  • HTML全文浏览量:  36
  • PDF下载量:  1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03-09
  • 刊出日期: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