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17卷  第1期

地震地质
WFSD地应力台应变特征及其同震效应分析———以日本MW 9.0级特大地震为例
彭华, 马秀敏, 姜景捷, 彭立国
2011, 17(1): 1-14.
摘要 (175) HTML (98) PDF (1317KB)(10)
摘要: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MW 9.0级强烈地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设在陕西汉中地区的体应变仪记录到了完整的应变数据。通过采集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日本MW 9.0级特大地震发生时的同震变化以及地震前后固体潮异常变化过程,分析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应变固体潮的趋势性异常及畸变等各种异常现象,并针对这些应变异常进行分析,以期成果能为中国未来地震趋势的预测研究有所帮助。
地震断层摩擦残余热异常测量方法探讨———以WFSD- 1钻孔温度测量为例
李振, 彭华, 马秀敏, 姜景捷
2011, 17(1): 15-26.
摘要 (243) HTML (143) PDF (758KB)(29)
摘要:
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1钻孔高精度相对温度梯度测量确定汶川地震断层为例,探讨了地震断裂带断层摩擦残余热温度测量方法。利用WFSD-1钻孔相对温度梯度温度测量取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400~500 m、580~610 m及620~750 m三个测量段内存在温度正异常。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判定400~500 m、620~750 m段温度异常可能由地层热导率差异引起,并非断层摩擦残余热异常,判定位于不透水断层泥中温度异常深度580~610 m范围为断层主滑移带位置。
龙门山断裂带WFSD数字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及动态范围分析
马秀敏, 彭华, 姜景捷, 彭立国
2011, 17(1): 27-40.
摘要 (254) HTML (80) PDF (1305KB)(10)
摘要: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了监测地震的发展趋势,探讨大范围的构造应力场作用,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及时布设临时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台网由11个数字地震台组成,遍布龙门山断裂带的北东缘和南西端。为了分析WFSD数字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及其动态范围,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台站观测数据,通过傅立叶变换和功率谱密度分析,获得台基地动噪声均值,进而分析观测系统的动态范围和台网监测能力。根据计算结果与记录的大量微震对比研究,表明在龙门山断裂带上,WFSD数字地震台网具有监测ML 1.5级微地震的能力,且与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发布的地震结果基本吻合。因此,WFSD数字地震台网可为龙门山断裂带变形机制研究提供基础的观测资料。
应用遥感构造解析方法分析汶川和玉树地震的构造活动过程———试作区域性地震活动预测分析
李述靖
2011, 17(1): 41-54, 78.
摘要 (202) HTML (105) PDF (987KB)(9)
摘要:
每次地震都是一次岩石圈表层的构造变形与位移,一组时空相近而有成生联系的地震,代表着某种方式与方向的地壳运动,即每次地震均可视为一次“地震—构造事件”。应用遥感构造解析方法,将地震视为“地震—构造事件”,对中国近20年来的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和危险区评估,结果比较合乎实际。据此,对未来5~10年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认为:两广及其沿海地带和华北平原中部存在发生强破坏性地震的较大风险。
玉树MS 7.1地震成因及背景的分析与思考
葛肖虹, 王敏沛
2011, 17(1): 55-63.
摘要 (229) HTML (107) PDF (1140KB)(11)
摘要:
对青海省玉树结古镇MS 7.1级强震的成因及背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灾后重建应该注意的问题。从大地构造背景看,玉树和汶川地震均由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嵌入、引起高原壳-幔物质向东蠕散诱发。正是巴颜喀拉(昆仑)地块向东蠕散,其南侧边界玉树—鲜水河断裂的左行走滑引起了玉树MS 7.1级地震。巴颜喀拉(昆仑)地块在向东蠕散的过程中已经经过三次7~8级边界大地震,能量已有较大释放,今后应注意其南部的羌塘—理塘地块向东南的快速蠕散在何处受阻。研究表明,GPS变形不强的地区往往是块体运动受到阻挡、应力集中、能量积蓄的部位,也是最可能引发大震的部位。据此预测昆明以南的玉溪、通海、石屏地区,大理地区,川西盐源、盐塘地区以及雅安、泸定、康定地区(即玉树—鲜水河与龙门山断裂交汇部位),都可能成为阻挡羌塘—理塘地块向东南快速蠕散的应力集中区,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加强动态监测,预作防范。
歹字型构造体系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徐道一, 孙文鹏
2011, 17(1): 64-73.
摘要 (211) HTML (191) PDF (304KB)(11)
摘要: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和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是李四光在70多年前提出的两个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近年来,歹字型构造体系被应用于地震预测。应用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2008年汶川8.3级巨震,应用北美洲西海岸歹字型构造体系预测2010年4月5日墨西哥7.5级大地震,均获成功。进一步研究表明,位于同一歹字型构造体系的2个或3个特大巨震的时间间隔为53 ~ 54 a,相当于三个沙罗周期的长度,歹字型构造体系的近代活动基本上是与天文因素有关的,这一联系可被应用于地震预测。
发扬李四光地震预报的科学思想
李方全
2011, 17(1): 74-78.
摘要 (251) HTML (80) PDF (105KB)(14)
摘要:
李四光教授关于地震地质工作中地震预报方面的重要观点和思想主要包括:地应力变化与地震密切相关; 地震活动带中也存在相对安全的地区(“安全岛”理论); 地震地质调查是地震预报的基础; 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地应力的变化过程是地震预报的关键。他的“安全岛”理论及地震预报思想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沉积盆地与第四纪地质
青海达日—久治地区巴颜喀拉盆地研究进展
杨欣德, 鄢犀利
2011, 17(1): 79-90.
摘要 (178) HTML (104) PDF (1152KB)(9)
摘要:
建立了测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地层格架,恢复了盆地充填序列和大地构造背景,系统总结了盆地基本层序类型,分析了盆地沉积旋回和海平面变化规律; 新发现深水风暴岩沉积; 取得了较老的锆石年龄数据,认为巴颜喀拉盆地存在硬基底; 发现三条大型韧脆性剪切带,探讨了区域隆升历史; 进行了大比例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环境地质研究。
云南兰坪盆地北部东缘铅锌矿床喷流沉积成因的厘定———来自矿物学和硫同位素证据
黄玉凤, 曹殿华, 王志军, 李以科, 王安建
2011, 17(1): 91-102.
摘要 (232) HTML (97) PDF (977KB)(6)
摘要: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和显微镜下观察,对云南兰坪盆地东北部维西—乔后断裂带上三叠统石钟山组(T3s)中产出的铅锌矿床成因进行厘定。研究结果表明,测区内存在大量典型的同生沉积矿床标志,如:纹层构造、条纹条带构造、网脉构造、黄铁矿条带软沉积构造、黄铁矿草莓状结构、黄铁矿胶状构造、闪锌矿同心环状构造等。青甸湾矿床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黄铁矿的δ34 S介于3.7‰ ~ 8.1‰,均值5.34‰; 闪锌矿的δ34 S介于5.2‰ ~ 10.0‰之间,均值为7.18‰; 方铅矿的δ34 S介于5.2‰ ~ 9.9‰之间,均值为7.275‰,铅锌矿床硫来源于海水硫酸根无机还原。结合矿床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背景,认为该区铅锌矿为喷流沉积作用形成。
内蒙古辉腾锡勒全新世中晚期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
赵志丽, 王永, 迟振卿, 关友义, 姚培毅
2011, 17(1): 103-110.
摘要 (209) HTML (112) PDF (400KB)(26)
摘要: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辉腾锡勒湖泊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中晚期以来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5390 a以来气候总体上由温湿转变为冷干,具体可以分为5个阶段: 5390 ~ 3970 a,以温暖偏湿气候为主; 3970 ~ 3300 a,气候仍为温和偏湿; 3300 ~ 2380 a,A/C比值明显降低,标志着全新世大暖期结束,凉偏干气候显著; 2380 ~ 1160 a,气候转为凉湿,为大暖期结束后一个特殊湿润时期; 1160 a以来气候向温凉偏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