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11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关于黄河贯通三门峡的时代
蒋复初, 傅建利, 王书兵, 赵志中
2005, 11(4): 293-301.
摘要 (262) PDF (313KB)(12)
摘要:
黄河的发育是晚新生代东亚构造地貌演化和环境变迁的重大事件.从整体上看,黄河只有贯通晋豫间的三门峡,东流入海,才称得上黄河干流的最终形成.三门峡是研究和探讨黄河形成、演化的关键部位之一.根据古三门湖消亡与邙山晚更新世黄土沉积速率突然增大揭示的重大环境突变事件,黄河大约于150 kaB.P.前后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现代黄河水系最终形成.
元谋人的时代
钱方
2005, 11(4): 302-310.
摘要 (287) PDF (378KB)(6)
摘要:
近40年来,笔者运用了如下方法对元谋人的时代做了进一步研究:①对元谋人年代的测定,采用了古地磁地层法、裂变径迹法、ESR法和氨基酸法;②从元谋动物群来确定元谋人时代;③从元谋地区地貌角度来讨论元谋人时代;④从新构造运动来讨论元谋人时代;⑤从元谋盆地第四纪地层来确定元谋人时代;⑥从元谋人牙齿,胫骨来讨论元谋人时代.最后得出元谋入时代为早更新世,距今170万年.
西藏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第四纪冰川遗迹与冰期的初步划分和对比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2005, 11(4): 311-319.
摘要 (237) PDF (407KB)(7)
摘要:
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广泛,类型齐全、发育连续.特征的冰碛及冰水堆积地貌有:冰水堆积平原或冰水堆积平台、冰碛丘陵等.挤压构造遗迹有:褶皱、断裂表皮构造、压坑、压裂构造、变形砾石等.ESR年代测定结果表明,冰碛形成的最大年龄为2.33Ma.依据冰碛、冰水堆积的特征、分布和形成年代等,区域冰川发育由老到新可划分出:7次冰期、6次间冰期、1次冰缘期、1次新冰期.该区是目前所知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发现最多、保存最全和发育最连续的地区,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第四纪冰川演化研究、冰期的划分和对比、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际资料和依据.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香孜剖面孢粉分析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2005, 11(4): 320-327.
摘要 (179) PDF (405KB)(15)
摘要:
通过对西藏阿里札达盆地香孜剖面的孢粉分析,初步定出该地区新近纪和第四纪的界线,并得到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地区植被与环境发展的历史.约在2.68~2.45Ma期间,植被以乔木为主,主要为松、藜、蒿,属山地寒温气候;约在2.45~2.11Ma期间,草本植物迅速上升,气候变得干旱寒冷,显示出灌木草原气候特征;在2.11~1.49 Ma期间,草本植物数量和种类达到之最,灌木相对增加,也显示气候进一步趋于干旱;在1.49~1.36Ma期间,草本植物有小幅下降,但蕨类植物增加幅度较大,显示了干冷草原气候特征.
若尔盖45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王燕, 赵志中, 乔彦松, 李朝柱
2005, 11(4): 328-332,340.
摘要 (308) PDF (234KB)(14)
摘要:
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已成为若尔盖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若尔盖地区1957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的变化趋势,以每10年约0.23℃的倾向率增高,各季节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其中秋季(9~11月)和冬季(12~莅年2月)气温上升更加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略有减少之势,降水倾向率为每10年减少1.75mm.其中,春季(3~5月)和秋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秋季降水减少的趋势更明显一些,而夏季(6~8月)和冬季降水量却表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受气候变暖趋干的影响,该区冻土环境和植被发生变化,土地沙化、草地严重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别山构造地貌的DEM初步分析
程三友, 刘少峰, 张会平, 申旭辉, 苏三, 雷国静
2005, 11(4): 333-340.
摘要 (213) PDF (776KB)(17)
摘要: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利用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量(SRTM)数据,构建了大别造山带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大别山地区的构造地貌进行了模拟解译分析.研究表明,大别山在造山带走向和垂直走向的方向上都是中间高、两边低,两边地势低的部位发育断陷盆地.SRTM DEM地貌图显示,郯庐等大断裂地貌特征明显,断裂构造严格控制了水系的发育,大别山水系多呈格子状分布,在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河流的大角度转弯以及主支流近直角交汇;由于本区地壳沿断裂作差异性升降运动,造成地堑谷、断块山和断陷盆地并存的地貌特点.本文统计分析了坡度与高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取了夷平面信息.
冀东冷口断裂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及其地质意义
陈云峰, 王根厚, 张长厚, 秦渊, 穆胜利, 刘阳
2005, 11(4): 341-349.
摘要 (143) PDF (356KB)(8)
摘要:
冷口断裂在区域上整体构造格架以EW向和NNE向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其构造线方向却为NW向.在对冷口断裂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追踪的基础上,结合前入区域上的研究成果,认为冷口断裂是多期构造活动的产物,控制了中元古界的沉积.中生代以来断裂活动分为四期:①中侏罗世早期由南向北逆冲;②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正-左行走滑;③晚白垩世由北向南逆冲;④后期右行走滑.
山东鲁西地区绿岩带型金矿床特征及成因浅析
王虹, 霍光辉, 王宝君
2005, 11(4): 350-356.
摘要 (210) PDF (315KB)(20)
摘要:
山东鲁西地区绿岩带地层总体金背景值较高,是金矿形成的矿源层.无论是保存相对完好的绿岩带还是被TTG改造后的花岗-绿岩带,均有利于金矿形成.已知金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均与韧性剪切带有关,韧性剪切带是形成绿岩型金矿的主要控矿构造.强烈韧性变形和破碎并富含绿岩带残留体的TTG岩系与金成矿关系密切.中生代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的叠加有利于进一步富集成矿.
巴颜喀拉山三叠系复理石盆地中发现深水风暴岩
杨欣德, 王宗秀, 郭通珍
2005, 11(4): 357-360.
摘要 (119) PDF (372KB)(7)
摘要:
深水风暴沉积研究一直是沉积学界研究中的空白.本次发现的风暴岩构造特征明显,沉积序列清晰,为国内外罕见.对复理石盆地地层研究和古地理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
西安市城市灰尘微量元素环境异常研究
田晖, 杜佩轩, 梅琳
2005, 11(4): 361-369.
摘要 (304) PDF (298KB)(6)
摘要:
通过对西安市城市灰尘中部分微量元素背景值和富集程度的研究,圈定了环境异常区.对各异常区元素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异常区城市灰尘中主要污染元素为Hg、Ag、Sb、Zn,其余元素在不同异常地段也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不同异常地段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状况作了评价.
微分几何学在地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李志勇, 曾佐勋, 罗文强
2005, 11(4): 370-376,349.
摘要 (427) PDF (363KB)(29)
摘要:
阐述了在构造地质学定量研究中引入微分几何学的必要性,并讨论了在地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及相关的数值计算方法.微分几何为定量描述地质构造形态、建立精确的数学解析模型提供了基础,是深入定量研究地质构造形态及其变化的重要数学工具.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为更方便地与其他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相结合,总结了地质构造的数学建模与重构、计算机自动分析计算、三维可视化与运动仿真.具体可以应用于裂缝预测、构造面形变分析、褶皱形态分类、隐藏断层探测,以及矿床和油气藏的预测研究等方面.
地震断层粘滑错动对青藏铁路变形效应的有限元分析--以东昆仑活动断裂为例
欧阳永龙, 胡道功, 王连捷, 张有, 陈新龙
2005, 11(4): 377-385.
摘要 (187) PDF (507KB)(12)
摘要:
东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现今仍在强烈活动的左旋走滑地震断裂之一,该断裂的未来地震活动及其突发性粘滑错动是青藏铁路面临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本文基于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通过加入8m的水平左旋位移,模拟了东昆仑断裂未来地震活动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时铁路变形效应.结果表明,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时,基岩整体移动,而第四纪松散层和道床则发生了变形,靠近断裂带附近的第四系自下而上水平位移明显减小,而铁轨和道床没有明显的断错,表现为长度约为25m的连续左旋弯曲变形;在铁路东、西两侧形成NE向的张裂陷和NW向的地震鼓包.在断裂带附近,铁轨发生了严重扭曲,铁轨应力自断裂带向两侧逐渐降低,而且铁轨的最大剪应力平面与铁轨的延伸方向垂直,因而在地震影响下,铁轨最有可能发生的破坏是剪切性的,并提出加宽路基、置换土层等工程防治措施.
新疆西部地应力测量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马秀敏, 彭华, 李金锁
2005, 11(4): 386-393.
摘要 (197) PDF (422KB)(13)
摘要:
随着西部地区建设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地应力测量与研究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通过在新疆西部拟建精伊霍铁路北天山越岭隧道(最大埋深约1100m)工程区进行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获得了北天山地区应力场的主应力值及其方向.本文根据地应力测量结果,对工程区应力场的应力状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