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10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地质灾害防治领域重大科技问题讨论
吴树仁, 周平根, 雷伟志, 马军
2004, 10(1): 1-6.
摘要 (168) PDF (214KB)(9)
摘要:
本文在简要介绍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前期研究起草工作过程的基础上,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关键科技问题研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估与土地利用、重大地质灾害治理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3方面,论述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中长期规划前期研究的关键科技问题、瓶颈制约和解决这些难题的若干重大科研计划。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马寅生, 张业成, 张春山, 王金山
2004, 10(1): 7-18.
摘要 (182) PDF (410KB)(19)
摘要:
地质灾害风险研究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本文系统阐述了地质灾害风险研究的现状、地质灾害风险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地质灾害风险构成与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类型划分,建立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滑坡监测的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
周平根
2004, 10(1): 19-26.
摘要 (160) PDF (266KB)(11)
摘要:
滑坡监测目的:了解和掌握滑坡体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崩滑灾害的特征信息,为崩塌滑坡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滑坡监测指标包括地质宏观形迹监测、地面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诱发因素监测、水压力监测和滑坡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监测等。滑坡监测技术方法通常有地面宏观形迹的简易观测、地面仪器监测、空间遥测和遥感监测、综合的实时监测预报系统等。论文还介绍了宝塔滑坡监测系统实例。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张春山, 张业成, 张立海
2004, 10(1): 27-32.
摘要 (254) PDF (302KB)(15)
摘要: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活动规模、活动频次的综合性反映。从这一认识出发,本文论述了地质灾害危险性构成及其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县(市、区、旗)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元,进行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分析了危险性分布情况与区域变化规律。
川藏公路林芝-八宿段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探
廖秋林, 李晓, 董艳辉, 李守定
2004, 10(1): 33-39.
摘要 (192) PDF (232KB)(15)
摘要:
川藏公路林芝至八宿段地质灾害尤为发育,严重影响了川藏公路的安全运行。为有效防灾与减灾,本文立足于野外考察和对已有资料的统计分析,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性地质灾害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地质灾害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在分布上,灾害发育密集、类型多、分段性显著;成因复杂的松散堆积体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强烈的水岩作用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为该区域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两类经典滑坡发生时间预报模型的理论分析
王建锋
2004, 10(1): 40-50.
摘要 (193) PDF (490KB)(13)
摘要:
老化和应变速率对土体强度和变形性质的影响研究,以及野外事例观察,已经证实大多数滑坡的形成机制可以由深部蠕变理论解释。土体蠕动速率在滑坡爆发之前将随着造成滑坡因素的增加而增加。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可以建立早期滑动的唯象蠕变方程来预测滑坡。早期的这类代表模型是Saito模型和Voight模型。本文重新进行的理论分析表明:这些模型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入的理论基础,具备滑坡预报模型要求的所有条件,包含的参数物理意义明确,因而具有新的生命力。
黄土坡滑坡变形的灰色预测模型
何锋, 胡志军, 吴树仁
2004, 10(1): 51-56.
摘要 (97) PDF (245KB)(7)
摘要: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的本质是对已知数据序列进行类型为指数形式的曲线拟合,然后将此曲线延伸到未来,由此对未知的数据做出预测。本文建立了黄土坡滑坡水平位移预测的GM(1,1)模型,实际应用表明,该模型具有精度高、适用性广等特点。
模糊聚类分析在西安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杨建军, 谢振乾, 郑宁平
2004, 10(1): 57-64.
摘要 (110) PDF (294KB)(9)
摘要:
通过对西安市区域地壳稳定性与地质灾害评价和研究所取得的地质、物探、测量、模拟实验等方面的成果资料的分析,综合考虑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介质条件等因素,选择了6种影响西安市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作为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该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将西安市地壳稳定性划分为次较不稳定、较不稳定和不稳定三级共10个区域。在此基础上,对西安市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GPS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过静珺, 杨久龙, 丁志刚, 周平根, 朱晓光
2004, 10(1): 65-70.
摘要 (104) PDF (211KB)(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GPS用于地质灾害滑坡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并通过在中国四川雅安峡口滑坡示范区布设的GPS监测网的测量试验,阐述了在地形复杂、观测条件恶劣的山区进行GPS滑坡监测时,监测点位选择、监测网布设、数据处理的方法。监测结果表明,GPS滑坡监测的精度达到毫米级,完全可以应用于滑坡监测。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思路与基本方法
陈奇, 李智毅, 石怀伦
2004, 10(1): 71-80.
摘要 (143) PDF (335KB)(10)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区域性特征,指出地质灾害的灾种分布、形成条件、成灾制约因素都存在区域性规律。进而强调指出: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灾害成生规律分析、主控因素分析是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关键。最后,简要说明了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思路及评价方法程序。
“3S”技术整合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付小林, 黄学斌, 郭希哲, 徐开祥, 程温鸣
2004, 10(1): 81-87.
摘要 (129) PDF (245KB)(10)
摘要:
简述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其整合化趋势。着重从"3S"技术整合的角度,探讨了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的基本应用模式和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四川理塘甲洼组地层时代与环境演化
王书兵, 蒋复初, 田国强, 傅建利, 赵志中, 许清海
2004, 10(1): 88-96,39.
摘要 (106) PDF (352KB)(8)
摘要:
川西理塘甲洼盆地中的甲洼组是一套厚度在300m左右的松散状河湖相沉积物。磁性地层结果表明,B/M界线位于剖面中部157.0m处,剖面底部记录了奥尔都维正极性亚时。对比Cande和Kent的极性年表,理塘甲洼组的始沉积年代约为2.10MaBP,结束于0.10MaBP.孢粉记录显示该地经历亚高山针叶林植被→高山草甸植被的演变过程,沉积环境经历了河湖相→冲积相的转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