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9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走滑断裂和拉分盆地
周永胜, 李建国, 王绳祖
2003, 9(1): 1-13.
摘要 (124) PDF (510KB)(15)
摘要:
本文按照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控制上地壳构造变形的思想,采用脆延性双层模型,在考虑模型相似性的条件下,通过延性层流动驱动脆性层进行走滑断裂和拉分盆地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左行走滑阶段发育两条"S"型左行右阶断裂带;在右行走滑改造阶段,早期左行右阶断裂带被改造为"Z"型右行右阶断裂带。走滑断裂发育过程中共有三种类型的拉张伸展:(1)"S"型破裂逐渐伸展,形成多个菱形盆地;(2)几个相邻的斜列"S"型断裂在剪切作用下端部被错断连通,形成"地堑-地垒"构造;(3)在右行走滑阶段,沿右行右阶断裂拉张形成拉分盆地。先存的上隆拱张断裂限制了走滑断裂的位置和方向。脆性层强度对走滑断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约束作用,脆性层结构对脆延性的层间耦合作用和走滑断裂特征具有显著影响。
河西走廊地壳稳定性研究进展
陈柏林, 党光明, 崔巍, 张永双, 董诚, 刘建生
2003, 9(1): 14-20.
摘要 (118) PDF (270KB)(9)
摘要:
河西走廊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北缘,是一个典型的压陷盆地,周边主要活动断裂带有:龙首山南缘活动断裂带、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昌马活动断裂带及阿尔金活动断裂带东段。河西走廊南侧是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骤变带,龙首山南缘活动断裂带和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巨大的逆冲造就了走廊地区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最大厚度超过3500m~4000m,其中第四系沉积物最厚超过1000m.河西走廊及邻区大地形变强烈,更是地震活动带,历史上和现今发生了许多破坏性大地震和众多中小地震。从活动断裂带角度考虑,包括与西气东输管线、兰新铁路和312国道以不同角度斜交的阿尔金断裂带东段(上赤金-宽滩山一带)、嘉峪关断裂带、榆木山断裂带都是现今构造活动性比较强烈的断裂带,它们的活动性包括长期蠕变和瞬间变形,必将对上述工程管线和交通干线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南北地震带南段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张春山, 张业成, 吴满路
2003, 9(1): 21-30.
摘要 (178) PDF (329KB)(9)
摘要:
本文概述了南北地震带南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并编绘了B、F、Li、Sr等微量元素的异常图,分析了水文地球化学与地震的关系。认为(1)构造对地震、地下热水和微量元素的高值区均具有控制作用,它们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2)高中温热水区(尤其是高中温热泉密集带),常常是地震活动的强烈区,但强震区不一定有高中温热泉密集;(3)在地震孕育过程中,温泉和热水井中的水温、流量和水化学成分均可发生变化。温泉热水中的水化学成分,特别是微量元素变化是地震预报的前兆信息之一。
山西奇村井水汞动态的映震能力与特征分析
肖建华, 张瑞丰
2003, 9(1): 31-36.
摘要 (110) PDF (180KB)(7)
摘要:
山西奇村水汞动态受忻定盆地区域水化学特征控制,水汞映震灵敏,对山西境内ML≥4.0级地震有很好的前兆异常反应。水汞异常多为短临异常,对地震的时间预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水汞异常反应与地震活动水平、震源深度等相关。
新疆三大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康玉柱
2003, 9(1): 37-47.
摘要 (532) PDF (310KB)(25)
摘要:
新疆三大盆地总面积为73.8×104km2,均属多类型叠加复合型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和中、新生代两大旋回和6个演化阶段,具多个不同类型的不整合,构造样式丰富多彩。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古隆起、古斜坡、区域不整合和各类低序次扭动构造带。
冀东柳赞地区油气成藏中断层的作用
丁文龙, 张博闻
2003, 9(1): 48-55.
摘要 (100) PDF (275KB)(7)
摘要:
冀东油田柳赞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在面积约为40km2范围内;发育着30多条断层,而这些断裂是什么时期产生的,它们在油气聚集成藏中起着什么作用,是先有油气聚集、后有断裂,还是先有断裂后才发生油气聚集。这些问题不仅是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焦点,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对该地区的评价和有利油气聚集带的确定。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本区断裂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柏各庄、溯河、高柳三条边界断裂活动的控制,并且断裂的产生是有次序的,不同时期形成的断层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不同的作用。
苏北盆地天长箕状断陷断裂体系及油气成藏规律
操成杰, 周新桂, 何彬, 周巨标, 王启斌
2003, 9(1): 56-61.
摘要 (139) PDF (246KB)(6)
摘要:
苏北盆地的油气圈闭以"贫、小、碎、散"著称,是我国东部极复杂小断块中的代表。而天长箕状断陷斜坡环境的断块更加破碎,其特殊的构造运动背景造就了该地区极复杂的断裂体系,油气的运移和油藏的形成与之密不可分。研究认识断裂是深化勘探和实现滚动勘探开发的前提。断裂研究着眼点既要掌握局部,更要从成因联系上来研究一个整体——断裂体系。本文着重于方法认识,旨在对其他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甘肃大水二长岩类特征、结晶条件与侵位深度
刘晓春, 王平安, 董法宪, 刘建民, 徐刚, 李亚东
2003, 9(1): 62-69.
摘要 (119) PDF (275KB)(20)
摘要:
对大水地区(石英)二长岩类的岩石学研究表明,忠格扎拉、忠曲和格尔括合岩体及周围的脉岩是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尽管它们结晶的温度条件相似(约700℃~800℃),但侵位深度有明显的差别,西部忠格扎拉岩体最深(20km~22km),中部忠曲岩体次之(16km),东部格尔括合岩体最浅(8km~11km),并且后二者具有次火山岩的性质。这说明浅成岩浆对金矿的形成最为有利,这就是为什么在格尔括合和忠曲岩体附近形成了大型金矿床,而在忠格扎拉岩体周围仅找到金矿点的主要原因。
胶东焦家断裂带韧性变形特征
徐刚, 郑达兴
2003, 9(1): 70-77.
摘要 (90) PDF (295KB)(12)
摘要:
焦家断裂带晚期表现为强烈的脆性变形,但其早期则表现以糜棱岩组合、对称组构等为特征的韧性变形。应变测量和差应力估算表明:从焦家主断裂到望儿山支断裂的糜棱岩变形标志体有主轴比变小、K值增大、古应力值逐渐变小的趋势,韧性变形阶段差应力方向为NWW-SEE.焦家断裂带早期是在中温(300℃~500℃)、中等围压(0.27 GPa~0.49 GPa)条件下形成的以压扁作用为主的左行韧性变形带。
渝东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
王连庆, 乔子江, 郑达兴
2003, 9(1): 78-84.
摘要 (136) PDF (249KB)(7)
摘要:
渝东南岩溶石山地区属石漠化多发地区。经遥感调查,石漠化遥感图斑共计173个,面积744.71km2,约占岩溶石山总面积的4.54%.石漠化的范围和程度与区域地貌、地质环境密切相关。石漠化严重或较严重地段都是人类生息和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区内石漠化范围变化不大;90年代以来,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石漠化范围逐步缩小。
现代核分析技术在资源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韩松, 贾秀琴, 董金泉
2003, 9(1): 85-90.
摘要 (96) PDF (175KB)(7)
摘要:
现代核分析技术是当今核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发展中应用非常广泛的研究手段。本文论述了多种核分析技术,诸如同步辐射X荧光分析,源激发X射线莹光分析,裂变径迹技术,中子活化分析等对单个流体包裹体,矿物学,热液成矿作用,构造活动,蛇绿岩的形成环境以及大气环境等学科的应用研究。
川西高原甘孜黄土的成因
王运生, 李永昭, 向芳
2003, 9(1): 91-96.
摘要 (241) PDF (241KB)(10)
摘要:
本文通过对甘孜满地黄土的粒度组分、石英砂的表面结构以及其它地质现象的综合研究,对甘孜黄土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在黄土的概率累计曲线上,跃进组分和悬移组分反映明显,并以悬移组分为主。悬移组分粒径小于2φ~3φ,并以粉砂(4φ~8φ)为主,占悬移总体的94%~99%;对甘孜黄土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石英砂大部分为块状颗粒,少量(10%)呈纺锤形。采用矩阵法计算甘孜黄土的粒度参数:黄土的平均粒径(d50)为5.057φ~5.883φ,明显大于古土壤(6.120φ~6.549φ).古土壤的标准偏差(σφ)为1.513~1.973,大于黄土(1.205~1.778);黄土和古土壤的偏度系数(SKφ)为-0.088~0.248,显示为正偏或近于对称。黄土和古土壤的尖度系数(Kφ)分别为0.123~1.702、0.023~0.059,前者峰形窄,后者峰形较宽。对甘孜黄土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石英砂大部分为方形或长方形颗粒,少量(10%)呈纺锤形。石英砂有密集的翻卷片、蛇曲脊、圆麻坑,这些结构反映了风成特征。另方面,少量石英砂显示冰川作用结构,例如大大小小的贝壳状断口、平行擦痕等。在甘孜西面、德格以南的金沙江东岸川藏公路980km路碑处,三阶地上部的黄土层中,发现3条冰楔。此外,甘孜黄土中孢粉稀少。根据上述特征推断,甘孜黄土应为冰缘风成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