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青海达日—久治地区巴颜喀拉盆地研究进展

杨欣德 鄢犀利

武红岭, 殷秀兰, 2005.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与同期盆-山耦合动力机制的模拟研究. 地质力学学报, 11 (3): 204-214.
引用本文: 杨欣德, 鄢犀利, 2011. 青海达日—久治地区巴颜喀拉盆地研究进展. 地质力学学报, 17 (1): 79-90.
WU Hong-ling, YIN Xiu-lan, 2005.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LITHOSPHERIC THINNING IN EASTERN CHINA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SYNCHRONOUS BASIN-MOUNTAIN COUPLING.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11 (3): 204-214.
Citation: YANG Xin-de, YAN Xi-li, 2011. NEW RESULTS AND MAJOR PROGRESSES IN REGIONAL SURVEY OF THE DARLAG-JIGZHI SHEETS.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17 (1): 79-90.

青海达日—久治地区巴颜喀拉盆地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1: 250000达日幅、久治幅地调项目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欣德(1961-),男,博士,研究员,从事区域地质调查、沉积学与地层学研究工作

  • 中图分类号: P539, P58

NEW RESULTS AND MAJOR PROGRESSES IN REGIONAL SURVEY OF THE DARLAG-JIGZHI SHEETS

  • 摘要: 建立了测区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地层格架,恢复了盆地充填序列和大地构造背景,系统总结了盆地基本层序类型,分析了盆地沉积旋回和海平面变化规律; 新发现深水风暴岩沉积; 取得了较老的锆石年龄数据,认为巴颜喀拉盆地存在硬基底; 发现三条大型韧脆性剪切带,探讨了区域隆升历史; 进行了大比例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环境地质研究。

     

  • 湖滩岩是在特定气候、水化学条件下、于特定地貌部位沉积并成岩的,是反映古湖面变化的重要沉积记录,因此,可以根据它的岩性、岩相及其时代,揭示湖泊的湖面变化过程及相关的气候环境意义。

    赛里木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境内,又称三台海子,经纬度为80°59′—81°22′ E,44°30′—44°43′ N,湖泊形状大体上呈棱形,长轴东西向,长约30 km,短轴南北向,长约27 km[1~2],为新构造期间北天山西段在近南北向挤压缩短变形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断陷湖。该湖的湖面海拔2071.9 m,面积453 km2,最深处约86 m,储水量约21×109 m3,是新疆面积最大的高山冷水湖。

    2011年期间,笔者在赛里木湖盆地开展1:50000第四纪地质填图和湖泊演化研究过程中,沿该湖泊的湖岸阶地或湖积台地发现了与古湖面波动直接相关的湖滨相沉积物记录——湖滩岩。之前有研究者对其他地区湖泊的类似沉积物进行过沉积相、矿物岩石学特征和同位素测年等方面的研究,并将这种发育于湖泊周缘,在特定环境和特定地貌部位形成的,能够直接反映古湖面波动的特殊湖相沉积岩定名为湖滩岩[3~7]。已有研究认为,湖滩岩多分布于湖积阶地与古湖岸堤的顶部,是湖岸堤形成过程中因湖水的蒸发作用造成碳酸盐类矿物结晶、并胶结湖滨相砂砾石所形成,因此,都以钙质胶结砂砾岩面貌出现。简而言之,湖滩岩是一种形成在湖岸潮间带上的由碳酸盐胶结湖相砂、砾石沉积物的富碳酸盐类胶结岩。

    赛里木湖盆地的第四纪地质填图结果表明,赛里木湖沿岸分布有多级主要由湖相砂、砾石沉积物所组成的湖岸阶地和由湖滨相砾石堆积所构成的古湖岸堤以及相关的湖蚀崖(见图 1)等湖岸地貌,尤其是古湖岸堤、湖蚀崖沿湖周缘间断分布,地貌特征非常显著。湖滩岩主要沿该湖泊周缘的古湖岸堤呈不连续分布,最常见于赛里木湖东南部的古湖岸线呈半封闭状的古湖湾内侧(见图 1)。基本的分布特点是:① 都出现在古湖岸呈半封闭的区域上;② 都发育在现代湖水退缩后的滨湖地带——湖积台地和古湖岸堤上,并构成它们的组成部分(见图 1图 2)。

    图  1  赛里木湖东南部湖滩岩出露分布图
    Figure  1.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lacustrine-beach rock around south-east Sayram Lake
    图  2  赛里木湖东南部湖滩岩分布特征
    a—赛里木湖南岸出露的钙质胶结湖滩岩,与下伏湖相地层接触;b—赛里木湖东南岸出露的湖滩岩分布于高湖积台地之上,并构成湖积台地的一部分,镜向东北
    Figure  2.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custrine-beach rock around south-east Sayram Lake

    利用水准仪对保存湖滩岩的地貌部位的相对高程进行测定表明,赛里木湖东南部的湖滩岩主要分布在7.1~9.4 m和33.4~39.7 m的低、高两级湖积台地上(见图 1图 3)。不同形成时期的湖滩岩保存和分布的地貌部位不相同,也常具有不同的堆积形态。其中在赛里木湖东南岸S7剖面上,湖滩岩主要分布在7~9 m高程的湖岸阶地至33~40 m高程的高湖岸堤之间的多个高度上,包括在高程33~34 m的高湖岸阶地后缘也有湖滩岩出露(见图 3)。但在赛里木湖东部S1剖面上,仅有三台乌伊公路北侧附近第13道湖岸堤的堤顶部高出现今湖面34~35 m高度附近发现湖滩岩。

    图  3  赛里木湖南岸湖积台地剖面与湖滩岩分布图
    Figure  3.  The section of lacustrine facies at the south of Sayram Lak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acustrine-beach rock

    赛里木湖的湖滩岩都分布在高湖积台地与古湖岸堤上。这里远离河流、冰川等淡水补给源,受到的淡水影响较小,这就造成了局部湖水的咸化,导致湖水中钙质、矿物质含量相对变高,从而影响岩石的胶结作用。进一步研究湖滩岩的岩石学与矿物学特征,可增进对湖滩岩成岩作用及其后期变化的了解,并帮助理解湖滩岩形成时期的环境特点。

    赛里木湖周缘湖滩岩的显微特征显示,该区湖滩岩是典型的方解石胶结砂屑砾屑岩,块状构造,基底式及接触式胶结(见图 4a4b)。岩石主要由内碎屑、藻团块、陆源碎屑、胶结物和泥晶填隙物等构成。内碎屑由粉泥晶灰岩、粉晶灰岩、钙板岩、细晶灰岩、粉细晶白云岩、单晶方解石、单晶白云石等构成,碎屑呈次棱角—圆状,略显方向性,内碎屑以2.0~30.0 mm的砾级屑(30%~50%)为主,少量(10%~30%)砂级碎屑(0.1~2.0 mm,见图 4c)。藻团块呈不规则团状,由泥晶方解石及藻类(见图 4d)构成,有的似纹层状与亮晶方解石相间排列而构成玛瑙纹构造(见图 4e)。陆源碎屑(10%~20%)由岩屑及少量石英构成,次棱角—棱角状,零散显方向性分布,主要为硅质岩、石英岩,大小0.05~15.00 mm不等,而湖滩岩的胶结物(10%~15%)主要由亮晶方解石及少部分文石构成。部分湖滩岩可见粒径小于0.01 mm的泥晶填隙物(见图 4f),个别湖滩岩还含有少量被方解石填充的腕足类生物碎屑,并偶见海百合生物碎屑。湖滩岩的胶结物多由呈清晰纤状、刃状的亮晶方解石和文石构成。

    图  4  赛里木湖周缘湖滩岩显微特征
    a—湖滩岩手标本,可观察到其结构为典型的砂质含砾胶结岩,块状构造,接触式胶结;b—镜下观察湖滩岩薄片,岩石为含砂砾质砂屑砾屑结构(-),基底式接触式胶结。内碎屑由泥晶灰岩、粉晶灰岩等构成,次棱角—浑圆状,具方向性分布。陆源碎屑由岩屑、石英构成。岩屑主见硅质岩、石英岩、(含铁炭质)粘土质板岩、花岗斑岩、蚀变岩等,大小不等。胶结物由亮晶方解石及少量文石构成,粒径<0.1mm。亮晶方解石、文石主呈纤状、刃状等;c—镜下观察湖滩岩薄片,岩石由内碎屑、藻团块、藻球粒、陆源碎屑、填隙物构成。陆源碎屑由岩屑、石英构成,棱角-次棱角状为主,零散分布。岩屑主见硅质岩、石英岩、粘土质板岩等,大小0.02~8.0 mm不等;d—镜下观察湖滩岩样品中的藻团块特征。藻团块呈团状,有的边缘不规则,0.2~1.0 mm,由泥晶方解石及藻类构成,色暗;e—镜下观察湖滩岩胶结物特征,胶结物由亮晶方解石及少量文石构成,亮晶方解石、文石主要呈纤状、刃状等,垂直碎屑生长,构成栉壳结构,局部由多层纤状方解石与有机质混杂构成玛瑙纹状构造,基底式及接触式胶结;f—镜下观察湖滩岩的泥晶填隙物。湖滩岩中的内碎屑及陆源碎屑之间的填隙物由亮晶方解石胶结物、文石及泥晶方解石填隙物构成
    Figure  4.  Micro-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custrine-beach rock around south-east Sayram Lake

    湖滩岩的成岩机制及其蕴含的古环境信息,可通过对胶结物成分的分析来进行。对赛里木湖湖滩岩样品经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表明,该区湖滩岩的胶结物主要由方解石(30%~45%)、白云石(20%左右)和少量的文石(<2%)组成(见图 5)。同时,鉴定测得少量石英和长石成分,可能是由于少量的石英和长石等局部混入胶结物造成的。

    图  5  湖滩岩胶结物X射线衍射图谱
    Ca—普通方解石(含镁);Q—石英;Do—白云石;Ab—钠长石
    Figure  5.  The X-ray diffraction gram of the lacustrine-beach rock cement

    湖滩岩是在湖水作用下胶结形成的,这类岩石的初始胶结物通常为赛里木湖水中经常形成的文石和高镁方解石。有国外研究者指出,胶结物的矿物组成取决于孔隙中的Mg2+浓度,在Mg2+/Ca2+比值较高的环境里,胶结物通常为较不稳定的高镁方解石或文石[8~9]。文石是一种不稳定的含钙镁碳酸盐矿物,在表生环境中容易转变成方解石。当赛里木湖湖面发生下降时,湖滩岩脱离湖水环境,岩石暴露于表生环境中,受到大气降水或地下水影响发生新生变形(Neomorphism),使得最初的胶结物由亚稳定的高镁方解石或文石发生退变,原先胶结的文石在后期逐渐转变成为含镁低的方解石(普通方解石),使得湖滩岩胶结物中的文石含量很少。

    综合分析可知,赛里木湖周缘发现的湖滩岩均是湖滨相的粗粒碎屑经碳酸盐胶结而形成的沉积岩。这些湖滩岩固结程度良好,与其下伏湖滨相松散沉积物呈逐渐过渡接触关系,湖滩岩的碎屑成分与湖滨松散沉积物相同,这与前人对此类岩石的研究结果[3, 10~13]基本一致。

    为进一步探明湖滩岩的形成时代,沿赛里木湖东南部3个实测湖岸剖面采集了3个湖滩岩样品和1个覆盖在高湖岸阶地后缘洪积扇顶部的钙质胶结砂砾岩样品,并采用铀系不平衡测年方法进行了年代学测试分析。其中的湖滩岩样品分别采集于赛里木湖东三台乌伊公路北侧附近最高湖岸堤的顶部,以及湖东南岸7~9 m高程的湖岸阶地顶部,洪积相的钙质胶结砂砾岩样品采自拔湖38~40 m洪积扇顶部。4个样品的拔湖高度与岩性见表 1

    表  1  赛里木湖湖滩岩出露高程及铀系测试结果
    Table  1.  Elevations and U-series dates of the lacustrine-beach rock around the Sayram Lake
    样品编号剖面地点与采样部位拔湖高度/m高程/m岩性年龄/ka
    S0811-7S1剖面最高湖岸堤顶部34.722107钙质胶结砂砾石55.4±3.8
    S0814-5S7剖面第9测点小湖岸堤顶9.382082钙质胶结砾石27.6±1.5
    S0814-9湖岸阶地后缘上覆洪积扇前缘44.852118钙质胶结含砂砾石37.0±2.2
    S0814-17S8剖面2080 m湖岸堤顶部7.142080钙质胶结砾石24.8±1.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U系年代学测试中将湖滩岩样品物质视为自然形成的未受到重结晶作用影响的纯碳酸盐,对这些样品直接进行234U/238U和230Th/234U比值的测试[14],并以GBW04412作为U系年龄标准物质,将其作为标样参考值与样品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测试过程为:首先将野外采集的方解石样品表面清污并研磨至小于150 μm(100目),再经过溶解、U和Th放射性物质的化学分离与纯化以及α谱测量,最后根据测得的238U、234U、230Th和232Th放射性活度值,计算出234U/238U、230Th/234U和230Th/232Th比值与误差,将其代入ISOPLOT程序获得样品的年龄值。经过处理的样品年龄测定数据见表 1。赛里木湖沿岸的3个湖滩岩的U系全溶样品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其U系年龄呈现自拔湖较高向较低处由老变新的特点,表明年龄结果与地貌部位的相对新老相吻合,说明测试结果是相对可靠的。

    根据样品的U系测年结果可以初步确定,赛里木湖自拔湖高度7.14 m以上,位于第一级湖岸阶地与第二级湖岸阶地之间的地貌部位的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距今24.8±1.5~27.6±1.5 ka间的晚更新世晚期,大致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MIS3(距今56~25 ka)的晚期。拔湖高度34.72 m的高湖积阶地和最高湖岸堤,则大致形成于距今55.4±3.8 ka的MIS3的早期。而在湖南部S7剖面上,年龄为距今37.0±2.2 ka的洪积扇覆盖于高湖积台地后缘(该洪积扇的中下部可能与湖积台地呈相变关系),这也指示高湖积台地上的湖滩岩年龄应该老于MIS3的中期,即形成于MIS早期。

    湖岸带受到水陆交互作用的影响,能够对环境变化迅速响应。而湖滩岩与形成于潮间带上的湖岸堤类似,都是在湖泊整体退缩过程中湖面保持相对稳定阶段,在水陆交互作用下沿湖岸带所形成的沉积记录。由于湖滩岩成岩于潮间带上,且成岩过程迅速,并多直接构成古湖岸线的一部分,出露位置可以指示与它形成同期的平均湖面位置,是指示古湖面的直接标志,其年龄也可近似代表相同高度上古湖岸线的时代。因此,可利用对湖滩岩的研究来揭示过去相对湖面变化的特征,一直是研究湖岸带变迁过程以及相关的气候环境意义的重要标志[15~20]。在赛里木湖地区高、低两级湖积台地上新发现的湖滩岩,显然指示了该区最近两次显著的高湖面阶段和随后的湖面下降过程。湖滩岩样品的U系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它们主要形成于距今24.8±1.5 ka至27.6±1.5 ka和距今55.4±3.8 ka左右的MIS3阶段。因此,属于末次冰期MIS3间冰阶湖面变化过程的重要沉积记录。

    距今59~29 ka(或56~25 ka)的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3) 是末次冰期中气候相对暖湿的特殊时期(也称“末次间冰阶”),并具有全球性意义[21~22]。当时的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平均气温比现今可高出3~4 ℃,大陆冰盖显著退缩,山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23]。该期气候变化在中国中—西部的冰芯、黄土、湖泊和沼泽泥炭等多种不同来源的气候记录中都有明显显示,并可进一步划分出多个冷、暖变化阶段[23~27]。如施雅风等[26]根据青藏高原的古里雅冰芯记录在MIS3阶段进一步划分出了a、b、c等3个亚阶段,其中3c(早期)与3a(晚期)为2个明显的暖期,温度分别高出现代3 ℃和4 ℃。陈一萌等[24]对黄土高原西部临夏塬堡剖面的研究表明,末次冰期大间冰阶的MIS3可划分为距今56.1~42.2 ka强温湿、距今39.3~33.1 ka弱温湿与距今31~25 ka中等温湿3个温湿期和其间距今42.2~39.3 ka与距今33.1~31.0 ka的2个干冷期。李世杰等[25]对青藏高原西北部甜水海盆地湖泊沉积岩心的研究表明,甜水海分别在MIS3时期距今59~56 ka、49~47 ka、45~41 ka、35.5~34.0 ka和28~25 ka期间存在高湖面,并认为高湖面的出现与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水增加或气候变湿造成的降水增加有关。朱芸等[27]对神农架沼泽泥炭沉积的环境气候指标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在MIS3阶段的早期(距今60~49 ka)和晚期(距今38.5~26.1 ka)存在大气湿度明显增高和气温升高现象。

    上述研究表明,MIS3阶段的早期和晚期,在中国不同的气候区都存在比较较明显的高温高降水气候特征,这一气候特点显然有利于处于西北干旱区天山腹地中的古湖泊出现相对稳定的高湖面阶段。赛里木湖周缘高、低两级湖积台地上的湖滩岩年龄表明,在MIS3的早、晚期,赛里木湖先后出现了高湖面,并保持稳定了较长的时间,为湖滩岩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因此,可以说赛里木湖高湖面的出现是MIS3阶段暖湿气候特点的结果。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也发现,赛里木湖盆地周缘山地在末次冰期都曾不同程度地发育古冰川,特别是西部山地,至今还有小规模现代冰川残留。因此,MIS3阶段早、晚期的暖湿气候,会造成山地冰川融化,并发生显著退缩,再加上相对充沛的降水,可为湖泊提供充足的水源供应,从而使得湖泊的水源供给大于或等于湖水的蒸发量,形成高湖面并保持湖面稳定。除了最为显著的高、低两级湖积台地,在赛里木湖周缘还发育多道古湖岸堤和湖岸阶地,它们的存在表明,在MIS3期间和之后,赛里木湖还经历了多个湖面波动过程,反映了该区还存在多个次一级的冷暖气候变化过程。另外,从赛里木湖的湖岸阶地和湖岸堤发育特点不难看出,该区MIS3阶段早期的高湖面是范围最大的,也是保持时间相对最长的,之后的湖泊整体上处于不断退缩过程中,这也与该区末次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不断退缩的过程是吻合的,都反映了西天山地区在MIS3以来气候不断干旱化的趋势。但在区域气候不断干旱化过程中,仍存在多个相对暖湿的气候阶段,使得湖面能够得以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上升,从而形成了高湖积台地之后的多个阶地和多道规模不等的古湖岸堤。如能对这些阶地和湖岸堤的发育特点及时代做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该区在MIS3以来的湖面变化过程和相关气候环境演化特征。

    赛里木湖的湖滩岩是湖滨相粗粒碎屑经碳酸盐胶结而形成的沉积岩,是在湖泊整体退缩过程中湖面保持相对稳定阶段,在水陆交互作用下沿湖岸带所形成的沉积记录,也是指示古湖面的直接标志。

    赛里木湖最近一期最高湖面出现在距今55.4 ka左右末次间冰阶早期,可高出现今湖面35~40 m,高湖面的出现与MIS阶段气候变暖湿密切相关。

    最近一次相对稳定的高湖面期出现在MIS3阶段的末期,仅高出现今湖面7~9 m左右,随后的末次盛冰期可能造成了湖面。

    赛里木湖在MIS3阶段以来整体处于湖面逐步降低的过程中,反映了该区气候的逐步干旱化趋势,但在期间存在多次气候相对暖湿期,并造成湖面相对扩张或稳定,并可形成湖滩岩沉积记录。

  • 图  1  研究区及邻区交通位置图

    Figure  1.  The main basic Permian-Triassic stratigraphic sequence types in the survey area

    图  2  研究区二叠系-三叠系盆地沉积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图

    Figure  2.  The curve of Permian-Triassic sandstone grain size parameter variation in Dari-Jiuzhi region

    图  3  研究区二叠-三叠纪盆地充填序列

    Figure  3.  The discriminant map of Permian-Triassic basin sedimentary geotectonic setting in the work region

    图  4  风暴沉积中的典型沉积构造

    Figure  4.  The Permian-Triassic basin filling sequence in the study area

    图  5  山麓冰川及现代河床地貌关系

    Figure  5.  The typical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f the storm deposit

    表  1  三叠系旋回层序(海平面变化)划分对比表

    Table  1.   The reference table of the Triassic cycle sequence (the sea level change) division

  • [1] 方国庆, 刘德良.复理石杂砂岩的化学组成与板块构造[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0, 20 (3) : 105 ~ 11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yxgdl200003017

    FANG Guo-qing, LIU De-liang.[J].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late tectonics of flysch apogrit[J].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2000, 20 (3) : 105 ~ 11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yxgdl200003017
    [2] SHI Xiao-ying, YIN Jia-run, JIA Cai-ping. Mesozoic and Cen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level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Himalayas, southern Tibet, China[J]. New sl Stratigr, 1996, 33 (1) : 13 ~ 61. https://www.mendeley.com/research-papers/mesozoic-cenozoic-sequence-stratigraphy-sealevel-changes-northern-himalayas-southern-tibet-china/
    [3] Haq B U, Hardenbol J, Vail P R et al. The chronology of fluctuating sea level since the Trirassic[J]. Science, 1987, 235 (4793) : 1156 ~ 1167. doi: 10.1126/science.235.4793.1156
    [4] 王承书.事件沉积:沉积物补给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作用[J].岩相古地理, 1999, 19 (3) : 51 ~ 7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yxgd903.006&dbname=CJFD&dbcode=CJFQ

    WANG Cheng-shu. Event deposits: The role of sediment supply and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s[J].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aeogeography, 1999, 19 (3) : 51 ~ 7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yxgd903.006&dbname=CJFD&dbcode=CJFQ
    [5] 许志琴, 侯立玮, 王宗秀, 等.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2.

    XU Zhi-qin, HOU Li-wei, WANG Zong-xiu, et al. Orogenic process of Songpan-Ganzi orogenic belt in China[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2.
  • 加载中
图(5)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1
  • HTML全文浏览量:  121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0-08-28
  • 刊出日期:  2011-03-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