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1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中国西北地区叠加复合盆地油气成藏特征
康玉柱
2005, 11(1): 1-10.
摘要 (101) PDF (320KB)(8)
摘要:
中国西北地区面积260×104 km2,已发现100多个油气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在几十年的研究和勘探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西北地区压性叠加盆地成油特征:多旋回演化、构造变形七大特性、多时代烃源岩、多套储盖组合、四期成藏、独特油气藏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等.
渤海湾盆地孔西潜山构造带碳酸盐岩的成藏史数值模拟
孟元林, 王粤川, 罗宪婴, 高建军, 肖丽华, 周新桂, 殷秀兰, 王志国
2005, 11(1): 11-18.
摘要 (103) PDF (340KB)(8)
摘要:
通过碳酸盐岩成藏要素生、储、盖、运、圈、保的数值模拟,建立了成藏史数值模拟系统,并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孔西潜山构造带为例说明了这一系统的应用.研究表明,孔西潜山构造带奥陶系烃源岩在印支期开始排烃,一次成藏开始;燕山期进入大量生、排烃阶段,成为本区的主要生烃期和成藏期;之后,一次生烃中止;喜马拉雅期该构造带进一步被埋深,开始二次生烃和第三次成藏,二次生烃的量较小.所以黄骅坳陷下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应注重那些位于生烃区在印支期和燕山期形成且未被后期构造运动破坏的古构造.
胜利油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层封闭模式研究
徐守余, 李学艳
2005, 11(1): 19-24,59.
摘要 (107) PDF (217KB)(8)
摘要: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封闭性直接控制油气藏形盛分布及油气藏规模,封闭性强的断层附近可形成大规模油气藏,封闭性差的断层附近油气藏规模小,甚至无油气藏形成.以岩性配置封闭模式、主应力封闭模式和泥岩沾污带封闭模式3种最主要的封闭模式为例建立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层封闭模式.定量分析评价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层封闭性,认为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封闭性断层的最佳断面正应力为40~50 MPa,封闭性断层的泥岩沾污因子常小于2.6.针对某一具体断层判断其是否具有封闭性需多方面综合分析,不可简单地进行单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成藏动力学系统分析
张克银
2005, 11(1): 25-32.
摘要 (136) PDF (332KB)(7)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上部和下部分别以静水压力和差异压实所产生的流体压力为主,据动力学特征、油源发育状况、封闭条件等因素,可将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为四类:(1)它源超压成藏动力学系统;(2)自源超压成藏动力学系统;(3)自源常压成藏动力学系统;(4)它源常压成藏动力学系统.并指出镇原-泾川地区应加强自源超压和自源常压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油气勘探,而宜君-旬邑地区则以它源超压、自源超压成藏动力学系统为主要勘探对象.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天然裂缝形成机理浅析
邢振辉, 程林松, 周新桂, 康毅力, 张林炎
2005, 11(1): 33-42.
摘要 (102) PDF (924KB)(7)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的低孔、低压、低渗特点给开发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天然裂缝的存在对致密砂岩气藏经济开发意义重大,致密砂岩中裂缝发育层段往往是天然气富集区,天然裂缝能大大改善致密砂岩储层渗透性,研究其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对储层压裂改造及水平井开发技术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塔巴庙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陕斜坡构造带上,构造平缓,地层倾角仅1°左右,一般认为不具备裂缝发育条件,然而大量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物性测试、测井及试井资料证实,研究区的确不同程度地发育垂直裂缝和高角度裂缝.对裂缝的形态、产状、密度及裂缝分布范围研究后认为,天然裂缝主要是在区域应力、差异压实和异常高流体压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断裂作用不是该区裂缝发育的主导因素.
琼东南盆地宝岛地区层序地层和砂体展布特征分析
武丽, 施炜
2005, 11(1): 43-52.
摘要 (107) PDF (975KB)(7)
摘要: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地震和测井层序进行分析,在琼东南盆地宝岛地区第三系识别出14个地震层序,并分析了各层序的发育特征.总结了不同体系域砂体类型,对各体系域砂体的空间展布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有利砂体的分布特征:低水位体系域,砂体主要分布在低水位楔、斜坡扇和盆底扇;高水位体系域,主要分布在三角洲、扇三角洲、海底扇和峡谷水道.研究表明,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划分层序和体系域,进而对有利砂体进行预测,对该地区油气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
测井信息在前陆挤压区地应力分析中的应用
赵军, 蒲万丽, 王贵文, 李军
2005, 11(1): 53-59.
摘要 (87) PDF (247KB)(7)
摘要:
中国西部前陆盆地主要以挤压构造应力为主,地表与地下构造异常复杂.在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过程中既需要精细的地应力研究与预测,也需要简单易行、经济实用的近似方法.本文通过对稳定构造地区与挤压构造区地球物理测井信息的深度域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提出了一种基于测井信息来计算最大岩石主应力的统计模型法.应用该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挤压应力区进行了实际计算,其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在此基础上对山前挤压区地应力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断层控油作用
吴孔友, 查明, 王绪龙, 郭志强
2005, 11(1): 60-66.
摘要 (84) PDF (305KB)(6)
摘要:
莫索湾地区三叠系以上地层整体近单斜形态,圈闭大都与断层相关,并且断层在纵向上可划分为深、浅2套断层系统.深部断裂发育在石炭系至二叠系中,为逆断层;浅部断裂发育在侏罗系中,为张性和张扭性断层.侏罗纪晚期,浅部断裂开始发育,并断至地表,导致油气散失.白垩纪至第三纪,随上覆地层增厚,断层封闭性增强.通过断面两侧岩性配置、泥岩涂抹因子等分析,莫北凸起断层封闭性好于莫索湾凸起,且J1s21砂层组的泥岩涂抹效应要好于J1s22砂层组.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过程中,将向两侧储层分流,分流系数与储层倾角、厚度、渗透率等有关.莫索湾地区沿断层运移的油气将优先进入厚度大、渗透率高的J1s22储层,厚度小、渗透率低的J1s21储层有利于捕获后期高成熟的油或气.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岩性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研究
胡辉
2005, 11(1): 67-73.
摘要 (133) PDF (281KB)(8)
摘要:
潜江凹陷单向多物源的盐湖沉积体系及构造背景决定了其具有形成多种成因类型岩性油藏的地质条件,按圈闭成因将潜江凹陷岩性油藏分为4亚类15小类.砂岩尖灭线与构造的有机配合是形成岩性油藏的主要因素.纵向上,岩性油藏主要发育于潜三-潜四段,平面上主要发育于面迎物源的构造上倾斜坡和断层与砂岩侧缘尖灭配置集中分布区.
柴达木盆地近SN向构造形成机制与油气成藏意义
操成杰, 王小凤
2005, 11(1): 74-80.
摘要 (89) PDF (308KB)(8)
摘要:
近SN向构造在中国中西部各盆地都有发现,其规模不大,但对油气成藏却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在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大量钻探、物探、实验分析和测试等资料,以及构造形迹分析、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古地温场的响应和磁组构分析资料,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了柴达木盆地内近SN向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康村组储层特征及评价
旷红伟, 金广春
2005, 11(1): 81-89.
摘要 (133) PDF (299KB)(7)
摘要:
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大宛齐油田康村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其特征、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分布规律.大宛齐油田康村组属于低弯度河进入极浅水湖泊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决定了它主要的储集砂体成因类型为三角洲砂体,其中又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砂坝砂体,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是剩余原生粒间孔隙,其次是粒间溶孔和微孔隙.分流河道砂体以粒度较粗的中粗砂岩、含砾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发育大孔隙,粗喉道,孔隙度大,渗透率高,储集性能好;河口砂坝砂体,粒度相对较细,以细-粉砂岩为主,孔隙度相对较低,孔径也相对较小.纵向上,康村组中下部砂体较发育,上部次之,以砂泥互层形式叠置,但总体上砂岩含量不高,一般在15%~30%之间;康村组储层横向分布受物源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东北部厚、西北部薄的特点.储层物性总的分布规律是由北东往南西方向,孔隙度减小,由南东往北西方向渗透率变差.
沾化凹陷Ro分布规律及影响有机质成熟度的因素
李胜利, 于兴河, 陈建阳, 黎运秀, 王永诗
2005, 11(1): 90-96.
摘要 (105) PDF (212KB)(8)
摘要:
结合实际资料,综合确定Ro=0.4%为该区生烃门限(含低熟油),相应的深度门限平均为2250m左右,温度门限平均在90℃左右.造成Ro值相对较低的相关因素如下:有机质成分、温度、压力、埋深等.通过比较,沾化凹陷中渤南洼陷和孤北洼陷生烃能力强,而富林洼陷生烃能力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