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ation: | WANG Lian-jie, SUN Dong-sheng, ZHOU Chun-jing, et al., 2008. APPLICATION OF THE ANSYS SOFTWARE TO SOLVING COUPLING OF IN-SITU STRESS AND FLUID.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14 (2): 141-148. |
作为衔接盆缘隆起区与沉积盆地的纽带,陆源碎屑岩中的碎屑颗粒记录了从源区剥蚀到沉积物搬运、沉积物卸载等一系列地质过程中丰富的地质信息。自Dickinson[1]建立了碎屑颗粒组分与源区构造背景的关系判别图解之后,碎屑颗粒在分析物源区地体岩石学类型、反演隆起区地质演化等方面的独特意义已成为地学界的共识[2~3]。
盆山格局建立、盆地边缘的界定是研究低级勘探区含油气系统的必备基础工作之一。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德令哈周边地区上古生界露头出露不多,后期剥蚀、改造强烈,仅有的几个剖面地层序列极不完整,与上下岩层多为断层接触;地层平面展布分块性强,埋藏厚度大,地震资料识别精度不足,原始地层厚度及展布未知,勘探条件“先天不足”。在这种无法获得详尽地层、沉积格架资料的低勘探区,常规沉积-古地理研究手段难以复原沉积期的古地理格局,粗陆源碎屑岩岩石碎屑颗粒组成及垂向演化成为根据极少露头反演物源区所经历的构造-岩浆-热事件的最直接手段,进而可从盆地周缘不同构造带或地质体地质演化史中构造-岩浆-热事件类型、期次、年限的差异性对物源区构造属性与演化进行推断,最终确定源区位置,建立沉积期的盆山关系并复原构造-古地理格局。
研究区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周边,构造上属柴北缘块断带东缘,从大地构造位置上看,研究区夹持在柴达木地块与祁连褶皱带之间,由柴北缘构造带(包括鱼卡河—沙柳河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及滩间山岛弧构造带)、欧龙布鲁克微地块、宗务隆构造带3个构造单元组成(见图 1)。
鱼卡—沙柳河构造带于距今800~900 Ma发生裂解[4~8],随后形成成熟洋盆;不晚于距今540 Ma[9]鱼卡—沙柳河洋开始俯冲,滩间山岛弧地体及弧后盆地形成;距今500~465 Ma[5]柴达木地块与滩间山岛弧地体发生陆-弧碰撞,随后在距今465~435 Ma[5]柴达木地块-滩间山岛弧地体-欧龙布鲁克地块发生“陆-弧-陆”碰撞;后碰撞伸展开始于距今435~400 Ma[5],加里东运动结束,研究区进入海西—早印支期构造旋回。北部土尔垦大坂—宗务隆—青海南山构造带伸展开始于距今400 Ma左右[8, 10],裂陷槽内发育了泥盆系鱼北沟群(D1-3y)滨浅海相夹中酸性火山岩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同期,拼贴到一起的柴北缘加里东期“陆-弧-陆”碰撞造山带及欧龙布鲁克地块发育泥盆系牦牛山组(D1-3m)陆相、滨海相砂砾岩夹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建造。石炭系—下二叠统沉积建造类型差异不大,以滨海相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发育为主要特点。石炭系自下而上发育下石炭统城墙沟组(下部砂砾岩段,上部碳酸盐岩段)、怀头他拉组(下部砂砾岩段,上部碳酸盐岩段),上石炭统克鲁克组(夹煤层泥页岩段,灰泥互层段,砂砾岩与泥岩、灰岩互层段,灰泥互层段),扎布萨尕秀组下段(砂砾岩与灰岩、泥岩互层段)(见图 1)。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德令哈地区晚古生代海侵来自北部土尔垦大坂—宗务隆海槽已无争议。现在的问题是:上古生界累计厚度达千米的砂砾岩物源区在哪?物源区何种构造属性?柴达木海盆与德令哈海盆是否发育统一的沉积体系?晚古生代,柴达木海盆与德令哈海盆界限在哪?马寅生等[11]给出的石炭系残余地层厚度图中,鱼卡河—沙柳河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及周边地区残余地层厚度极低与晚古生代沉积格局是何种关系?鱼卡—沙柳河加里东期造山带如何消亡,造山带存在多久?这些问题的解答均与上古生界砂砾岩物源区分析有关。
柴东北缘德令哈地区上古生界露头在研究区主要山系均有出露,本次研究选取城墙沟、石灰沟、旺尕秀及扎布萨尕秀4个剖面,另外加上石灰沟地区的4口钻井岩心资料,开展地层、沉积研究工作并进行采样,采样点位置及各剖面采样层段见图 2。所选4个剖面是该区上古生界研究程度最高的剖面,也是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建组剖面。青海省地质调查局、中石油青海分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对这几个剖面开展了大量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生物资料丰富,各组、段界限清楚,岩性特征明显,已成为区域对比标准。
首先,通过野外工作对所选露头剖面、钻井岩心进行详细观察与实测,依据区调报告给出的古生物资料及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并确定不同剖面、不同层段的上下关系。其次,选取典型剖面砂砾岩段进行系统样品采集,样品采集过程中确保各采样露头、不同组段砂砾岩垂向上有足够样品控制,在组、段界限或砂砾岩相序变化界面加密采样。采样层位包括泥盆系牦牛山组,下石炭统城墙沟组、怀头他拉组,上石炭统—二叠系克鲁克组与扎布萨尕秀组,涵盖区内全部上古生界层段,共采集样品126件。室内碎屑成分统计采用点计法,详细标准与操作参见文献[3]。
研究区上古生界碎屑岩类型包括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5类,砂砾岩碎屑颗粒中单晶石英(Q)与长石(F)加岩屑(R)的比值Q/(R+F)在1.89~3.74之间(见表 1,图 3,图 4)。石英砂岩占20%左右,绝大多数出现在克鲁克组(见图 3),其余层段碎屑岩岩屑、长石含量较高,总体表现出低成分成熟度的特点。长石平均含量为12%,以钾长石为主,部分样品呈现出斜长石含量优势,大多数样品或多或少含一定量的条纹长石与微斜长石。岩屑约占14%,种类复杂,以变质石英岩屑、花岗岩岩屑、安山岩岩屑为主,另可见少量燧石、砂岩与泥岩岩屑(见图 5)。
地层 | 碎屑组分平均含量/% | |||||
石英 | 长石 | 岩屑 | 岩浆岩岩屑 | 沉积岩岩屑 | 变质岩岩屑 | |
牦牛山组 | 62.1 | 12.5 | 20.3 | 12.0 | 4.7 | 4.1 |
城墙沟组 | 68.3 | 20.4 | 8.5 | 1.5 | 4.9 | 2.9 |
怀头他拉组 | 63.3 | 18.2 | 14.4 | 1.2 | 6.5 | 6.7 |
克鲁克组 | 72.5 | 9.6 | 15.1 | 1.3 | 6.5 | 6.5 |
扎布萨尕秀组 | 76.1 | 7.6 | 13.5 | 5.3 | 1.9 | 6.3 |
自下而上,石英含量整体增大,长石和岩屑含量整体降低,岩浆岩岩屑与沉积岩岩屑变化趋势不明显,变质岩岩屑含量整体增高,但变化幅度并不十分明显,组内各类碎屑颗粒含量变化波动明显(见表 1,图 3,图 4)。总体来说,自下而上,成分成熟度具有略微增高的趋势。虽然岩屑含量整体减少,但变质岩岩屑比重明显增高,这与变质岩岩屑中的多晶石英岩屑稳定性略强于长石与其他类型岩屑有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牦牛山组与城墙沟组虽然石英含量变化不大,但长石与岩屑含量变化趋势存在极大但不一致的变化。上覆城墙沟组较牦牛山组,长石含量增大65%左右,但岩屑含量却减少150%,岩浆岩岩屑由12%减少到1.5%,这种异常的变化趋势反映源区地体(岩片)组成发生事件性转变。考虑到城墙沟组底部碎屑岩与下伏牦牛山组碎屑岩为不整合接触,且德令哈地区石炭纪—泥盆纪之交沉积体系存在明显的向北退覆趋势,推测泥盆纪—石炭纪之交隆起区存在一期强烈的构造抬升事件,导致物源区构造岩片出露与剥蚀情况发生明显变化,该事件同时也造成德令哈地区发生强制海退。
从碎屑岩结构上来看,大部分样品分选、磨圆中等,整体体现中等或偏低的结构成熟度(见图 5),仅克鲁克组中存在分选、磨圆极好的砂岩。
野外及岩心观测发现,泥盆系牦牛山组砾岩中砾石颗粒极大,不分选、不磨圆,杂乱堆积,部分砾石垂直层面排列,下石炭统城墙沟组、怀头他拉组砂砾岩中尖棱角状杂乱堆积砾石亦屡见不鲜(见图 6a—6c),这皆是重力流沉积的典型证据。前人一直将克鲁克组砂砾岩看作无障壁海岸砂岩,但ZK1-1岩心中发现典型重力流证据——砾石杂乱堆积、部分砾石垂直层面排列(见图 6d)。牦牛山组磨拉石中直径达数十厘米的辉绿片岩、花岗片麻岩砾石的存在说明物源区就在附近。泥盆系及石炭系砂砾岩中重力流证据的普遍存在表明,泥盆纪—石炭纪德令哈地区的海相沉积体系属于近物源沉积,物源区位于研究区内或紧邻研究区。
泥盆系牦牛山组内见大量花岗片麻岩、辉绿片岩、石英岩、安山岩、白云岩等成分各异但成分成熟度极低的砾石,表明源区物质组成极为复杂。辉绿片岩等在极短搬运过程中即出现稳定性极差的砾石,也暗示物源区紧邻研究区。取自研究区内上古生界不同层段的砂砾岩碎屑颗粒Q/(R+F)值在1.89~3.74之间,呈现低成分成熟度特点,也客观佐证了研究区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各时期均属近物源沉积。Dickinson碎屑骨架三角图(见图 3)指示上古生界各组物源区均为造山带和稳定克拉通基底,由于北部土尔垦大坂—宗务隆地区晚古生代发生裂陷,故砂砾岩不可能来自宗务隆造山带,唯一可能是来自柴北缘鱼卡—沙柳河造山带。沉积特征及碎屑颗粒成分组成、结构的证据均表明,德令哈地区晚古生代物源区为柴北缘鱼卡—沙柳河加里东期造山带,德令哈海盆陆源碎屑沉积物属近物源堆积,在此背景下晚古生代发育自南向北展布的陆源碎屑海岸-碳酸盐岩台地混积陆表海沉积体系(见图 7)。
古生物资料表明,扎布萨尕秀组砂砾岩段沉积时间为早二叠世,该组碎屑岩的物源区依旧为造山带(见图 3)。这意味着,柴北缘鱼卡—沙柳河加里东期造山带直至距今294~270 Ma(早二叠世)依旧向德令哈陆表海盆中供给碎屑物质,鱼卡—沙柳河造山带的存在一直持续到距今294~270 Ma。由于扎布萨尕秀组之上的古生界全部遭受剥蚀,柴北缘造山带的确切存在上限未知,但确定不会晚于距今294~270 Ma。以距今465 Ma左右陆(柴达木地块)—弧(滩间山岛弧)碰撞开始时间作为该造山带的隆升起始时限,该造山带至少存在了195 Ma,包括465~430 Ma(430 Ma为后碰撞伸展开始时限[5])山体隆升与430~270 Ma的山体剥蚀阶段。山体隆升持续了约35 Ma,山体剥蚀时间超过160 Ma,具快速隆升、缓慢剥蚀的特点。
关于柴达木周边地区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转换的地质记录及晚古生代大地构造背景,前人已有大量论述[12~14]。早期的构造-古地理研究中,前人一致将柴北缘构造带视为晚古生代柴达木海盆的一部分[15~16]。本次对德令哈海盆晚古生代物源区、鱼卡—沙柳河加里东期造山带存在时限的论证表明,泥盆纪—早二叠世柴北缘构造带一直存在,晚古生代德令哈地区盆山格局为“南山-北海”,海侵自北向南,发育南北向展布沉积体系。由于毗邻缝合带,鱼卡河—沙柳河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成为柴北缘构造带隆升幅度最大的地区,其周边地带上古生界残余厚度极低与接受沉积晚(或未接受沉积)导致的原始沉积厚度低存在一定关系。
虽然二者同处于宗务隆(北)—兴海(东)—昆仑(南)特提斯海域之中,且柴达木海盆与德令哈海盆晚古生代三级海平面变化曲线完全可以对比(据陈世悦,2012,2013;内部汇报),但是,由于鱼卡—沙柳河加里东期造山带在泥盆纪—早二叠世的持续存在,柴达木海盆与德令哈海盆是2个独立的海盆,发育展布方向完全相反的沉积体系,以柴北缘构造带为中心,呈“镜像”关系。德令哈地区上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勘探过程中,应将鱼卡河—沙柳河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视为勘探边界。
研究区上古生界砂砾岩碎屑颗粒Q/(R+F)值在1.89~3.74之间,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的特点,垂向上碎屑颗粒成分成熟度略微增高。碎屑颗粒结构以中等分选、磨圆为主,整体为中等或偏低的结构成熟度。
上古生界各组物源区均为造山带或稳定克拉通基底。柴东北缘地区晚古生代物源区为鱼卡—沙柳河加里东期造山带,德令哈海盆陆源碎屑沉积物属近物源沉积。该造山带至少存在了195 Ma,包括距今465~430 Ma的山体隆升与距今430~270 Ma的山体剥蚀阶段。
由于鱼卡—沙柳河加里东期造山带的持续存在,柴达木海盆与德令哈海盆是2个独立海盆,发育展布方向完全相反的沉积体系。德令哈地区上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勘探应将鱼卡河—沙柳河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视为勘探边界。
[1] |
Jaeger JC, Cook NG. W. 岩石力学基础. 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译. 科学出版社, 1981. 253~ 267.
|
[2] |
杨天鸿, 唐春安, 徐涛, 等著.岩石破裂过程的渗流特性[M].科学出版社, 2004.47~ 48.
|
[3] |
SMITH. M. 有限元方法编程[M]. 王菘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301~ 325.
|
[4] |
华东水力学院土力学研究室.土工原理与计算[M].北京:水力电力出版社, 1985.215~ 218.
|
[5] |
王连捷, 王薇, 张利容.地应力驱动油气运移基本方程及有限元模拟.地质力学学报, 1999, (3) :27~ 31. http://journal.geomech.ac.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19990106&journal_id=dzlxxb
|
[6] |
王国强.实用工程数值模拟技术及基础在ANSYS上的实践[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30~ 33.
|
地层 | 碎屑组分平均含量/% | |||||
石英 | 长石 | 岩屑 | 岩浆岩岩屑 | 沉积岩岩屑 | 变质岩岩屑 | |
牦牛山组 | 62.1 | 12.5 | 20.3 | 12.0 | 4.7 | 4.1 |
城墙沟组 | 68.3 | 20.4 | 8.5 | 1.5 | 4.9 | 2.9 |
怀头他拉组 | 63.3 | 18.2 | 14.4 | 1.2 | 6.5 | 6.7 |
克鲁克组 | 72.5 | 9.6 | 15.1 | 1.3 | 6.5 | 6.5 |
扎布萨尕秀组 | 76.1 | 7.6 | 13.5 | 5.3 | 1.9 | 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