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16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一)——从鄂尔多斯漫长找油气史看李四光1968年底谈话的历史意义
孙肇才
2010, 16(3): 223-236.
摘要 (298) HTML (321) PDF (1364KB)(10)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历史漫长, 新中国成立之前, 盆地内只开展了少量的油气勘探工作, 大量系统的石油地质调查和勘探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5-1968年的14年间, 虽然积累了大量地质资料和寻找油气的经验教训, 但既未发现工业油气流, 也没有提出可以肯定能发现油气的地区或目标。自1969年起, 遵照李四光"打回老家去"的指示精神, 石油普查工作从渭河与河套外围地堑转回鄂尔多斯大盆地, 先后在庆阳、华池、吴旗地区发现了6个侏罗系油田, 在延安-吴旗以北发现了5个亿吨级大油田, 在盆地中部发现了奥陶系陕北大气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历史表明, 油气的发现来自于地质学家的观念, 应重视以地质锤和放大镜起家的基础地质工作, 地质调查方法应用及勘查程序上必须有针对性, 既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也不能将特殊问题一般对待, 应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选区方针,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二)——从盆地风格看盆地油气勘探前景
孙肇才
2010, 16(3): 237-245.
摘要 (191) HTML (91) PDF (1133KB)(9)
摘要:
鄂尔多斯(陕甘宁)盆地是中国近代找油最早的地区之一。因长期不认识前陆盆地结构特点, 加之主要勘探目标层三叠系延长组超低孔渗, 因而油气勘探工作长期处于"孔孔见油, 孔孔不流"的苦恼中。近二十年来, 伴随着压裂技术及三角洲认识的开辟, 前陆找油气相继在中国西部几个大盆地中都取得了进展。不过中国对前陆盆地的研究尚处于中早期阶段, 应从前陆共性进一步加强研究, 中国西部前陆油气勘探进一步繁荣是理所当然的趋势。
论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
林宗满
2010, 16(3): 246-259.
摘要 (274) HTML (115) PDF (2339KB)(36)
摘要:
把中国东部中、新生界划分为6个构造-沉积旋回, 相应地发育6期构造运动主幕, 侏罗纪末幕运动是一场变格运动。进一步将研究区构造形变史划分为两个形变阶段和一个过渡阶段。两个构造形变阶段发育两种类型的沉积盆地、两种型式的构造体系, 它们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构造不整合, 显示二元结构即为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
太古宇潜山不同岩石类型裂缝发育潜力分析———以辽河西部凹陷为例
蔡国刚, 童亨茂
2010, 16(3): 260-270.
摘要 (299) HTML (275) PDF (910KB)(7)
摘要:
太古宇结晶变质岩是潜山的重要储集层岩石类型, 然而对太古宇不同类型变质岩裂缝发育潜力的相对大小迄今还没有明确的标志。通过大量的岩石力学实验、岩心裂缝观测、成像测井资料分析和油田生产实践等相结合的方法, 探索分析太古宇不同岩石类型裂缝发育的相对潜力, 并提出了脆性系数(fb)的概念。岩石力学试验结果表明, 太古宇不同岩性的岩石力学性质存在差异, 脆性系数总体有随暗色矿物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定向构造发育的片麻岩类岩石的力学参数与变形方向密切相关, 其中片麻理与加载方向夹角大于45°时的脆性系数fb明显小于夹角小于45°时的脆性系数。大量生产实践资料表明, 定向构造发育的片麻岩类容易发育剪裂缝, 而定向构造不发育的粒岩类则容易发育张性裂缝。综合分析揭示, 不同岩性剪裂缝发育潜力从大到小的次序为:片麻岩类→混合花岗岩类→角闪岩; 不同岩性张性裂缝发育潜力从大到小的次序为:混合花岗岩类、浅粒岩→片麻岩类→角闪岩。
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地质结构分区及其油气勘探选区意义
李亚辉, 段宏亮, 谈迎
2010, 16(3): 271-280.
摘要 (131) HTML (101) PDF (1127KB)(9)
摘要:
基于对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构造及沉积沉降特征的研究, 以影响和反映构造稳定及晚期生烃的基底性质、构造变形特征、印支面埋深、沉积沉降中心迁移特征等为依据, 将下扬子区划分为5个一级、17个二级地质结构区。以构造稳定、有效保存及晚期生烃、晚期成藏等为评价标准, 综合评价南黄海中部晚期隆起稳定区(Ⅰ2)、江都-东台-南黄海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3)、泰兴-海安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Ⅱ1)、南通-南黄海南部晚期沉降浅推覆区(Ⅱ2)及太湖晚期沉降浅推覆区(Ⅱ4)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 南黄海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1)、江都-东台-南黄海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3)、滨海-大丰晚期沉降深下古卷入区(Ⅰ4)和泰兴-海安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Ⅱ1)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 南黄海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1)、滨海-大丰晚期沉降深下古卷入区(Ⅰ4)、金湖-高邮晚期沉降深下古卷入区(Ⅰ5)及泰兴-海安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Ⅱ1)为古潜山油气勘探有利区。研究对于该区海相中古生界勘探选区具有重要意义。
渤南洼陷沙二段沉积体系分析
李利波, 武法东, 姜大伟, 彭刚
2010, 16(3): 281-293.
摘要 (191) HTML (103) PDF (1477KB)(5)
摘要:
根据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思想, 从单井岩心的成因相解释出发, 在渤南洼陷沙二段详细分层对比的基础上, 研究了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讨论了主要储集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渤南洼陷内部沙二段发育较好, 边缘受凸起抬升和物源供给缺乏的影响, 普遍缺失底部砂层; 该区沙二段是在浅水湖泊沉积的背景条件下, 以扇三角洲体系为主的沉积组合, 在研究区西部和北部, 小规模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 沙二段储集岩以扇三角洲前缘的砂岩、含砾砂岩及粉砂岩为主, 东南部储集层物性较好, 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密切。
冀中坳陷调节带构造特征及演化
劳海港, 吴孔友, 陈清华
2010, 16(3): 294-309.
摘要 (294) HTML (127) PDF (1761KB)(15)
摘要:
利用Morley等的调节构造理论和构造几何学分析, 借助地质构造图、断层垂直位移分析等, 在冀中坳陷识别出5种调节带类型和7种调节带构造形式, 进而探讨了它们各自出现的特定构造部位、调节作用、主要构造特点和典型实例。同向趋近型调节带呈现鼻状、地垒状和转换断层3种构造形式, 在断层段连接处以鼻状构造形式出现, 而在控凹断层连接处则以转换断层与横向凸起并存的形式出现; 同向叠覆型调节带以走向斜坡形式调节应变; 同向平行型调节带以翘曲的形式改造河西务潜山带。对向平行型调节带以低凸起的形式发育于雁翎地区; 对向趋近型调节带以鄚州枢纽带为典型, 受两期应变的调节形成了底部以断层分叉斜滑与上部呈宽阔翘弯带的双层变形系统。产生调节作用的断层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活动强度均呈现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构造特征。受调节带的影响与改造, 在潜山断坡上可形成以古构造脊为优势运移通道的油气运移路径。
前陆冲断带构造应力场与裂缝发育关系
宋勇, 冯建伟, 戴俊生, 刘旭, 卞保力, 李明
2010, 16(3): 310-324.
摘要 (348) HTML (110) PDF (1193KB)(18)
摘要:
针对前陆冲断带地层裂缝预测难的现状, 在选择适合于研究区破裂准则的基础上, 确立了造缝时期古地应力和现今地应力与裂缝参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构造特征研究确定了造缝时期古地应力的性质和方向, 用断层和裂缝走向统计法、声速法、水力压裂法和声发射法计算了现今地应力的方向和大小; 将古、今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结果代入到裂缝参数计算模型中, 计算出了乌夏前陆冲断带二叠系火山岩-沉积岩混杂地层裂缝的开度、密度、孔隙度和渗透率, 并分析了分布趋势。研究表明, 构造应力和岩性对裂缝发育起决定性作用, 构造应力差异大的地区容易产生裂缝, 且裂缝各项参数较大; 靠近主断层的构造高部位裂缝发育程度较高; 凝灰质和泥质含量越大, 粒度越细, 裂缝越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