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new“活动构造与强震专辑”征稿

发布日期: 2023-01-17 阅读次数: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征稿启事

活动构造特指晚第四纪期间(主要是距今约50万年或15万年以来)持续活动,并在社会所关注的未来仍将活动的构造,而活动构造变形是强震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国大陆因由多个微陆块经多期造山作用拼合而成,晚新生代期间,在全球最活跃的印度板块与西太平洋板块共同作用下,中国大陆的许多古老造山带纷纷复活,发育了非常复杂的活动断裂体系,成为全球面积最大的板内弥散变形区,也是世界上强震活动及相关灾害特别严重的地区。因此,深入认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体系与强震机理,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板内地壳变形特征及其孕震规律,更有助于在城镇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科学防范或规避相关的强震灾害风险。

近年来,伴随我国活断层探测与填图、重大工程的活断层影响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科学试验场建设以及典型强震机理研究等工作的深入开展,地震观测、大地观测、第四纪定年、构造地貌和古地震等技术方法的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活动构造与强震研究领域的理论发展和方法进步。为了及时交流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服务我国的防震减灾与重大工程建设的地质安全评价等,《地质力学学报》自2023年起新增了“活动构造与地震”栏目,同时特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专辑召集人,拟在2023年第5期(正刊)组织出版“活动构造与强震”专辑。

论文征集的主要方向

本专辑重点征集与活动构造与强震领域密切相关的理论新认识、技术方法及应用、典型震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1. 活断层调查与探测及相关技术方法

2. 活动断裂、构造地貌与地壳变形

3. 古地震与大震复发规律

4. 现今地壳应力应变与强震孕育

5. 震源破裂与强震机理

6. 强震诱发灾害及其特征

征稿要求

1. 论文内容及质量要求

文章应围绕专辑主题,突出原创性和前瞻性,内容未公开发表,具有强的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或反映所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及发展趋势,或反映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等。

论文撰写格式请参考《地质力学学报》文稿书写细则(期刊网站–投稿指南)。

2. 投稿及评审

为确保专题按时出版,请于2023年5月31日前将稿件投稿至《地质力学学报》投稿系统。投稿网址为:https://journal.geomech.ac.cn,请点击 “作者投稿”进行投稿,投稿时请选择专辑投稿,然后在专辑列表中选择“活动构造与强震”。

为保证专辑的学术水平,来稿将按照本刊审稿及录用流程处理,从中选取符合专辑主题且创新性强的稿件优先录用,其他通过专家评审的稿件后续在“活动构造与地震”栏目中安排出版。

3. 时间结点

截稿日期:2023年5月31日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28日

专辑文章正式录用后直接在期刊网站进行预出版,并可安排网络首发。

专辑召集人

吴中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活动构造研究室负责人。主要从事新构造与活动构造、地震地质、重大工程沿线地壳稳定性评价和地震安评等研究工作。

郑文俊: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活动构造、新构造、构造地貌、地震灾害与地震危险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任俊杰: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地震灾害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活动构造、构造地貌与地震灾害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任治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地震地质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联系人

专辑联系人

陈  鹏:博士,副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E-mail:pengchen1208@sina.cn

哈广浩:博士,副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E-mail:haguanghao@163.com

韩  帅:博士,助理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E-mail:814224279@qq.com

编辑部联系人  范二平      联系电话:010-68422368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布日期: 2023-01-17 阅读次数: