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预出版

《地质力学学报》预出版版权说明

预出版,是指在网络出版或纸质版印刷出版之前,文章的电子版本在网上提前公开,是正式出版的预备版本。预出版的文章是通过严格的“三审制”审查后,本刊确定录用的文章,其内容的著作权等受《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保护。预出版的文章将在之后的印刷版上刊发,印刷版的文章可能与预出版的文章略有不同,预出版文章经录用后便以电子版本形式在网站发出,没有经过排版和编校,会存在部分文字及编排格式与正式出版有出入,但文章主体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学者研究或引述预出版文章,应当以印刷纸质版内容为准;但如果牵涉首创权等时间问题,则应当以适当方式注明文章的预出版日期。

显示方式:
宁夏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孢粉记录及古气候意义
韦利杰, 李振宏, 李明涛, 董晓朋, 崔加伟, 寇琳琳
,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3015
摘要 (9) PDF (1501KB)(2)
摘要:
黄土-古土壤地层中古植被和古气候信息的提取是研究亚洲内陆荒漠化和干旱化历史最直接的证据。本文对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的孢粉记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孢粉序列从下至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阐明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规律。厘定出研究区晚更新世中期(75-50 ka B.P)植被以蒿属为主的干草原和温凉偏干气候,晚更新世晚期(25-15 ka B.P.)植被由荒漠草原-干草原和疏林草原交替出现逐渐过渡到荒漠草原,该时期呈现夏季风逐渐增强的趋势,致使气候逐渐变冷变干,气候类型由温凉偏湿过渡到冷干。宁夏南部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中晚期孢粉记录的深入研究不仅对于正确认识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历史的演变而且对黄土高原治理的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月球背面加加林地区地质及演化特征
邵天瑞, 韩坤英, 金铭, 石成龙, 庞剑锋, 丁孝忠
,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3035
摘要 (24) PDF (3231KB)(14)
摘要:
以月球背面加加林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源遥感数据解译,通过地质要素定量统计、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等研究方法,揭示了月球背面典型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而探讨了加加林地区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初步建立了该区地质特征与月球演化过程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区内发育的全月最长深部断裂的形成为南极艾肯撞击事件与月球热膨胀等内外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南极-艾肯盆地向外延伸的多处月壳厚度的线性异常延伸至月球正面各大盆地,说明在月球深部,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盆地的影响范围可以辐射到月球正面单元;月球背面加加林地区撞击坑数量与面积的变化规律与月球所处的地月系及太阳系演化进程有关;撞击坑定量统计结果及玄武岩单元定年结果表明,艾肯纪至雨海纪是加加林地区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活跃时期,雨海纪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活跃时期。
华北克拉通辽北清原地体新太古代基性麻粒岩变质作用演化
崔润泽, 魏春景
,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3049
摘要 (14) PDF (5970KB)(5)
摘要:
对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的构造演化模式有多种不同的认识,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变质作用研究。通过对辽北清原地体基性麻粒岩进行系统的岩相学观察、矿物化学分析、相平衡模拟和锆石定年研究,以阐明其变质演化过程和大地构造意义。所选择的基性麻粒岩样品被分为含石榴石域(19DJ07-GD)和不含石榴石域(19DJ07-NGD),其中含有石榴石的区域呈条带状且分布不均匀。两种区域都发育两期麻粒岩相组合。在含石榴石域,第一期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其中,第一期斜长石(Pl1)发育复杂成分环带,钙长石含量(XAn)从核到幔部升高,然后再向边部降低。第一期角闪石(Amp1)的Ti成分环带同样为从核部到幔部升高再到边部降低。通过矿物组合和相应的成分环带推测第一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具有逆时针型PT轨迹,包含峰期前升温升压阶段以及峰后降温降压阶段。通过相平衡模拟约束峰期温压条件为0.8~0.9 GPa/900~950 ℃,达到高温–超高温(high–ultrahigh temperature)变质条件。锆石定年结果表明变质作用峰后冷却时间为2498 ± 6.9 Ma(MSWD = 0.39)。综合区域上的“穹隆-龙骨”构造、逆时针的变质轨迹以及和TTG岩浆活动晚期脉冲几乎一致的表壳岩变质时间,表壳岩超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被认为受太古宙特有的垂向构造/沉落构造体制(sagduction)控制。第二期变质组合以局部生长的石榴石 + 石英 ± 单斜辉石的后成合晶/冠状体为特征,代表一期与古元古代造山事件有关的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西部某强风化炭质板岩隧道变形力学机制及大变形控制方法研究
王智佼, 谢迪, 范晋琰, 毛玉铤, 陶志刚
,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3020
摘要 (15) PDF (1536KB)(4)
摘要:
以国家G75渭武高速定西段岷县隧道为工程研究背景,经过分析,其围岩类型属于节理化-高应力-膨胀性(JHS)复合型软岩。在隧道建设过程中采用原支护设计方案出现了严重的软岩大变形灾害。经过分析其变形力学机制,提出了针对不同力学机制的力学转化对策,引入在矿山及边破等岩石领域广泛应用的高预紧力恒阻大变形锚索,提出了“超前支护+NPR锚索支护技术+永久衬砌”的新型高预应力主被动联合支护技术。并且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进行效果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支护技术均对围岩起到控制作用;且通过对现场试验段进行围岩变形及恒阻大变形锚索受力监测,围岩最大变形量仅为73mm,恒阻大变形锚索的预紧力均在280~300kN范围内,有效发挥了恒阻让压支护的作用,控制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