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三位一体”找矿模型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以陕西省汉阴县坝王沟金矿为例

贾凤仪 赵永辉 杨本昭

贾凤仪, 赵永辉, 杨本昭, 2016. “三位一体”找矿模型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以陕西省汉阴县坝王沟金矿为例. 地质力学学报, 22 (2): 185-198.
引用本文: 贾凤仪, 赵永辉, 杨本昭, 2016. “三位一体”找矿模型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以陕西省汉阴县坝王沟金矿为例. 地质力学学报, 22 (2): 185-198.
JIA Feng-yi, ZHAO Yong-hui, YANG Ben-zhao, 2016. APPLICATION OF THE TRINITY PROSPECTING MODEL IN GOLD EXPLORATION: AN EXAMPLE FROM THE BAWANGGOU GOLD DEPOSIT IN HANYIN, SHAANXI.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22 (2): 185-198.
Citation: JIA Feng-yi, ZHAO Yong-hui, YANG Ben-zhao, 2016. APPLICATION OF THE TRINITY PROSPECTING MODEL IN GOLD EXPLORATION: AN EXAMPLE FROM THE BAWANGGOU GOLD DEPOSIT IN HANYIN, SHAANXI.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22 (2): 185-198.

“三位一体”找矿模型在金矿勘查中的应用——以陕西省汉阴县坝王沟金矿为例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陕西石泉—旬阳金矿整装勘查区专项填图与技术应用示范" 121201140142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贾凤仪(1973-), 男, 高级工程师, 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工作。E-mail:105709180@qq.com

  • 中图分类号: P618.51

APPLICATION OF THE TRINITY PROSPECTING MODEL IN GOLD EXPLORATION: AN EXAMPLE FROM THE BAWANGGOU GOLD DEPOSIT IN HANYIN, SHAANXI

  • 摘要: 采用研究成矿地质作用确定成矿地质体、研究成矿构造分析矿体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成矿流体确定找矿方向的"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对陕西汉阴坝王沟金矿进行找矿预测,认为矿区成矿地质体以大型脆-韧性剪切带变形构造为主;成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带转换带、叠加带;成矿结构面主要为S-C面理;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变砂岩或硅质岩。利用找矿预测研究成果,在坝王沟金矿预测了有利成矿地段并提出勘查工作部署建议,找矿成果取得较大突破,表明"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方法对开展矿产勘查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 陕西省汉阴县坝王沟金矿位于秦岭—大别成矿省(东段)之南秦岭Au-Pb-Zn-Fe-Hg-Sb成矿亚带,成矿环境优越,成矿作用强烈,成矿潜力巨大。但该区多期次脆-韧性构造叠加,多期面理发育,赋矿岩性难以确定,制约了继续找矿及扩大矿床规模。以往工作区找矿主要是侧重于化探异常查证和工程控制,缺乏金矿有效评价方法的系统研究,影响矿田有效勘查进程,急需开展综合研究,快速实现找矿突破。本文采用“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研究方法[1],在研究区进行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等研究,以期探索一套适合该区金矿找矿理论和预测评价方法,并加以示范应用,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找矿的突破。

    研究区属于南秦岭—北大巴山多层次韧性滑脱逆冲推覆褶皱带之石泉—神河韧性滑脱逆冲推覆带[2]。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月河断裂、牛山复背斜及其北翼一系列倒转背向斜及脆韧性剪切带构成了区内基本构造格架(见图 1)。区域内有火山活动,在凤凰山、牛山、平利3个基底形成大量富钠质基性—酸性火山岩,侵入岩有基底隆起中以石英闪长岩为主的岩基、盖层中沿断裂产出的岩脉。

    图  1  安康北部金矿区域地质构造略图[3]
    1—脆性正性走滑断层;2—脆性高角度正断层;3—脆性剥离断层;5—脆性滑脱断层;6—晚期韧性推覆断层;7—韧性斜推断层;8—太山庙—麻坪推覆体;9—银杏坝—吕河推覆体;10—石泉—神河滑覆体;11—牛山—凤凰山基底岩块;12—白垩系;13—中泥盆—二叠系;14—泥盆系;15—志留系;16—奥陶系;17—震旦系;18—花岗岩;19—整装勘查区位置;20—坝王沟金矿区位置
    Figure  1.  A regional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gold deposit in northern Ankang

    研究区地层区划隶属于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迭部—旬阳地层分区的牛山地层小区,主要为一套古生界深水盆地—台地相的炭硅质-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建造[3]。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志留系梅子垭组[4]。区内褶皱不发育,总体为一变形复杂的单斜层[5],南老北新,倾向北西—北东,局部南倾,倾角较陡,岩层沿走向和倾向均具波状起伏变化特征。区内断裂较发育,以韧性剪切断裂为主[6],脆性断裂次之。

    区内变质岩为各类片岩、变砂岩、碳酸盐岩等;变质相为低绿片岩相,局部可达高绿片岩相;原岩主要为一套含炭泥质碎屑岩系。

    坝王沟金矿区属于南秦岭构造带南部石泉—神河滑脱逆冲推覆带,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期拉张裂陷-伸展隆升,印支期南北向强烈挤压收缩褶皱造山,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多期陆内造山—碰撞后热应力垮塌伸展—挤压褶皱和逆冲推覆—走滑伸展+抬升剥蚀等阶段[7]

    研究区金矿带呈现带状分布、分段聚集的特点,主要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构成了典型的导矿、聚矿、容矿构造组合系列。区内1:200000航磁及重力资料显示,金矿带对应航磁异常带或重力异常带,与北东向构造运动有关,说明北东向大型脆-韧性剪切带对金矿床后期成矿、改造起一定的控制作用。坝王沟金矿的金矿体均存在于R2f3、R2f4、R2f5脆-韧性剪切断裂带及其附近的强片理化带内(见图 2),主要矿体平均产状25°∠68°,由于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其产状与金矿体产状变化近似。脆-韧性剪切带附近岩石明显硅化、黄铁矿化,Au、Ag、As等元素高值异常明显。

    图  2  坝王沟金矿区一带构造岩相图
    1—梅子娅组;2—斑鸠关组;3—奥陶系;4—寒武系;5—耀岭河岩组;6—武当岩群;7—脆-韧性剪切带及代号;8—糜棱岩带;9—花岗岩;10—灰岩条带;11—褐铁矿化条带;12—金矿床、矿点;13—研究区
    Figure  2.  The tectonic lithofacies map of the Bawanggou gold mine area

    研究区金矿与脆-韧性剪切带具有时间、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时间和成因上,产于脆-韧性剪切带中的金矿,其成矿作用随脆-韧性剪切带的多期活动同步演化,成矿作用与脆-韧性剪切变形作用同步进行,成矿作用是剪切作用的一个反映;空间上,3条规模较大的脆-韧性剪切带(R2f3、R2f4、R2f5)与矿化蚀变带相叠合,且矿(化)体无例外地产于构造推覆体强变形带和弱变形域(见图 2)。可以看出,脆-韧性剪切带是该区金矿富集的最主要因素。

    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了金矿化带的分布,矿化强度受剪切带规模制约,矿化类型与剪切带性质息息相关。平面上,坝王沟金矿主要沿北西西—南东东向R2f3—R2f5脆-韧性剪切带呈线状分布,且剪切带规模大小、退化变质作用强弱及蚀变作用强弱与金矿床规模、矿化强度呈正相关。在垂直剖面上,金矿化类型随构造深度变化或剪切带性质的转变而变化[8]。如:R2f4脆-韧性剪切带,在600 m标高附近,构造变形以韧性为主,金矿化呈薄膜状、发丝状的微细浸染状和星散浸染状含金硫化物型;而在800 m标高以上,脆性成分增加,金矿化类型以细脉状网脉状和扁豆体状含金石英脉、含金硫化物脉为主,显示了脆-韧性剪切带在空间上的控制作用。矿体赋存于脆-韧性剪切构造强变形带,强变形带以纵向置换为主,矿物定向排列的褶劈理、构造岩石地球化学剖面都显示出糜棱岩带与金异常的对应关系。

    研究区规模较大的控矿剪切带,其主要控矿机制为:

    ① 大型脆-韧性剪切带是地壳中的薄弱带,在后期地质作用中易于活化,多期活动有利于多次成矿作用的叠加。

    ② 大型脆-韧性剪切带延伸远,发育深度大,与基底构造有一定联系,有利于深部和浅部流体循环,提供广泛的矿质和流体来源。

    ③ 脆-韧性剪切形成的片理化带以及演化中产生的各种韧-脆性、脆性构造,既为成矿流体提供了通道和容矿空间,也有利于流体与围岩之间发生物质交换,促使围岩中的金等成矿物质活化并进入流体。

    ④ 控矿剪切带的温压条件接近或低于热液中金沉淀所需要的温压条件,有利于热液中金的沉淀。

    ⑤ 控矿剪切带只要叠加在区域上的含矿层或预富集体之上,在无后期深部含矿热液上升情况下也可成矿。

    该区金矿属于南秦岭印支期碰撞后陆内脆-韧性剪切变形带大型构造控制的造山型金矿,矿床分布主要受印支期主造山期和晚印支期—燕山期造山后碰撞-伸展-热力塌陷-隆升阶段的韧性和脆-韧性剪切带大型变形构造控制。因此,南秦岭石泉—旬阳金矿整装勘查区的成矿地质体为区域大型脆-韧性剪切带变形构造。

    南秦岭构造-成矿带是一个多期次构造活动强烈叠加、置换的构造带,地层受区域强多期次构造作用而复杂化[9],多以糜棱面理和强直片理、拉伸线理、鞘褶皱、Z字型剪切褶皱或紧闭同斜褶皱、石英细脉密集发育、石英脉和石英团块强烈剪切变形为特征。岩石变形常会产生一组新生的透入性面状构造,包括不同方式热力-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各类构造,发育多期面理构造。区内断裂较发育,以韧性剪切断裂为主,脆性断裂次之。在地壳浅部含矿热液会充填于脆性断裂或裂隙之中。

    坝王沟一带的F1脆性断层主要为北西—北东向,倾角20°—76°,长度1~3 km,破碎带宽度1~20 m,其中K4矿体产于该断裂带中(见图 3)。金矿体呈中等—陡倾斜,似层状、波曲状膨胀收缩、分枝复合现象。向北东陡倾,具尖灭再现、侧现等延伸规律。矿体受顺层片理化带(S2面理)控制,与石英脉关系密切,呈似层状产出。金矿赋存于下志留统梅子垭组中的变形变质岩石内,该区金矿化主要受区域变质岩黑云母变斑晶石英片岩和变石英砂岩界面片理控制。至少经历过三期面理变形和构造置换过程,发育有多条韧性剪切和脆-韧性剪切变形组构:第一期为伸展体制下的塑性固态流变,以S0为面理的褶皱变形,形成海西—早印支期S1面理;第二期为碰撞环境挤压体制下的韧性推覆,以S1为面理的褶皱变形,形成陆内碰撞期和碰撞后晚印支—早燕山期一系列轴面北倾的连续褶皱和透入性面理S2面理及脆-韧性剪切带,表现为不同尺度紧闭同斜褶皱,伴随强烈的逆冲型脆-韧性剪切带,褶皱轴面和主面理(S2)倾向北东,倾角30°—70°;第三期以S2为面理的褶皱变形,形成轴面北陡倾的燕山期S3劈理。源于深部的成矿物质沿韧性剪切带上涌,主要沿S2期片理化运移至有利地段成矿。这些与多期次构造作用有关的各期压扭性面理构造(以S2为主、S1和S3为辅)置换强烈,是该区金矿成矿构造和主要的成矿结构面。

    图  3  坝王沟金矿K4矿体平面地质图
    Figure  3.  A planar geological map of K4 ore body in the Bawanggou gold mine area

    脆-韧性剪切带或韧性变形叠加后期脆性变形是金成矿的有利构造条件[10]。韧性剪切带是金矿床最直接、最重要的控矿储矿主构造。通过对区内控矿构造、容矿构造及与矿体、矿化蚀变带的对应关系对比,韧性剪切带旁侧次级构造为金矿有利富集构造部位。即矿体易赋存于大型剪切带旁侧平行或小角度斜交的脆性断裂、片理化带(糜棱岩带)。坝王沟金矿产出于韧性剪切带旁侧的次级构造中,这些次级构造可以是韧性构造、脆-韧性构造、也可以是脆性构造,在地壳浅部含矿热液会充填于脆性断裂或裂隙之中。

    研究区成矿构造主体归属于断裂成矿构造系统,成矿结构面主要属于叠加在脆-韧性剪切带之上的断裂破碎带,金的成矿作用发生在韧性—脆-韧性剪切变形构造带的转换时段和转换空间,多数是叠加在稍后期的韧-脆性断裂破碎带上。

    研究区金矿体产出位置位于不同的岩性界面-应变带上,具体表现在矿体多产出于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含碳绢云石英片岩和石英变砂岩三者的接触面上,同时又位于断层破碎带附近的节理、片理、劈理、石英脉裂隙及与围岩接触带上。

    研究区蚀变类型有:硅化、黑云母化、(磁)黄铁矿化、黄钾铁钒化、绿泥石化等。与成矿有关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黑云母化和(磁)黄铁矿化。

    4.1.1   硅化

    硅化主要有2种,一种是呈石英细脉、小扁豆体沿岩石的片理、裂隙、劈理分布,石英呈烟灰色、青灰色和灰白色;另一种是石英呈网脉、团块分布于岩石中,尤其在高应变区域可以形成一定的密集带,表现为沿脆-韧性剪切带出现大量脉状、透镜状石英脉或石英团块[11]。硅化分为3期:① 海西—早印支期S1面理;② 燕山期S3劈理呈石英细脉,矿化零星;③ 顺晚印支—早燕山期S2面理贯入石英脉为含金石英脉,矿化富集。硅化是金矿形成的有利条件,在硅化较强,尤其是网脉状硅化与网脉状金属硫化物共生的部位,金有明显的富集。

    4.1.2   黑云母化(钾化)

    矿区变形的泥质细碎屑岩中可见细小的黑云母颗粒或稍大斑晶状黑云母,呈团斑状或聚片状分布,黑云母变斑晶非常普遍,主要分布于脆-韧性剪切带两侧附近。本次研究证实黑云母变斑晶为区域变质作用后期叠加了一期较强烈的热变质作用,与该区金成矿作用密切相关,代表了一期热液蚀变或热变质叠加的蚀变类型。

    4.1.3   (磁)黄铁矿化

    研究区黄铁矿化比较发育,磁黄铁矿化较少。一种是半自形粒状沿岩石裂隙、劈理、片理呈细脉、网脉产出,另一种是自形—半自形粒状分布于早、中期石英脉的裂隙中。(磁)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非常密切,紧密共生,(磁)黄铁矿化很弱的地段,一般金达不到工业品位。

    当黑云母变斑晶发育,硅化石英细脉或网脉发育,并且伴有(磁)黄铁矿化时,金矿化品位往往较高。

    研究区金矿床的形成和产出富集部位,均与石英脉有时空和成因上的紧密联系。本次分别在不同地段采集了不同期次面理中产出的石英脉样品,观测其特征,进行流体包裹体制样和测试研究。

    4.2.1   研究区石英脉特征

    石英脉在区内普遍发育,按成因分为两类,一类为硅化成因,另一类为热液成因。部分石英脉或石英团块的产出与断裂破碎带有关,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而呈石英透镜体或石英脉形态产出。石英脉风化面多呈烟灰色、黄褐色等,未风化面呈乳白色。多数顺S2面理产出,或与S2小角度斜交产出,少数沿S1、S3面理产出;部分受挤压、褶皱后发生变形(见图 4a),其裂隙面上具较强的褐铁矿化。

    图  4  石英脉产出特征照片及素描图
    Figure  4.  Pictures and sketch of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quartz vein

    石英脉长度在1~3000 cm之间,宽度1~150 cm。根据形成条件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由热液形成,沿裂隙面理发育,脉较长较宽(见图 4b);另外一类是由于受到构造应力影响,岩石内部的硅质活化,沿岩石内部裂隙面发育成脉状,脉较细较短(见图 4c)。石英透镜体长度在0.5~5 m,宽度范围2~30 cm。

    由于研究区发生过多期构造变形,S1期构造不是很明显,沿S1面理贯入的石英脉出露较少,近东西向,脉宽较小,常呈细长条状或拔丝状顺面理发育,部分受构造作用被错断,部分地段石英脉呈波浪状切穿地层(见图 4d)。受岩层变形的影响,局部地区石英揉皱(见图 4e),石英明显拉长细粒化、糜棱岩化,脉体宽度小。此类石英脉颜色较暗(灰白色—烟灰色),局部褐铁矿化,新鲜面为乳白色。受构造作用变形强烈,矿化不明显。

    沿S2面理贯入的石英脉,延伸方向在290°—360°之间。自西向东,延伸方向由北北西向逐渐转为北西西向,之后再转为近东西—北西西向。脉宽及长度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裂隙、节理中多含黄铁矿,有的具有褐铁矿化,局部磁黄铁矿化;与S2小角度斜交产出石英脉宽度较小,裂隙、节理中多含黄铁矿。局部可见S2方向石英脉发生揉皱呈倒S形(见图 4f4g),部分地段S2方向石英脉斜切S1面理,还可见沿S1、S2、S3方向的石英脉相互斜交产出,在构造、韧性变形的转折端石英脉顺S2面理变形,呈砂糖状、透镜体状、雁列脉状。此类石英脉较透明,乳白色、烟灰色均有,结构较为致密,与金矿化关系较为密切。

    沿S3面理方向产出的石英脉较少(见图 4h),延伸方向多为近东西向;部分可见沿S3方向石英脉斜切S2面理(见图 4i)。

    区内石英脉主要分布在强变形带内部,且与脉岩伴生,推测脉岩的产生为硅质的活化提供了热力作用和热能,形成硅质热液,当热液通过S3、S2、S1面理或构造裂隙流动冷却后形成石英脉;石英脉的分布与强变形带、黑云母变斑晶带、含碳带等联系比较密切,并且与金矿化带、金的地球化学异常带联系比较紧密。

    4.2.2   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

    坝王沟金矿区控矿主石英脉中包裹体可分为原生包裹体和次生构造包裹体两类[12](见图 5)。

    图  5  坝王沟矿区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显微照片
    Figure  5.  Micrograph of fluid inclusion in quartz vein in the Bawanggou mining area

    ① 原生包裹体:一般沿石英颗粒生长边界呈环带或孤立产出,部分呈群体带状展布,混圆状—球状,粒径在10 μm左右,不易观察,大小不一但均匀变化。升降物台时包裹体群条带在不同位置隐现,可见其在石英脉中呈面状倾斜展布,应为原生过程中热液流动使包裹体呈群带聚集的结果。

    ② 次生构造包裹体:沿石英颗粒间裂隙呈条带或串珠状分布,粒径一般为2~15 μm,呈椭圆状或不规则棱角状。次生包裹体气泡较小,不易观察,但其沿裂隙呈条带展布非常明显。

    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包裹体,其特征为:室温下多为两相(L+V),多为灰白色,不规则状、椭圆状或长条状,沿裂隙孤立或成群产出;大小多在2×4~4×12 μm,最大8×20 μm。气液比5%~30%不等,平均15%~20%。

    4.2.3   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

    流体包裹体测温在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使用仪器为Linkam THMS600型冷热台,测温范围-196~600 ℃,冷冻数据和加热数据精度为±0.1 ℃,实验室温度为恒温20 ℃。包裹体测试过程中的升温和降温速率为5~20 ℃/min。

    坝王沟金矿区的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如图 6所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大致分为2个阶段:一期温度范围196.1~283.7 ℃,平均248.6 ℃,峰值温度主要集中于210~270 ℃;另一期温度范围320.6~383.6 ℃,平均357.8 ℃,峰值温度主要集中于330~370 ℃。这说明长沟矿区成矿流体的热液活动是多期次的,在野外宏观上表现为石英脉的多期性和相互穿插关系。

    图  6  坝王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直方图
    Figure  6.  Histogram of fluid inclusion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in the Bawanggou gold mining area

    研究区金矿床找矿标志首选构造叠加部位,近东西向区域性韧性剪切带控制了地层片理化走向和主要金矿床的分布,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构造在区域上叠加部位是金富集成矿有利场所。

    ① 地层岩性层位:梅子垭组—斑鸠关组变砂岩与片岩界面、变硅质岩与变泥质粉砂岩界面、含碳层段。

    地层岩性对成矿有一定专属性,金矿主要产在梅子垭组第二、第四岩性段,主要为含碳黑云绢云母石英片岩[13],夹有变粉砂岩、粉砂质(硅质)板岩、变细砂岩。变粉砂岩或粉砂质板岩与黑云母变斑晶石英片岩的接触面及其附近多是金矿体产出的有利部位,矿体的展布方向与岩层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且与围岩无明显界线。

    ② 构造标志:明显的揉皱变形、脆-韧性剪切变形带、伴随断层破碎岩、S2面理弯曲突变地段、多组构造叠加段。

    研究区目前发现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脆-韧性剪切带附近,显示明显的脆-韧性剪切带控矿特征;区域上脆-韧性剪切带与断裂破碎带叠加部位是矿体产出的有利部位;剪切褶皱变形较强烈,褶皱局部位置如核部、转折处、产状变化处往往是金矿相对富集发育的部位[14];脆-韧性变形标志(如石英σ旋转碎斑和旋转透镜体、糜棱岩化石英脉、黄铁矿和磁黄铁矿拔丝状结构、石香肠构造、S-C组构、雁列式石英脉等)发育的部位,往往说明了多期构造活动的叠加,可为成矿提供有利空间。

    ③ 热液蚀变和热变质叠加段:热液蚀变主要有磁黄铁矿化、黄钾铁钒化、褐铁矿化等。热变质叠加段为粗晶黑云母-石榴石变斑晶叠加段。蚀变矿物是金矿化的直接标志,一般形成金矿的地区都能看到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磁黄铁矿化、黄钾铁钒,特别是黄铁矿拔丝状构造。其次是黑云母变斑晶、石榴子石、硅化等。硅化、黄铁矿化均较强烈的部位是找矿的重要标志部位。

    ④ 石英脉密集分布带:一般1 m范围内有5~10条以上区段。

    石英脉在研究区比较发育,部分金矿与密集分布的石英细脉关系密切,但金一般赋存在石英脉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很少存在于石英脉中,特别是糖粒状石英脉是指示金矿成矿的有利标志。

    ⑤ 花岗闪长岩脉和煌斑岩脉密集分布带:一般100 m范围内有多条岩脉。

    ⑥ 化探异常:金的重砂异常、金砷锑元素组合异常带等[15]

    综合陕西石泉—旬阳金矿整装勘查区中典型矿区“三位一体”要素特征(见表 1)认为,坝王沟金矿成矿地质体为韧性剪切带的韧-脆性转换带、叠加了韧性构造带的脆性构造;成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与韧性叠加脆性断层,成矿结构面为S-C面理;成矿结构面主要为S-C面理;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变砂岩或硅质岩。本区属造山带型金矿。根据成果,初步构建了本区金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16](见图 7)。

    表  1  坝王沟金矿“三位一体”要素特征
    Table  1.  The trin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wanggou gold mine
    分类 要素 特征
    成矿地质体特征 成矿构造特征 韧性剪切带次级脆-韧性断裂
    矿体产状 平行S2面理
    蚀变组合 硅化、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
    性质 脆-韧性右行断裂
    产状 北西—南东
    规模 中—小型
    期次 印支—燕山期,第二构造期
    成分 糜棱岩化片岩、硅质岩
    运动方式 逆冲
    强度 较强烈
    受控地质建造 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变砂岩或硅质岩
    影响范围 志留系梅子垭地层
    判别标志 大型变形构造矿产
    成岩成矿年代 印支—燕山期
    矿体和成矿地质体关系 成矿经历了沉积变质和后期弱的低温热液改造叠加,为低—中温成矿,金成矿有较多热卤水参与
    成矿动力源 造山运动[17]
    矿床和成矿地质体空间关系 位于韧性剪切带脆性构造—脆性构造部位。
    矿体剥蚀深度 小于2 km
    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 成矿构造 韧性剪切带断裂
    断裂构造系统 韧性剪切断裂构造
    成矿结构面 脆-韧性构造剪切带的转换位置S-C面理
    构造期 成矿前加里东期,形成S1面理;成矿期印支—燕山期,形成S2面理;燕山—喜马拉雅期,形成S3面理。
    成矿作用特征 主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Au原生晕主要分布在韧性剪切带内。带内岩性主要为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石英变砂岩、硅质岩等。分带指数法:由浅至深:Zn—Hg—Sb—Pb—Bi—W—Ag—Cu—Au—As
    成矿流体形成的矿物特征 金矿化的有利标志,硅化、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黑云母变斑晶化等。第二期硅化与金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包裹体特征显示:本区成矿经历了沉积变质和后期弱的低温热液改造叠加的特点,低—中温成矿。金成矿有较多热卤水参与,可能是深部来源。发生于区域变质晚期(M2) 叠加的热液变质作用,主要形成了黑云母变斑晶与该区金成矿有一定关系
    成矿地球化学障 中性组合: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矿体。沿断裂结构面带状发育,酸性组合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7  找矿预测模型图
    1—石英变砂岩;2—绢云石英片岩;3—炭质绢云石英片岩;4—黑云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5—脆-韧性断裂构造带;6—岩脉;7—硅化石英脉;8—黄铁矿脉;9—金矿体;10—(磁)黄铁矿
    Figure  7.  The model of prospecting prediction

    区内韧性剪切带的分布与金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将预测找矿靶区基本确定为工作区内出露的R2f3、R2f4、R2f5韧性剪切带分布地段(见图 2)。

    根据以上规律,坝王沟金矿很可能在已知K4矿体的西南部沿北西西向(285°—310°)更深部位斜列产出矿(化)体。在工作区范围内,同一构造体制下形成的R2f3、R2f4、R2f5均具有有利的成矿环境。它们近于平行分布,且具有相同的构造特征,可以借鉴坝王沟金矿R2f5的成矿规律,在其他韧性剪切带上找矿。

    根据整装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认为成矿地质体以大型脆-韧性剪切带变形构造为主;成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带转换带、叠加带;成矿结构面为S-C面理;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变砂岩或硅质岩。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三位一体”建模成果,以物化探异常分带典型地段对应附近脆-韧性剪切带为突破口,将坝王沟金矿分北部金斗坡矿段、南部长沟矿段、中部猫儿沟—腊油沟共3个地段开展工作。金斗坡矿段地表沿主矿体K1、K5走向延伸方向施工探槽追索圈定矿体,在7—20线之间进行钻探工程控制,评价其资源远景。长沟矿段工作程度较高,开展了373 m标高以上详查工作,分析认为主矿体K4在28线以西深部有较大找矿潜力,且矿体沿走向具向西侧伏特征,据此在16—28线之间373 m标高以下针对K4矿体开展钻探工程控制,进行探边摸底,查明矿体在深部的赋存情况。猫儿沟—腊油沟一带通过1:25000土壤测量进一步确定异常位置、规模、形态,采用地化剖面、槽探工程对重要化探异常进行查证,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对新发现的矿化蚀变带、矿(化)体进行地表槽探工程稀疏揭露,对确定的有利成矿地段大胆进行钻探工程验证。

    ① 工作区北部金斗坡矿段经地表追索控制,K1、K5金矿体沿走向延伸稳定,钻孔所揭露地质情况与地表基本对应,特别是K5矿体向深部延伸连续且有变好的趋势。金矿体的产出主要受叠加于主韧性剪切带上的脆性断层控制。

    ② 工作区南部长沟矿段经工程控制,通过分析研究认为K4矿体主控矿断裂F1延伸稳定,在16线、20线、24线施工的6个钻孔深部均见到相应含矿层(构造)及K4矿体,证明矿体沿走向具向西侧伏特征且规模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金矿体主要产出于韧、脆性断裂转换带上,成矿结构面为S2面理。

    ③ 工作区中部石板沟—腊油沟一带通过开展1:25000土壤测量及异常查证工作圈出了新的金矿(化)体。目前新发现的矿化蚀变带、金矿体与土壤测量圈定的一系列近东西向展布的带状Au异常有相互对应关系,均产于R2f3和R2f5之间次级断裂发育地段。

    坝王沟金矿区依据三位一体找矿模型找矿成果较显著。经重型工程施工,扩大了矿体规模,增加了资源量,累计估算334以上金资源量10 t。同时在工作区中部猫儿沟—石板沟一带新发现了3条金矿(化)体。

    在陕西省汉阴县坝王沟金矿勘查过程中,依据三位一体找矿模型,开展了找矿预测研究。研究确定韧性剪切带的韧-脆性转换带、叠加韧性构造带的脆性构造为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与韧性叠加脆性断层,成矿结构面为S-C面理,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变砂岩或硅质岩。通过预测有利地段,指导勘查工程布设,取得了中型矿床规模,通过继续勘查,可望获得大型金矿规模资源量。本次研究工作也为全整装勘查区的找矿突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 图  1  安康北部金矿区域地质构造略图[3]

    1—脆性正性走滑断层;2—脆性高角度正断层;3—脆性剥离断层;5—脆性滑脱断层;6—晚期韧性推覆断层;7—韧性斜推断层;8—太山庙—麻坪推覆体;9—银杏坝—吕河推覆体;10—石泉—神河滑覆体;11—牛山—凤凰山基底岩块;12—白垩系;13—中泥盆—二叠系;14—泥盆系;15—志留系;16—奥陶系;17—震旦系;18—花岗岩;19—整装勘查区位置;20—坝王沟金矿区位置

    Figure  1.  A regional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gold deposit in northern Ankang

    图  2  坝王沟金矿区一带构造岩相图

    1—梅子娅组;2—斑鸠关组;3—奥陶系;4—寒武系;5—耀岭河岩组;6—武当岩群;7—脆-韧性剪切带及代号;8—糜棱岩带;9—花岗岩;10—灰岩条带;11—褐铁矿化条带;12—金矿床、矿点;13—研究区

    Figure  2.  The tectonic lithofacies map of the Bawanggou gold mine area

    图  3  坝王沟金矿K4矿体平面地质图

    Figure  3.  A planar geological map of K4 ore body in the Bawanggou gold mine area

    图  4  石英脉产出特征照片及素描图

    Figure  4.  Pictures and sketch of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quartz vein

    图  5  坝王沟矿区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显微照片

    Figure  5.  Micrograph of fluid inclusion in quartz vein in the Bawanggou mining area

    图  6  坝王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直方图

    Figure  6.  Histogram of fluid inclusion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in the Bawanggou gold mining area

    图  7  找矿预测模型图

    1—石英变砂岩;2—绢云石英片岩;3—炭质绢云石英片岩;4—黑云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5—脆-韧性断裂构造带;6—岩脉;7—硅化石英脉;8—黄铁矿脉;9—金矿体;10—(磁)黄铁矿

    Figure  7.  The model of prospecting prediction

    表  1  坝王沟金矿“三位一体”要素特征

    Table  1.   The trin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wanggou gold mine

    分类 要素 特征
    成矿地质体特征 成矿构造特征 韧性剪切带次级脆-韧性断裂
    矿体产状 平行S2面理
    蚀变组合 硅化、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
    性质 脆-韧性右行断裂
    产状 北西—南东
    规模 中—小型
    期次 印支—燕山期,第二构造期
    成分 糜棱岩化片岩、硅质岩
    运动方式 逆冲
    强度 较强烈
    受控地质建造 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变砂岩或硅质岩
    影响范围 志留系梅子垭地层
    判别标志 大型变形构造矿产
    成岩成矿年代 印支—燕山期
    矿体和成矿地质体关系 成矿经历了沉积变质和后期弱的低温热液改造叠加,为低—中温成矿,金成矿有较多热卤水参与
    成矿动力源 造山运动[17]
    矿床和成矿地质体空间关系 位于韧性剪切带脆性构造—脆性构造部位。
    矿体剥蚀深度 小于2 km
    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 成矿构造 韧性剪切带断裂
    断裂构造系统 韧性剪切断裂构造
    成矿结构面 脆-韧性构造剪切带的转换位置S-C面理
    构造期 成矿前加里东期,形成S1面理;成矿期印支—燕山期,形成S2面理;燕山—喜马拉雅期,形成S3面理。
    成矿作用特征 主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Au原生晕主要分布在韧性剪切带内。带内岩性主要为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石英变砂岩、硅质岩等。分带指数法:由浅至深:Zn—Hg—Sb—Pb—Bi—W—Ag—Cu—Au—As
    成矿流体形成的矿物特征 金矿化的有利标志,硅化、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黑云母变斑晶化等。第二期硅化与金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包裹体特征显示:本区成矿经历了沉积变质和后期弱的低温热液改造叠加的特点,低—中温成矿。金成矿有较多热卤水参与,可能是深部来源。发生于区域变质晚期(M2) 叠加的热液变质作用,主要形成了黑云母变斑晶与该区金成矿有一定关系
    成矿地球化学障 中性组合: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矿体。沿断裂结构面带状发育,酸性组合
    下载: 导出CSV
  • [1] 韩振哲, 刘娜, 公凡影, 等.黑龙江多宝山—大新屯地区铜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找矿方向[J].地质论评, 2015, 61(4): 787~79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LP201504009.htm

    HAN Zhen-zhe, LIU Na, GONG Fan-ying, et al. Cu-Au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in Duobaoshan-Daxintun area, Heilongjiang[J]. Geological Review, 2015, 61(4): 787~79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LP201504009.htm
    [2] 李会民.石泉—汉阴北部金矿带地质特征[J].陕西地质, 1997, 15(2): 48~5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DY199702005.htm

    LI Hui-min.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gold deposit belt in the northern Shiquan-Hanyin, Shaanxi[J]. Geology of Shaanxi, 1997, 15(2): 48~5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DY199702005.htm
    [3] 陕西省地质矿产局.陕西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8: 77~80.

    Shaanxi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The rock formation of Shaanxi[M]. Wuha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 1998: 77~80.
    [4] 刘洪祺, 曹林杰, 贾建军, 等.安康市北部金矿带成矿地质背景与找矿潜力[J].西部资源, 2013, (4): 178~18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ZY201304155.htm

    LIU Hong-qi, CAO Lin-jie, JIA Jian-jun, et al. Regional ore-from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gold ore belt in the north of Ankang City[J]. Western Resources, 2013, (4): 178~18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ZY201304155.htm
    [5] 赵进江, 刘洪祺, 李华南.陕西省汉阴县北部金矿田地质特征[J].科技信息, 2013, 19: 432~433. doi: 10.3969/j.issn.1001~9960.2013.21.343

    ZHAO Jin-jiang, LIU Hong-qi, LI Hua-nan. Gold ore field geological feature in north of Hanyin County, nShaanxi Province[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3, 19: 432~433. doi: 10.3969/j.issn.1001~9960.2013.21.343
    [6] 冯明伸, 杨建东.安康地区北部韧性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及对金矿成矿控制作用[J].陕西地质, 1994, 12(1): 17~2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DY199401002.htm

    FENG Ming-shen, YANG Jian-dong.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ductile nappe structure and its ore-control of gold deposit in north Ankang[J]. Geology of Shaanxi, 1994, 12(1): 17~2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DY199401002.htm
    [7] 李希, 杨兴科, 张文高, 等.南秦岭安康汉阴金矿区控矿构造特征与成因类型[J].矿物学报, 2011, (S1): 44~4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WXB2011S1022.htm

    LI Xi, YANG Xing-ke, ZHANG Wen-gao, et al. Ore-controlling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types of gold deposit in South Qinling area, Hanyin, Ankang[J]. Acta Mineralogica Sinica, 2011, (S1): 44~4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WXB2011S1022.htm
    [8] 叶天竺, 薛建玲.金属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地质研究[J].中国地质, 2007, 34(5): 855~86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OLO201705102.htm

    YE Tian-zhu, XUE Jian-ling. Geological study in search of metallic ore deposits at depth[J]. Geology in China, 2007, 34(5): 855~869.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OLO201705102.htm
    [9] 张启, 马玉梅, 韩俊民, 等.小秦岭地区金矿成矿机理分析[J].陕西地质, 2010, 28(2): 28~3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DY201002005.htm

    ZHANG Qi, MA Yu-mei, HAN Jun-min, et al. Analyzing on metallogenic mechanism of gold deposits in Xiaoqinling region[J]. Geology of Shaanxi, 28(2): 28~3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DY201002005.htm
    [10] 叶天竺, 吕志成, 庞振山, 等.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总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5: 416~420.

    YE Tian-zhu, LV Zhi-cheng, PANG Zhen-shan, et al. Theory and method of mineral prospecting and prediction in exploration area(Pandect)[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5: 855~869.
    [11] 彭学军, 陈柯旭, 刘洪祺.陕西省汉阴县北部岩金矿带中石英脉特征[J].科技视界, 2013, 26: 389~39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SJ201326295.htm

    PENG Xue-jun, CHEN Ke-xu, LIU Hong-qi. Characteristics of quartz veins of gold ore belt in the north of Hanyin County, Shaanxi[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ision, 2013, 26: 389~39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SJ201326295.htm
    [12] 赵进江, 刘洪祺, 杨鹏, 等.陕西省汉阴县长沟金矿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J].科技信息, 2013, 23: 399~412. doi: 10.3969/j.issn.1001~9960.2013.21.320

    ZHAO Jin-jiang, LIU Hong-qi, YANG Peng, et al. Alteration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Changgou gold ore in Hanyi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3, 23: 399~412. doi: 10.3969/j.issn.1001~9960.2013.21.320
    [13] 杜坚.安康北部志留系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探讨[J].中国矿山工程, 2014, 43(5): 39~4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KS201405012.htm

    DU Jian. Discussion 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silurian gold-bearing deposit in North Ankang[J]. China Mine Engineering, 2014, 43(5): 39~4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KS201405012.htm
    [14] 陕西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 陕西省汉阴县长沟金矿详查报告[R]. 2011.

    The No.1 Geological Team,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Shaanxi Province. Detailed research report of Changgou gold ore in Hanyi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2011.
    [15] 杨宏林, 王瑞廷, 郑强, 等.陕西安康梅子铺金矿区化探异常剖析及找矿潜力分析[J].西北地质, 2013, 46(4): 182~19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DI201304022.htm

    YANG Hong-lin, WANG Rui-ting, ZHENG Qiang, et a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Meizipu gold deposit in Ankang, Shaanxi[J]. Northwestern Geology, 2013, 46(4): 182~19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DI201304022.htm
    [16] 陈小勇, 谢有炜, 丁明, 等.江西崇义牛角窝钨多金属"三位一体"矿床类型及成矿机制探讨[J].中国钨业, 2013, 28(6): 8~1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WU201306003.htm

    CHEN Xiao-yong, XIE You-wei, DING Ming, et al. The"Three-in-One"deposit type and metallogenic mechanism of Niujiaowo tungsten polymetallic mine in Chongyi County, Jiangxi Province[J]. China Tungsten Industry, 2013, 28(6): 8~1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WU201306003.htm
    [17] 李宗会, 罗根根, 赵东宏, 等.秦岭成矿带金矿田控矿新模式——矿源、热再造、赋矿空间三位一体[J].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 (3): 95~9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XKT201403030.htm

    LI Zong-hui, LUO Gen-gen, ZHAO Dong-hong, et al. A new ore-controlling model of gold deposit in Qinling metallogenic belt: The three in one of source bed, thermal reconstruction and ore-bearing space[J].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Across the Straits, 2014, (3): 95~9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XKT201403030.htm
  • 加载中
图(7)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15
  • HTML全文浏览量:  355
  • PDF下载量:  5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5-10-30
  • 刊出日期:  2016-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