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ation: | QI Xin, SHAO Chang-sheng, CHEN Zhou-feng, et al., 2016. RESEARCH ON DETECTION AND ACTIVITY OF THE HENGGANG BRICKYARD FAULT IN RUI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22 (3): 594-601. |
东昆仑山脉位于青海省南部,展布于中国中央造山带西段南侧,面积10×104 km2以上,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研究程度很低,区域矿产研究和开发工作才刚起步。面对国家经济发展逐步向西转移的战略决策实施,对该区的资源远景研究显得十分迫切[1]。大干沟一带由于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潜力调查一直遭遇瓶颈。笔者经过近4年的野外地质调查,在大干沟一带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和找矿成果。
东昆仑地区处于中朝、塔里木—柴达木、扬子和印度板块的拼合部位,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决定了其构造演化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元古宙以来,东昆仑经历了多期次的裂解和拼合,自北向南发育有昆北、昆中、昆南和北巴颜喀拉4条深大断裂带,将东昆仑及邻区划分为昆北火山—侵入岩带、昆中花岗—变质杂岩带、昆南陆源活动带、阿尼玛卿火山-侵入岩带和北巴颜喀拉造山带,奠定了东昆仑地区的构造格架,控制着各成矿带的成矿作用和矿产分布(见图 1)[2~7]。
东昆仑是一个具有复杂演化历史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古陆形成、早古生代洋陆转化、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洋陆转化以及中—新生代叠复造山等4个构造旋回。
其中,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旋回与本区内铜、金、锑等多金属矿产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8~11]。
根据成矿区带划分,该区属于秦—祁—昆成矿域(Ⅰ1),东昆仑成矿省(Ⅱ1),雪山峰—布尔汉布达华力西—印支期钴、金、铜、玉石(稀有、稀土)成矿带(Ⅲ13)[12]。目前在该带内已发现有开荒北金矿床、小干沟金矿床、督冷沟铜(钴)矿床、驼路沟钴(金)矿床以及东大滩金锑矿点、雪峰沟金矿点、纳赤台铜金矿点等(见图 2)。
东昆仑北邻柴达木盆地,南接特提斯构造域,是显生宙以来全球典型的陆缘活动—造山带,具有得天独厚的成矿地质环境,是成矿和聚矿十分有利的区带,同时也是金和多金属理想的衍生场所。加里东成矿期,发育有与海相中基性—酸性火山岩有关的铜、铅、锌、钴矿床成矿系列,矿床类型为火山喷气沉积型,以驼路沟钴(金)矿床、督冷沟铜(钴)矿床为代表。华力西—印支期是本区比较重要的成矿时期,矿化比较普遍,以铜、金多金属为主,但规模不大,多属矿点、矿化点。成矿与同造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关系密切,矿床类型为接触交代型、
热液型及石英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此类矿床构成了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金、铜、铅、锌、铁、稀土成矿系列,较重要的矿床(点)有开荒北金矿床、小干沟金矿床、纳赤台铜金矿点等[13]。
徐文艺等[3]和张德全等[4]按成矿的动力学环境将东昆仑地区矿床类型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拉张环境海底喷流沉积作用有关的,如火山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型(VHMS)矿床和沉积岩容矿的喷气型(SEDEX);另一类是与挤压造山环境有关的,如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铁—金—多金属矿,热液脉型、层控改造型金矿等。
目前在大干沟一带已发现铜多金属矿化带一条、金锑含矿构造蚀变带一条。矿化特征基本一致,均赋存于中三叠统闹仓坚沟组北西西向脆韧性剪切带内及两侧的灰白—烟灰色方解石石英脉内,且具有南侧金锑矿化、北侧铜多金属矿化的分带特征。
矿(化)带内主要岩石为岩屑砂岩和石英脉,石英脉具褐铁矿化、碳酸盐化。该矿化带长度约5 km,宽度5~20 m,其走向为北西西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倾向北,倾角40°—50°。该矿(化)带北侧有小规模花岗斑岩体出露,二者间距800~1500 m,区内矿化与该岩体的形成关系密切。
带内已圈定铜多金属矿(化)体9条,单矿(化)体控制长度2~30 m,厚度0.5~2.0 m。矿(化)体主要以含铜石英脉形式产出,含铜石英脉走向为北西西向或东西向,顺层或以锐角与矿(化)带斜交,呈串珠状展布。单工程铜多金属品位变化较大,一般Cu品位0.15×10-2~2.25×10-2,局部见有特高品位达14.71×10-2;Au品位0.23×10-6~0.79×10-6;Ag品位8.33×10-6~32.2×10-6,局部特高品位达933×10-6。
根据成矿作用将含铜、金石英脉按成矿阶段划分为两期。
① 第Ⅰ成矿期:成分简单,含矿性较差。矿物组合为辉铜矿+石英+方解石+蓝铜矿,辉铜矿呈块状、不规则脉状,以浸染状形式充填于方解石或石英脉中(见图 3)。含矿石英脉颜色呈灰白色或乳白色,半油脂光泽,单脉宽1~50 cm不等,呈脉状、网脉状或透镜状产出,围岩未见有明显矿化现象。石英脉中矿化较不均匀,品位变化较大,方解石呈菱面状铜矿化富集。
② 第Ⅱ成矿期:此阶段含矿性较好,如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辉铜矿、辉银矿等,因为这一阶段的石英脉含有多种金属硫化物(见图 4)。矿物组合为辉铜矿+辉银矿+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石英+方解石,辉铜矿呈细脉状、树枝状,以浸染形式充填于石英脉内或方解石边部。含矿石英脉颜色呈烟灰—青灰色,油脂光泽;长度一般在10~30 m,单脉宽10~50 cm不等,呈豆荚状、脉状、网脉状或透镜状斜穿层理产出。铜矿化在石英脉中分布极不均匀,品位变化较大。
金锑含矿构造蚀变带赋存于中三叠统闹仓坚沟组第二岩性段脆韧性剪切带内,金锑矿(化)与北西西向脆韧性剪切带关系极为密切。含矿构造蚀变带控制长度约3.5 km,出露宽度3~16 m。走向近北西西向,倾向北,倾角45°—55°。通过槽探工程控制,在带内初步圈定金矿体1条、锑矿体1条。
根据容矿岩石类型和成矿作用将锑矿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产于石英方解石脉中辉锑矿和产于薄层灰岩裂隙内脉状辉锑矿。
产于石英方解石脉中辉锑矿(见图 5)含矿石英方解石脉一般长6~25 m,宽度多为10~60 cm,以多条细脉组成的脉群形式产出,Sb品位为15.40×10-2~39.96×10-2,Au品位为0.15×10-6~0.23×10-6。该矿石矿物组合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为辉锑矿,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等。围岩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硅化等,其中与锑矿化最为紧密的是碳酸盐化、硅化。
产于薄层灰岩裂隙内脉状辉锑矿(见图 6)矿体形态简单,呈脉状、透镜状产于薄层灰岩裂隙内,具局部膨胀、收缩及尖灭再现的特点,出露长度30~200 m,宽度30~50 cm,少数可达80 cm。Sb品位为39.96×10-2~41.68×10-2,Au品位为0.35×10-6~0.39×10-6。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锑矿、锑华、锑赭石、孔雀石、蓝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围岩蚀变为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其中与锑矿化最为紧密的为硅化、碳酸盐化。围岩蚀变具明显的分带性,由矿体向两侧依次为:矿体→断层→强蚀变带→弱蚀变带→片理化带,矿体向外侧蚀变带含矿性依次减弱。
地表长度180~200 m,出露宽度1.09~1.42 m。矿化岩石为薄层灰岩夹泥钙质板岩、构造片岩(见图 7)。矿化以黄铁矿及风化矿物(褐铁矿)为主,Au品位为0.52×10-6~2.48×10-6。金矿(化)体围岩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其中黄铁矿化、绢云母化与金矿化关系最为紧密,矿体向外侧蚀变强度依次减弱。
大干沟中部靠近矿化带一侧有小规模花岗斑岩出露,近东西向呈串珠状展布,岩体与铜多金属矿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 岩体的展布方向与含矿石英脉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说明含矿石英脉的形成与岩体侵入地层内形成的张裂隙有关;② 岩体附近石英脉、碳酸盐脉呈网脉状发育,单脉宽0.5~20.0 cm不等,而远离岩体石英脉发育程度降低;③ 岩体内部发育的石英脉与含矿石英脉特征基本一致。
含矿围岩主要是紫红色细粒—中粒长石岩屑砂岩,而在灰绿色砂岩内虽有热液活动但未见有矿化现象。
依据热液与围岩的穿插关系及热液受控的构造方向,将热液活动期次划分为Ⅳ期。Ⅰ期石英脉为纯白色,无明显矿化,与围岩顺层,产状一致,呈北西西向展布;Ⅱ期石英脉呈乳白色—烟灰色,隐晶结构,油脂光泽,含矿性较好并可见有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等蚀变信息,与围岩穿层,呈北西西向展布;Ⅲ期石英脉呈纯白色—烟灰色,半油脂光泽,含矿性稍差,可见有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等蚀变信息,与围岩穿层,北东向展布;Ⅳ期石英脉呈乳白色,半油脂光泽,未见有矿化显示,但见有褐铁矿化。
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其次为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等,特别是方解石以菱面状的形态出现时,标志着热液矿化期由石英阶段向方解石阶段的转化,铜矿化也明显富集。
1:50000水系沉积物Au-As-Sb综合异常浓集中心以及Au、Sb单元素异常高值点是本区寻找金锑矿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
北西西向脆韧性剪切带作为导矿构造是含矿热液上升的通道,剪切带内一系列皱褶构造的出现特别是褶皱的转折端或背斜核部是含矿热液的有利储存场所,而在其他褶皱不发育地段未见有明显矿化富集。
含矿围岩主要为薄层灰岩夹泥钙质板岩,分析由于薄层灰岩脆性大且化学性质活泼,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易发生破碎形成许多裂隙,成为矿液运移的通道和矿质沉淀的场所,矿液与围岩以交代方式形成具工业意义的矿体,而在其他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岩性内矿化信息较弱。
注意寻找低温热液方解石石英组合,脉体地表风化面见有硫黄、褐铁矿化等特征。
东昆仑地区自元古宙以来,加里东、华力西、印支与燕山期等均有成矿作用发生,且具有多期次、多矿种和多类型的特点,在空间展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不同级别的构造控矿作用不同,而昆北、昆中、昆南和北巴颜喀拉4条区域性深大断裂的存在,是造成东昆仑现今构造格局、分带及沉积建造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对区域地质发展演化和成矿带的空间展布具控制作用。
本区构造对矿体的控制较明显,脆韧性剪切带与铜、金、锑成矿作用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导矿构造控制矿体的分布,即矿体或矿化富集带直接定位于脆韧性剪切带内;二是作为含矿构造矿体分布于脆韧性剪切带的低序次的派生构造带中。
[1] |
曾文敬, 赵爱平, 汤兰荣.九江-瑞昌5.7级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 29(4):42~4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KXB200904011.htm
ZENG Wen-jing, ZHAO Ai-ping, TANG Lan-rong.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aftershocks of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J].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09, 29(4):42~4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KXB200904011.htm
|
[2] |
吕坚, 曾文敬, 谢祖军.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4.6级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与区域强震危险性[J].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11):3625~3633. doi: 10.6038/j.issn.0001-5733.2012.11.011
LÜ Jian, ZENG Wen-jing, XIE Zu-jun. Rup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s4.6 Ruichang-Yangxin earthquake of Sep.10, 2011 and the strong earthquake risk in the region[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2, 55(11):3625~3633. doi: 10.6038/j.issn.0001-5733.2012.11.011
|
[3] |
邓起东.中国活动构造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质评论, 2002, 48(2):168~17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LP200202008.htm
DENG Qi-dong. Advances and overview on researches of active tectonics in China[J]. Geological Review, 2002, 48(2):168~17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LP200202008.htm
|
[4] |
王秋良, 王恒希, 陈园园, 等.土氡测量在城市断层探测中的应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1):38~4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KXB201001009.htm
WANG Qiu-liang, WANG Heng-xi, CHEN Yuan-yuan, et al. Application of soil radon measurement in urban fault surveying[J].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0, 30(1):38~4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KXB201001009.htm
|
[5] |
程邈, 傅焰林, 李振宇.高密度电法在查明潜伏断裂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1, 8(4):417~42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CDQ201104008.htm
CHENG Miao, FU Yan-lin, LI Zhen-yu. Application of 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to hidden fault investig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s, 2011, 8(4):417~42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CDQ201104008.htm
|
1. | 刘松岩,张达,杨明建,张鑫明,未国栋,聂胜强,王轩,冯彦平,栗文杰,陈贵兰. 熊耳山矿集区蒿坪沟Ag–Au多金属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地质力学学报. 2024(01): 129-146 . ![]() | |
2. | 郭小刚,路万全,周宏,王秦,杨镇熙,郭东宝,苟瑞. 甘蒙北山四道梁南钼矿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地质与勘探. 2023(04): 774-79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